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丨渐行渐远的杨必位

 红豆居士 2015-09-03


渐行渐远的杨必位


——《画眼春秋集》序

马新林


因为画友和工作的关系我与杨必位相识多年,他那敦厚朴实的样子,新锐任性的艺术主张,出入传统、空灵苍润的画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来还是当初在一次雅集上,闲聊中偶然看见他的一方“哑楼主”的印章,取法秦汉瓦当以白文出之,不用说这一定是杨必位的斋号了,然而以“哑”字入书斋名号,“前无古人”,无意间我心生触动,直想“嚼一嚼”这位道兄。由哑楼主的“哑”谐音联想到了“雅”,南宋·施元之所注《古诗话》中就有“诗人以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之说,便隐隐感觉到杨必位平凡的面容中有一股静寂之气扑面而来。他以静空中的智慧醒觉方式,导引出笔下通达空灵的审美境界,即为“寂照”之美。我想杨必位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隐喻巧借入“哑楼”之中,并非哗众取宠或者故作“与众不同”,而是以此凸显自己的艺术态度和诗画内蕴,在追求“高雅”品质之美中体现着对自我的审美价值的坚守。我想,这也许就是必位以“哑楼”为斋号的用意。在当下浮躁功利、理想混乱的世风当中,总会有像必位这样的一批志同道合之士,默默地在追求着传承创新、自觅其乐的清雅之趣。因为画是“画”不是“话”的。


近日,必位到崇文门西大街九号中央文史研究书画院找我,带给我他自己还没有定稿的一份书稿,书名为“画眼春秋”,希望得到朋友间无忌的指正。粗粗翻阅一下,我没有想到他一个挥笔如风、泼墨似雨、富有激情的哑楼主人会在绘画之余,去精心思考那些诸如审美取向与画者秉性的相依性、时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不可割裂性、理论求真与艺术技巧的相适性等非常“理”性的问题,并将其洋洋洒洒付之于文,集之于册。而且马上付样见书了。哪儿来的这股“劲”?我深深感叹“哑楼”主人的执着,默默践行和睿智思辨。乃“雅”也,非“哑”矣!

他开篇即写“从‘美学散步’中走来”,说明杨必位对《美学散步》一书的钟情。他文风朴实且有地域特点,其娴静的笔润,“散板”式的文风,让人在字里行间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他的“哑”楼,静坐下来,吃一杯茶,放下尘俗和杂念,品享淳厚与清雅。他用砚边点滴似的切身感受谈论理论问题的方法,就像源源不断的甘泉,让我有一种水到渠成、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觉自然而然。他这种写东西的办法与老一代艺术家们的遗风、秉性相通相接,也与我产生默契,读来仿佛有一种亲和之气贯游于心间形成共鸣,敬重相惜之情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品性追随至久而形成的正能量和认同感吧。我也在真情与友谊、敏悟与心性的感念中欣然命笔。

必位之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砚边心语”写议,下篇为“践履琐记”谈行。全篇以人性品质与审美境界乃艺术追求的“极端之美”这一观念贯穿。他用“散板”“漫步”的方式将考、议、述、评与游、观、觉、悟的感受相结合,在对传统审美思想、审美现状与审美追求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读,并结合个人的绘画心得与文化感受,延伸出了独到的艺术触角,我们就不能不被他的直抒胸臆、情思倾注所感染。


画家著书立说,可谓多见。但往往会让人联想到如同古代很多画论一样,多从技法表现知识、绘画要领及品画的方法上入手。但必位的文章没有停留于常理之中,而是特立独行地从审美辨判为切入点,在梳理传统绘画的历史脉络中借助相关认知去发现其本质规律、从时代的衍变中去觅得新意拓展、在对于传统的学习中去脱尽习俗、在闲散静处中将审美心理与艺术表现去做了深刻的论述。

例如“三水映月的遐想”一章中,杨必位直接将对中国画的研读带入对审美的方法讨论之中,如他所说:“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形与影》中总结为‘这离形得似的方法,正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由此“在‘象’和‘态’中装入有关的‘形’与‘状’后,图画才不会杳然空无,才能形成富有价值的审美特征。由‘象’入‘态’的过程,也是画者由外入里,由浅入深,从可观到意会的艺术化过程中的重要步入关口”。他将中国审美观中由“遥望之美”所带来的从“形”到“意”的意境转换之美作了明确的注解,并以“老子在恍惚中高明地将‘有物’、‘有象’与‘恍惚’相连接,又将感情变幻的不可捉摸性与恍惚相挂靠,让人在只能意会的状态中去获得对虚境之美的认识,让表象的实景退去,内蕴的真与信凸显;在恍惚、意会的自然道法之中,使图画在深远、博大的审美状态下气畅、韵长,让物象之美形成物化后的境界之美;这自然与艺术转换的过程,也是让人获得文化滋养的过程”。作为全书审美思想的总括,让人如同从回音壁中获得了精神与情意的回响。


一次我们说到艺术表现的虚实感时,他认为:虚实表现是衡量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很多人只知其“虚”能纳趣,却不明“实”中含有真性情。的确,“虚”虽能生“境”,但运用不当却也能生“妄”,甚至能以伪充真;而“实”却能克“妄”,可以树立风骨,造化品质,守护人性的本真。在绘画中,虚中求实固然难,但实中求虚则更难,因为“虚”重在造境,是才情智慧的反映,而“实”却能解决去造什么境,是对人性本质的坚守。这虚与实相生相克之理,是画者最难把握也容易忽略的命题,因而只有在对虚实之理的深刻理解中,才会让画家的才情构建在本质之上,让作品情真意切、妙趣横生。

杨必位在“看范宽与董源在朴实与平淡中的真诚追求”一文中,特地将朴实的笔墨精神与平淡的精神扬弃做了细致的描述。文中指出“通过对范宽、董源绘画的比较,能看出古代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牢牢地抓住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理解,在艺术的表现中无不真情相待。”并且还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的论述,提示出“文附质”与“质待文”的表现关系、差别和利弊,也提及了对当下文风中重表面文饰而轻内在品质现象的批评意见,十分中肯。

杨必位在梳理山水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将儒、释、道以及诗歌文学对中国画的影响做了独自的探究。是书让人从南朝·宗炳的“畅神”观中明白了白石老人所谈到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就是在对境界之美的追求中去获得感性意趣的植入,让图画表现在自然的状态下更具有生命活力及可品读性。他还以说理的方式提示出:艺术个性是造就时代审美特征的强化剂,获取审美符号不是简单的实景直搬,激情是绘画表现的境界体现,风骨之美为国人所敬仰,胸有丘壑才能笔畅、墨澈等艺术观点。让读者在对情韵、境界、品性的赏析中,把对中国绘画品质的认识和追求提到重要的高度之上,并以畅怀的方式去追求着精神的陶冶,也以情意的驱动去感受张扬天性的妙趣。

文章的下篇重点谈到求师、交友、游历与绘画过程中的感悟。尤其是在“闲径留淡语,落音有真味”一文中,杨必位将富有人生哲理的话语和对绘画实践的体会,以及在绘画交往中的同道之情谊做了真切细致的描述,让人从平凡中体悟出真情,在言简意赅中获得不少人生启示。他还将自己习画过程比喻为“山高步微”,告诫自己只有从“胸有丘壑”的积累中去不断获取新的认知,才能产生“故苑春荫醉趣浓”的实际感怀。通过读书、游历,在“知”“行”之中不但让他开阔了眼界,也将那富于浪漫主义的“大壑之恋”升华为宏大的中国艺术精神,让他的山水画在印证黄宾虹所提出的“渾厚华滋”的美学认识中,显现出凝重而丰厚的文化之感和“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气。


读必位的书,一如他自己所述:是在把玩一件小把件。能看到他在散步中的细研,在汗雨中的浸淫,再通过“润物无声”的滋养和时间的盘延,让小把件一天天地变亮而终有沁色。就像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及的燕石,终于成为“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我想对于杨必位来说,这种回念不单单是他情意的延伸,更在文化的张扬,心灵的歌唱,一如他这个人一个样。我感到杨必位所走过的艺术之路,用“山重水复迷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做比喻是最适合的。相信《画眼春秋集》一书的刊行,会让绘画同仁们用画眼看到:在辛勤耕耘的辉光中一个淡定坚毅、渐行渐远的杨必位。


2015年元月6日于上海至合肥途中


(本文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组联部主任,创作中心主任。曾获“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基金”一等奖,获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称号,为荣宝斋特聘专家。)

作品赏析





杨必位,男,回族,籍贯湖南南县,1945年生于甘肃兰州市,大专文化,无党派人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艺术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市文联委员,重庆市文史书画院理事,北京西山兰亭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京西宾馆书画院副院长。曾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当选为重庆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重庆直辖后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及现任任重庆市文联委员。被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授予“97中国画坛百名杰出画家”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