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慈子孝 【编者按】 一一在中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巨人,他们或者创造历史,或者因为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名垂青史。探询他们成功的足迹,我们惊奇的发现,他们的成功的背后毫无例外的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母亲。 【孟母】 一一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一一《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学宫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一一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一一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徐母】 一一记得京剧有一出戏叫《徐母骂曹》,说的是曹操为了使正在帮着刘备打天下的徐庶归顺自己,就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徐母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曹操就伪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个孝子,收到这封假信后,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徐庶被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骗到了许昌,此举使深明大义的母亲痛极而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老母亲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虽然,徐庶也没继续帮助刘备,但他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使得卧龙出世,打下一片江山,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岳母】 一一“岳母刺字”恐怕都不陌生,就是岳飞的故事。岳飞自从枪挑了小梁王,就回到家乡河南汤阴,闲居起来。 一一这时候,金国南侵。二帝被掳到北国。金兵的烧杀抢掠,再加上瘟疫盛行,又遇大旱,百姓苦不堪言。岳飞在家苦守清贫。一天,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前来聘请岳飞前去相助。并拿出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聘礼。岳飞正色说道:“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坚辞不收。 一一王佐走后,岳飞进去将这些细说与母亲。岳母听罢,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摆下香案,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岳飞听罢,说道:“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便将衣服脱下半边。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岳母流泪道:“孩儿,你怕娘的手软,故说不痛。”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刺完,将醋墨涂上,使永远不褪色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 一一后来高宗传旨,召岳飞进京受职,率兵讨贼。岳母叮咛勿忘“尽忠报国”。岳飞领兵几次大败金兵,力图恢复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桧一伙,私通金国,陷害忠良。他们把岳飞骗进京,诬他谋反,下在狱中。审讯中,岳飞脱下上衣,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赫然大字,凛凛正气,贯冲斗牛。但邪恶猖獗一时,岳飞终被害死于风波亭。可是,岳母训子报国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飞的美名却千古流传。 【孔母】 一一历史上关于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一一据说孔子的父亲当年娶母亲的时候年纪已经是六十多岁,而颜氏女则不满二十岁。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孔子约三岁时,孔母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一一孔子的外公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外公的直接传授,使孔母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一一孔母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子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子,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欧母】 一一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一一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一一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陶母】 一一陶侃(259年~334年),是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一一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 一一后来,陶侃经朋友举荐为孝廉,不久又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母亲,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母亲。不料母亲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一一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就在这个时候,对陶侃一生影响巨大的母亲病故了,终年75岁。陶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坚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数搬回来。部下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的志向是领兵横扫强虏,恢复中原,如果不锻炼一个好身体怎么可以呢! 【编后语】 一一像这样伟大的母亲还有很多,比如就我们濮阳而言,历任两部尚书王崇庆的母亲侯氏夫人就是一例。 一一侯氏夫人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侯英的侄女,出身开州望族,嘉靖三十二年追赠侯氏为夫人。嘉靖八年(1529年),弃官四年的王崇庆再次得到朝廷起用,除补河南按察司副使,王崇庆上疏朝廷仍请辞官终养。疏下吏部,礼部右侍郎何塘闻知情况,写信劝王崇庆,说河南离开州很近,可以把母亲接到任所赡养。侯氏夫人也对他说:“汝为我弃官行且五年,今又不出,人不曰我误汝耶!”最终,王崇庆听劝上任。在王崇庆的老师湛若水所写的《明故沁洲太守渐斋王公配宜人侯氏合葬墓表》中有如下描述 :宜人者何?为厥配侯氏夫人,曰四姐。生而媲德,……崇庆曰:「其惟状乎!渐斋府君刻励於学,宜人助之,采薪为灯火之供;府君节介操持,宜人则孝慈勤俭。……宜人则曰:『足矣哉!』……可见,侯氏夫人在相夫教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王崇庆的成长起着榜样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