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书法墨迹

 汉青的马甲 2015-09-03


孙中山先生毕生尽瘁革命,稍有余暇,便著书立说,似乎没有时间练书法。他自己平常也只谈革命,不谈书法,也很少有人称他为书法家。然而我们现在看他的字,看他所写的《礼运大同篇》、《天下为公》横幅、《大总统誓词》、《追悼列宁挽词》等等,其用笔、结体、布局,无不落落大方,平和简静,沉着活泼,遒丽天成,非深谙于书法者不能。所谓“固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中山先生的书法,似乎是出于自然,不假人力的;但自然本于力学,非力学不能达到自然。一切学术,如果没有继承,也就谈不上发展,中山先生的书法也不能例外。

中山先生没有说他的书法来源,以往书法评论家也很少有人谈他的书法。他究竟为什么能够写好字,究竟继承了一些什么古人的碑帖和墨迹,才能发展成为他的字体呢?我们不妨根据他的遗墨,也从时代、地点、条件各方面来推断一下。

首先,从条件方面来说,他能写好字,还是有他的条件的。第一是他从小就写毛笔字。他十岁上学,上学后就要每天练毛笔字,当时学了他老师的一些字迹,打下了他以后的书法基础。当然,这种条件多数人都有,但别人有此条件,不一定能在此基础上很好地前进,中山先生有此条件,便能在这个基础上起飞。

他曾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实际上他在每天读书的同时,也是每天练字的。他不但着意写重要的字,就是写普通稿件,也很认真。我们现在看到他一些文稿手迹,字里行间,都很有韵味,一点也不含糊。可知他日常动笔,都是练字。他不断革命,也不断读书,更不断练字。他“生而为贫家子”,从小习惯了艰苦。以后不断革命,更表现了他艰苦卓绝的精神。他用艰苦卓绝的精神革命,也用艰苦卓绝的精神读书、练字,这种艰苦卓绝精神,是他能把字写好的主要条件。

其次再谈时代。有人说中山先生的字像魏碑。是的,是有些像魏碑。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是在清代馆阁体滥觞之后,碑学兴盛之时。清代从乾、嘉以后,书法家如邓石如、赵叔、何绍基、张裕钊、康有为等都是写魏碑的名家,其书法理论也宣扬魏碑。中山先生当此时期,书法有些像魏碑,这是很自然的。他的字,不像赵、董字,没有馆阁气味;其厚重处倒有点钟繇、颜鲁公、苏东坡的意味,但不很像。仔细看来,还是魏碑成分多。他下笔方圆互用,多有变化,沉着茂美,了无俗气。可能是在《始平公》、《杨大眼》等一类魏碑字体中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

再次,从地点来说,中山先生是广东人,当时广东在文艺方面都很发达,书画名家辈出。广东的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搞政治,同时也很注意书法,尤其康有为更以写魏碑《石门铭》著名。康、梁是改良派,保皇党;中山先生是革命先驱,政治立场不同,但他们同是广东人,又同受碑学影响。康有为在书法上的名气是大于中山先生的,原因是康有为有时间搞书法。他搞变法运动的政治生命只有几十天,以后亡命湖海,无所事事,替人写了不少字,因此书名大振。中山先生终生革命,没有时间替人家写字,书名为革命大名所掩,实则他的书法水平很高,而中山先生的人品更远非别人可比。中国书法理论一向认为人品是书品的先决条件,所谓“人正则书正”,“人品高则书法风神远”等等。如此,则中山先生的书法必将与中山先生的人格与革命业绩永远受人称颂,受人热爱于无穷。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注:作者王遐举(1909-1995),当代著名书法家,生前曾任中国书协理事、海峡两岸书画联谊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来源:中国书画报2011年第077期 > 第03版

扩展阅读↓点击打开)

新鲜:八位民国总统及书法手迹欣赏

【中正劲健】蒋介石书法作品欣赏

抗战期间毛泽东给蒋介石的信(手迹)曝光

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毛泽东狂草书法欣赏

编辑微信:40318067 (←长按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