分享

痛经4方

 寂寞在繁衍 2015-09-03

妇女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下腹作痛,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不能坚持工作,每在经前经后,或行经期间经常发生,病名痛经。其病因以虚寒、气滞、瘀阻、风寒比较常见。

1、经凝作痛,新旧相搏,血室停寒,宜温经药。

温经汤:温经归芍牡川芎,参桂莪甘牛膝同,血室凝寒,新旧搏,扰脐气滞痛难通。治经水不通,绕脐寒疝痛甚及寒客血室,血滞不行,新旧相搏作痛;

2、淋沥不断,断后复来,或为涩滞,桃仁散之属;

歌诀:桃仁散:桂红参丹,四物蒲甘漆泽兰,经断复来,来断复,腹疼血至服之安。治月经不调,或淋沥不断,断而复来,血滞作痛;

3、脐腹作痛,症瘕寒疝,消息虚实,大延胡散;

大延胡散:朴槟黄,赤芍芎归橘木香,逢棱桂楝苓甘草,症瘕攻冲痛莫当。治腹中满痛,或症瘕痞块,血气攻痛。

4、月经五色相杂,注下不时,冷痛日久,伏龙肝宜;

歌诀:伏龙肝散芍归芎,赤脂甘艾桂姜冬,冲任脉虚经色杂,腰脐腹痛冷攻冲。治劳病冲任脉虚,经血不时下注,或如豆汁,五色相杂,腰腹冷痛。

5、入于大肠,犹如血痢,去瘀生新,桃仁承气汤;

6、、血虚潮热,经候不调,腰脐胀满,乃用逍遥;

邪客经凝,血化为水,泛滥为肿,调营分理;

临床运用阴阳八纲,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一、 风寒

1、症状:下腹寒痛,得热则缓,形寒畏风,头痛身痛,经色暗黑,舌苔白,脉象沉紧。

2、病因:由于经前或行经期间,感受风寒,侵袭下焦,阳气失宣。

3、治法:祛风散寒。

方名、吴茱萸汤加减:

由吴萸3克、细辛3克、桂枝6克、生姜6克、荆芥6克、当归9克、川芎6克、防风6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

4、方解:本方以吴茱萸疏肝散寒,细辛、桂枝宣散风寒,生姜发表散寒,当归养血活血,川芎养血行气搜风,赤芍泻肝散瘀,荆芥防风祛风,甘草和中。

5、按语:此证由于感受风寒,故以祛风散寒之法,使风寒得解,气能通畅,则痛势可止。以上四证,再可酌加桂香琥珀散。

桂香琥珀散:肉桂末1·8克、沉香末3克、琥珀末3克组成。三味调和,分两次服。

6、方解:本方以肉桂补阳温经,沉香调气降逆,琥珀散瘀通塞。

7、按语:此方为温经调气化瘀之法,药简而力专,如痛势较甚,可以汤药、散剂并进,取效较速。

二、  虚寒

1、症状:下腹寒痛,得热则减,喜暖喜按,畏寒肢冷,腰背痠痛,经色淡,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2病因:由于肾阳不足,冲任二脉虚寒,下焦阳气失宣,以致下腹疼痛。

3、治法:温经通阳

方名、温经汤加减:

由吴萸3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熟地12克、生姜6克、川断12克组成。水煎服。

4、方解:本方以吴萸疏肝祛寒,肉桂补阳温经,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补血行气,白芍补肝敛阴,党参、甘草健脾和中,生姜通阳,熟地、川断补肝益肾。

5、按语:此证属于虚寒,故用温经通阳之法,使阳气振作,则虚寒自解,腹痛得止。

 气滞

1、症状:面色黄滞,胸闷胁痛,下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爽,舌苔黄腻,脉象弦涩。

2、病因:由于忧思恼怒,肝脾郁结,气化失其升降运行,遂致经行腹痛。

3 治法:疏肝解郁。

方名逍遥散加减:

由柴6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术9克、茯苓12克、薄荷6克、制香附6克、青皮6克、乌药6克、川楝子9克组成。水煎服。

4、方解:本方以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解血郁,白术、茯苓健脾,薄荷宣散解郁,香附解气郁,青皮乌药疏肝调气,川楝子泻湿热利下焦。

5、按语:此证由于气滞,故以调气解郁为主,使气机畅通,则痛势可解,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四、瘀阻

1、症状:下腹疼痛剧烈拒按,下之则痛减,经色紫黑有块,舌质边紫,脉象沉迟。

2、病因:由于行经或产后,恶血排泄未尽,瘀积于内,而致行经受阻。

方名、琥珀散加减《女科证治·钱伯煊》:

由三棱6克、莪术6克、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6克、延胡索6克、乌药6克、官桂3克组成。水煎服。功效:活血化瘀

3、方解:本方以三棱、莪术行气破血,当归养血活血,川芎养血化瘀,赤芍泻肝散瘀,延胡索行血中气滞,乌药调气止痛,官桂温阳化瘀。

4、按语:此证由于瘀阻,故以行血化瘀为主,佐以调气,使瘀化气通,则痛势得止。体实者宜之。如体虚弱者,原方去三棱、莪术,改用制香附6克,生蒲黄6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