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历史】中国古代阅兵演进历程

 汐钰文艺范 2015-09-03

阜通書肆

未知者与未知领域

公众号:FULLTOWNBOOKSTORE



公元前古埃及、罗马、波斯等国已有阅兵活动。

在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如在桓公六年8月,曾举行大阅大阅者何?阅兵车也。近年挖掘出来的秦陵兵马俑,就很像古代阅兵的阵式。那时的阅兵,通常是在军队出征、凯旋或演习结束时,军事长官调集所辖军队进行检阅。


夏商周时期

夏商时出现以田猎教战阵和巡行各诸侯国的巡狩等军队训练形式。西周,以狩猎方式进行军事训练已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军事训练和演习检阅。依据《周礼·大司马》记载,军事训练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猎演习之礼。


周武王牧野誓师

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承袭了西周时期军队训练制度,但从春秋中期开始,军事训练出现专门化趋势。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作。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称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作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作大搜

秦王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更加重视军事训练与校阅,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逼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秦朝阅兵的场景。


秦始皇阅兵图


汉朝
阅兵这一名称,准确地说是从汉代才被正式叫起来的。西汉时,汉军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被称为“秋射”、“校阅”或者“都试”。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大体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


汉朝阅兵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蜀国实行讲武。诸葛亮在北伐前,曾“治戎讲武”,北伐后又“厉兵讲武”、“教兵讲武”,内容不只练士兵体力和技艺,还重在用八阵图教练兵士,强化战术合成训练。东吴建立检阅制度。在“简日”(“简”在古代有“检阅”的意思),阅部队军容和训练,有时还根据检阅情况,决定部队的整编。魏国建立治兵制度。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挥受阅部队,对多兵种的战术合成训练进行检阅考核。魏国在新君继位时也大都举行治兵,显示新君统兵的事实和对军事训练的重视。


三国军阵图

魏晋时期

两晋期间,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军队的训练,诸军除了演习队列阵法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南朝时注重对水军的训练和检阅,玄武湖成为南朝各代训练水军的场所。北朝则出现了军阵双方对抗性演习。


唐代
阅兵是唐代训练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了当时军事训练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渐进,分等教练,大将军检阅后,然后是皇帝大阅。这样常规的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此外,在大军出征或凯旋时, 皇帝也要亲自阅兵, 一方面是检阅部队, 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 振军旅扬国威。

阅兵有时作为战前动员的特殊形式。如《旧唐书》卷一《代宗纪》所说大历九年(774)夏四月乙酉,诏郭子仪等大阅兵师以备吐蕃的情形。

唐代阅兵图

宋朝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大讲武事,注重禁军的教育训练。之后的历朝统治者,加强对军队训练,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训练制度。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将大阅(亦称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进行。之后,禁军的教阅逐步形成了毋过两时(春秋两季)的制度。南宋对军队的训练也很重视,并制定严格的法规予以保障。元朝时骑兵为主要兵种,因此阅兵主要是检阅骑兵的马术,以及对弓箭、马刀、标枪和战斧的使用。


元朝

元朝时骑兵为主要兵种,因此阅兵主要是检阅骑兵的马术,以及对弓箭、马刀、标枪和战斧的使用。


蒙古骑兵弓马娴熟


明朝

明朝的阅兵, 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也称小阅大阅。朱元璋十分重视部队的训练,他颁发《教练军士律》,要求高而严,赏罚分明,从制度上保证了军事训练的质量。永乐时期,特别重视加强在京各营的军事训练。在京军三大营中,专门编制管操官掌管军事训练。对一个国家来说,阅兵既是宣示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古代亦不例外。明朝历史上,永乐皇帝朱棣就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大阅兵。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明朝完成了“冷兵器”向“火器”的转型,端??上场!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清朝

清代的阅兵叫简阅,又称校阅,是八旗、绿营由王、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验部队教练的制度。

清代时,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阅。择南苑西红门内旷地,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圣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张黄盖,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后建大纛。圣祖仁皇帝周阅八旗兵阵,阅毕驾还行宫。特降敕谕,申明军令,宣示于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官兵均赐食,阅后赐酒。”

乾隆三年(1738)规定,以后大阅,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规定举行。清代大阅的地点,主要在南苑、卢沟桥、玉泉山、畅春园等地。


清大阅阵图

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场面极为壮观,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威武雄壮的乾隆阅兵图。清史档案记载:“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马出,试射,连发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阅阵,上亲阅队伍,兵部堂官前引,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马”。《大阅图》共分为“幸营”、“列阵”、“阅阵”和“行阵”四卷。真实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尤其是《阅阵》,图中所画人物不少于1.6万人,每个人都面貌分明,衣着装饰,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均描绘精细,画面用色艳丽鲜明,乾隆被绘于画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带甲,全副戎装,骑于马上,英姿勃发。


阜通书肆

FULLTOWN BOOKSTORE

阅读/咖啡/生活/书友会
地址:天津开发区第二大街MSD负一层31号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阜通书肆

长按二维码 直接关注

阜通书肆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