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庆2500周年·历代名人(乙篇)(28)】——郑板桥:“八怪”之首

 红豆居士 2015-09-03


郑板桥:“八怪”之首

郑燮(xiè)(1693— 1765)

  字克柔,号板桥,以号闻名于世,扬州兴化(今属泰州)人。
  郑板桥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清代中叶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被世人誉为“三绝”,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月二十五日,郑板桥出生于扬州府兴化县城东汪头。县城东门外的护城河上有一座木板小桥,当地人叫“古板桥”,这儿是郑板桥人生的起点,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此后便成为“板桥”名号的由来。其父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是廪生,以课徒为业。
书香之家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郑板桥先祖原先居住苏州,明洪武年间迁至兴化县城。幼年命运多舛,3岁时,生母汪氏去世。继母郝氏对他十分关爱,视为己出。14岁时,继母郝氏也去世。好心的乳母费氏出面抚育照顾他。费氏与郑板桥一起生活了34年,享年76岁。
  虽说幼年频遭患难,但是出身书香之家,郑板桥自幼便在父亲的指导下熟读四书五经。郑板桥天资聪颖,八九岁时便能为文作诗。10岁时,郑板桥在县城读私塾。12岁时,随父去真州(今仪征)毛家桥拜师求学。17岁时郑板桥返回家乡,拜学识渊博的陆种园为师。陆种园擅长诗赋,尤喜填词,这对郑板桥后来的诗词创作影响很大。
生活窘迫
靠典卖借债度日
  23岁时,郑板桥娶妻徐氏,生有两男一女。不久,老父卧病在床,仅靠郑板桥教授蒙童,鬻字卖画为生,生活极为窘迫。他曾自谓:“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免谒当途,乞求官舍。座有清风,门无车马。”哀苦酸楚之状,诉于笔端。
  康熙五十五年(1716),24岁的郑板桥童试合格,为秀才。随后,郑板桥曾几次参加科考,但均未中举。30岁时,父亲病故。随后,爱子夭亡。39岁时,结发夫人徐氏也病殁。一连串的灾难,使得郑板桥悲痛欲绝。父亲病故后,家中生活更加困窘,一度靠典卖和借债度日。时间久了,债主上门索债,郑板桥无钱还债,不得以只有外出躲避。先是来到扬州,住在天宁寺。后又流落镇江,住在焦山。都是住在不收食宿费的庙宇中。
得到资助
千里壮游拓眼界
  正在彷徨无计时,郑板桥遇见了扬州盐商马秋玉。马秋玉,名曰琯,当时的文坛领袖、内阁大学士沈德潜称马秋玉“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相传,郑板桥与马秋玉相遇是在镇江焦山。一天清晨,夜雨初歇,马秋玉在寺院外散步,忽有雅兴,吟出一句上联“山光扑面因朝雨”。正在苦思下联而不得时,遇见了在焦山躲债的郑板桥,郑板桥脱口对出下联“江水回头欲晚潮”。上下联对仗工稳、珠联璧合,马秋玉十分赞叹。言谈中,马秋玉得知郑板桥正在躲债,当即慷慨解囊,先赠银子五百两,让他还债。继而又赠五百两,资助郑板桥读书应试。得到资助后,郑板桥“扫开寒雾”,“一扫穷愁”。为开拓眼界,了解社会,他开始了千里壮游。他边游边写,用诗词散文的形式将沿途的所见所闻、体会感悟等一一记述。在京城,郑板桥以诗文字画为媒,广为交友,结识了包括康熙第二十一子、即后来的慎郡王允禧在内的一大批为人正直的文士和官吏,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纵横议论析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
《板桥道情》
唱响扬州北京等地
  雍正三年(1725),33岁的郑板桥回到扬州,住天宁寺下院枝上村。郑板桥一边以卖画维持生计,一边勤奋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四书》《易经》等是科举必考书目,郑板桥便与同时寄居在天宁寺下院的文友徐宗于、陆白义等人相约,白天熟读,晚上默写,每天少则默写两三张,多则十来张。不到三个月,竟将《四书》《易经》全部默写了一遍,这就是我们现今见到的板桥《四书手读》。此时,著名书画家金农、李鱓、黄慎也住在天宁寺,郑板桥与他们同宿僧房,相互切磋,书画上大有长进。
  在僧房里,郑板桥创作了《道情十首》。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偏于北曲,又有南调的柔美和疏雅,显示了郑板桥高超的文学才情,故又称为《板桥道情》。《板桥道情》在当时就很快唱响了扬州、北京等地。
《道情十首》
考中进士
生活终于安顿
  雍正十年,40岁的郑板桥赴金陵参加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中举后,郑板桥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鬻字卖画的价位也明显提高,上门求购者日益增多,相对于“乞食山僧庙”来说,此时的郑板桥收入颇为丰厚了。中举后,郑板桥从天宁寺移居到寺西的傍花村。结识了17岁的饶五姑娘,相约进京参加春闱后迎娶。乾隆元年(1736),44岁的郑板桥进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中了进士,郑板桥回到扬州,在“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的李氏小园赁屋居住,与饶五姑娘完婚。
居官清廉
被民众誉为“郑青天”
  乾隆七年,朝廷任命郑板桥为山东范县知县。范县地处鲁西的黄河以北,与河南接壤,是一个边远的穷困县,连县衙都如同“破屋”,但这里民风淳朴,公务清淡,郑板桥一度还兼署邻近的朝城县。乾隆十一年,郑板桥改任山东潍县。潍县地处渤海南岸,是鲁东大邑,县中豪绅甚多。此时正遇连年灾荒,郑板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救灾,自己带头捐献了半年的俸禄360千钱。在山东潍县执政的七年里,郑板桥居官清廉,执法严明,对贪官污吏、恶霸劣绅严惩不贷,被民众誉为“郑青天”。正是由于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遭到了恶霸势力的忌恨。这些人上下串通,捕风捉影,诬陷郑板桥,使得他“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最终逼迫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乾隆十八年(1753),61岁的郑板桥去官还乡。
罢官归来
结交许多朋友
  离开潍县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郑板桥罢官归来,先是回到兴化,住“拥绿园”。去杭州、绍兴等地游玩了数日后,便来到扬州。扬州对这位“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老人十分欢迎,郑板桥自己更是说不尽的甘苦,道不尽的欢喜。“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他此时的真实心情。晚年的郑板桥在扬州结交了许多朋友,结识了戴震、袁枚、吴敬梓等诸多名士。其中,与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交谊最深,卢雅雨主持“红桥修禊”,郑板桥多次应邀出席,奉和诗一和再和,共有八首。
创新画风
被誉为“扬州八怪”
  在扬州,郑板桥以卖画为生,与书画界的交往更为密切。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膺、罗聘等书画家朋友,大多出身寒门,人生阅历、文化学养、艺术旨趣等大体相似,郑板桥与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语言更多。由于他们都注重创新,其画风与以“四王”(王翚、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画派相左,后人便把以郑板桥为代表的这一批书画家称之为“扬州八怪”。70岁后,年老多病的郑板桥回到家乡兴化。乾隆三十年(1765)十二月十二月,郑板桥病逝于拥绿园的兰竹丛中,享年73 岁。
  《清史稿》卷504 中说:“燮,字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辞官鬻画,作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为兰叶,书杂分隶法,自号‘六分半书’。诗词皆别调,而有挚语。慷慨啸傲,慕明徐渭之为人。”文字过于简短,却是代表了历史对郑板桥作出了评价。
作者:曹永森
《扬州历代名人录》
城庆2500周年
历代名人

城庆办、《扬州日报》全媒体部
联合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