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禹到慈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次“大阅兵”|阅兵|大禹

 HaiheLibrary 2015-09-03

古代阅兵图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重大祭祀活动,“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从古到今,国家级的阅兵,并不鲜见;但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十次“大阅兵”,你可知道?

一、涂山之会:大禹“以舞会友”

大禹

据正史记载,中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前夕。当时,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禹为了向江南发展,曾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据说,在大会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而前来会盟的氏族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器和丝绸一类的贵重物品,表示对禹的臣服。这便是《左传·哀公七年》所说的“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会盟中,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化干戈为玉帛”。禹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阅兵”的雏形。

二、孟津之誓:周武王伐纣宣言

周武王

周,原为商朝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属国。文王周文王在位50年,施行仁政,国力逐渐强大。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周武王准备讨伐无道的商纣王,便准备在孟津校阅士兵,结果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尚书》中记载,周武王向众士明誓道:“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如果说涂山之会,大禹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那么孟津之誓,武王则为灭商做好了准备。

三、召陵之盟:齐桓公“秀肌肉”

齐桓公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干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陈兵楚境,楚国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率军交战,派使者屈完求和,于是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为了向楚国“秀肌肉”,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对他说道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由此可见,“召陵之盟”,陈师阅兵,是为了彰显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四、践土之盟:晋文公献俘称霸

晋文公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两国在城濮交战,晋国大胜。之后晋国在践土搭建周王行宫,召集诸侯前来会盟,周王也派遣了全权代表参加。这次阅兵式完全以晋国军队为主,共有8家诸侯参加。从人数和参加的诸侯数量来说,相比于盟津誓师的规模小了很多。

不过,这是胜利后的阅兵,气氛上更加轻松。阅兵仪式上,晋国进行了献俘礼,将战胜楚军所获取的战车和俘虏进献给了周王。周王特使则代表周王赐给晋文公车马弓箭等,同时任命他为霸主。

“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这次的会盟阅兵,是晋国称霸的正式宣言。因为有晋国的献俘和王室的任命,因此显得含金量十足。 

五、细柳营阅兵:周亚夫以军礼见汉文帝

汉文帝

西汉时,汉军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大体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被称为“秋射”、“校阅”或者“都试”。中央设有都试郎,总阅试习武备。

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军,屯军细柳。汉文帝校阅细柳营,军容整齐,军令森严,进大营须有军令才能进入,即使是汉文帝也被要求按照军令不得骑马快行,将军周亚夫也未按朝廷礼仪,而以军礼拜见汉文帝。汉文帝认为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对其尊敬不已,称:“皇帝敬劳将军”。后来周亚夫果然立下奇功,平定了“七国之乱”。细柳营成了治军严谨的代名词,细柳营的故事也成了千古美谈。

六、曹操阅兵:亲执金鼓当总指挥

魏武帝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争衡天下,战火连绵。三个政权都十分重视从严治军,大军出征往往实行阅兵。

献帝建安二十一年,魏国有司奏:“古时四时讲武,皆于家隙,汉承秦制,三时不讲,惟十月都试。今金革未堰,士卒素习,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日大朝车骑,号为‘阅兵’,奏可。上合礼名,下承汉制。是冬,魏王曹操亲执金鼓以令进退。”

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曹操在这次阅军后,十月发兵攻打东吴,尽管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获胜,但此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确实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七、骊山检阅:唐玄宗借机树君威

唐玄宗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不久,征调20万大军,在新丰、骊山之间开阔地域内举行了唐王朝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阅兵活动,20万兵马排列整齐,旌旗连延五十余里。

三声炮响过后,金鼓齐鸣,兵部尚书郭元振宣布阅兵开始,玄宗身着戎装,威风凛凛,站在检阅台上,极目四望,但见20万大军,列阵于渭川,旌旗遮天蔽日,刀枪剑戟林立,将士盔甲灿烂炫耀,与日争辉,光照乾坤。

唐玄宗在郭元振的陪同下,骑马阅兵。玄宗坐骑所到之处,“万岁”之声不绝于耳,玄宗目睹阵容强大的军队,满心欢喜。当郭元振正在为自己训练有素的军队感到自豪时,玄宗大声说道:“兵部尚书郭元振治军不力,军容不整,队伍散乱,立即绑于旌旗下斩首示众。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制军礼不严,严重渎职,论罪当斩,喝令武士拿下,立即正法。”唐玄宗利用阅兵之机,解除了兵部尚书郭元振的兵权,借此向朝野上下显示了自己的权威,而且打击了朝中的反对派,树立了个人威望。

八、北郊阅兵:周世宗大败刘旻

周世宗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实际上,陈寅恪推崇的“赵宋之世”,是踩在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荣身上完成的。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就做了皇帝。柴荣凡事率先垂范,事必躬亲。他曾5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柴荣率兵攻打辽国的傀儡政权北汉。为鼓舞士气,柴荣在北郊举行阅兵,阅兵式结束之后部队马上投入战斗,第二天,柴荣就率众在高原打败了北汉皇帝刘旻。从阅兵到投入战斗,再到击败敌军,此次阅兵效率之高,在中国古代阅兵史上堪称一大奇观。

九、巡关九边:明成祖威服海外诸国

明成祖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在每个军镇,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回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不攻自破。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十、彰德会操:慈禧太后赚足了面子

慈禧太后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亲自主持了在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阳市)的南北新军秋操大演习,史称“彰德会操”。

参加这次野战演习的北洋军由第五镇及第一混成协组成,段祺瑞为总统官;南军为湖北第八镇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协,张彪为总统官。两军共3.3万余人,马5000匹,车1500辆。全国各省前来观操者200余人,由袁世凯和铁良充任阅操大臣。署军令司正使王士珍为总参议,署军令司副使哈汉章为中央审判长,军学司正使冯国璋为南军审判长,军学司副使良弼为北军审判长。慈禧、光绪携文武大臣到场现场检阅,南北两军穿着军礼服,雄赳赳气昂昂地齐集阅兵场,举行了分列式。

四万多人的队伍步调整齐,军容壮盛,很是吸引洋人的眼球,也让国内参观者啧啧称奇。彰德会操,“仿列邦之成规,创中国所未有”,被誉为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阅兵。当时出席阅兵仪式的日军参谋本部松川少将说到:“中国的军事力量照现在的发展情况看,他日必有起色;如果中国全国都以此次大演习作为模范,进行扩军备战练兵强国,效果将是不得了的。”

(编写:韩书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