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玉郡书屋 2015-09-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病在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脏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

第一章~第三章: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进行了解释,界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及其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第九章:对专业技术人员心理调适过程中6个最重要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人格塑造、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和职业规划。

第十章:简要分析在当前企事业单位改革的大环境之下所引发的心理不适及调适方法。

第一章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平心而论,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但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比以前多。人生在世,除了追求财富、社会地位等以外,还要追求快乐和幸福。

本章将向大家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等问题,我们可以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己,进而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一、健康及其标准

健康是人生存的根本、事业的基础。只有健康的人才能高质量的生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概念,它随着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长期以来,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往往停留于机体生理方面。健康就是没有躯体疾病、残疾。从现代社会角度看,这个概念是极不全面的。

美国社会医学家沃林斯基认为:“这种定义是不健康的概念,而是无病的定义”。它的缺陷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开了,忽视了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状”。

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健康的十个标准:

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5、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的一定的抵抗力;

6、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无蛀牙;

9、           头发光洁,无头屑;

10、       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二、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而我们掌握了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可以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关于心理健康的两种评价体系

(一)                    众数标准评价体系: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可视为异常。

(二)                    精英标准评价体系: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根据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品质来确定,即以自我实现者所共同具有的那些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

2、           对自己有恰当的认识: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甚至自暴自弃。

3、           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喜爱多于憎恶。

4、           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能保持情绪稳定与心理平衡。

5、           有健全的人格:宽容、豁达、热情。

6、           道德健康: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7、           具有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能自如地应付环境的变化。

8、           智力活动正常: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严重影响躯体健康

2、心理疲劳是健康和最大敌人:美国生理学家最新研究发展,人生气十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与此同时,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在任何情绪时都复杂,且具有有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许多不顺心、不如意的事,诸如学业上的挫折、事业上的坎坷、生活中的磨难、情感上的失意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心理调整,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要做到以下四个原则:

1、           保持自我意识的良好,核心就是自知和自爱

2、           保持生活功能良好,就是对生活适应自如。

3、           保持人际关系良好,就是真诚相待、不卑不亢。

4、           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使生活内容更丰富。

专业技术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

本章主要介绍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专业技术人员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提出一些自我调整的方法。

一、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从心理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四个等级:心理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     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目前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有一个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进行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1、           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           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           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够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能够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     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它是由于各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的。

1、           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可以得到缓解。

2、           损害轻微,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给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           能自己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放松可以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惹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三)     心理障碍

1、           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2、           未泛化,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有强烈的心理反应,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           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4、           需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是必须的。

(四)     心理疾病

1、           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意志减退。

2、           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抵抗力下降,身体酸痛等。

3、           损害大: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           需心理医生的治疗: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专业技术人员由于自身特点与工作特点的关系,很容易出现以下几类问题:

(一)     周末(或假期)综合症

(二)     职业倦怠症

(三)     慢性疲劳症

(四)     网络依赖症

(五)     郁郁症

(六)     焦虑症

(七)     强迫症

(一)周末(或假期)综合症

一到周末(或假期)综合症原本想好好放松一下,却出现无规律的情绪异常,或烦躁不安,或空虚无聊,或无节制狂欢后又产生虚度光阴的内疚感等。这就是所谓的周末(或假期)综合症。它并不属于严格的医学上的疾病,而是反映人们在压力状态下所呈现的亚健康状态。

如何避免周末(或假期)综合症?

1、           规划好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2、           多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愉悦身心。

3、           多交一些朋友:开阔视野,分享情感。

4、           学会积极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可以!

5、           学会活在当下:过去的就让他过去,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二)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职业倦怠有三个基本形态:情绪枯竭、去个性化关系和低个人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个体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症状,便说明其正处于职业倦怠之中。

情绪枯竭:一个职业倦怠的人会感到情绪的枯竭。不管原先对工作抱有多大的热情和理想,职业倦怠的人通常都会逃避工作,害怕面对上班的时间。

情绪枯竭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去个性化关系:职业倦怠的人,会尝试以“去人性化关系”来处理自己情绪上的低落。所谓“去人性化关系”,就是指对自己和他人持负性看法,喜欢批评和冷嘲热讽,暴躁易怒等。

低个人完成:当一个人认为认真工作与什么也不做之间并没没有差别时,便是一种低个人完成的现象。一个职业倦怠的人,不再保持理想与热情,并且会向周围的人传播低个人完成的概念,而使组织绩效降低。

职业倦怠症的原因:

造成职业倦怠的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因素与组织因素两大方面:

1.      人个因素

(1)    过于理想化的期望。通常来说,容易处于职业倦怠的人,比较倾向于完美主义,而且也具有高成就动机。他们经常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然后通过狂热的工作,以求达成目标。但往往由于目标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所以常会产生挫折感。

(2)    过强的个人责任感。一个人如果具有适当的责任感,将有助于他的工作绩效,但过高的责任感却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2.      组织因素

(1)    缺乏奖赏。有时候,工作环境不能给予个人奖赏。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没有奖赏,别一种是没有得到个体认为有价值的奖赏,都容易让人失去工作的热情。

(2)    缺乏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奖赏的获得,而无法控制的原因,是因为组织的考核制度不完善,上级主管领导的不一致对待等,这些也容易让人产生对工作的失望感。

(3)    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角色模糊以及角色冲突既是造成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由于职责不明确,而造成性格上的改变,便是形成职业倦怠的一种途径。

(4)    缺乏支持。个人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组织的配合,甚至阻碍个人的工作表现,这也是形成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助人职业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得成就感,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3.      职业倦怠症的对策

1、           换个角度,多元思考:遇到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           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给自己一个补充“养料”的机会。

3、           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4、           适时运动:运动不仅有助睡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一周三天,每天三十分钟,心跳达一百三十下。

5、           寻找人际网络:一个人要有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一旦有压力很难疏解。

(三)                    慢性疲劳症

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淋巴节肿大、极度疲劳、失去食欲、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小肠不适、黄疽、焦虑、忧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中断、对光及热敏感、暂时失去记忆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头痛、痉挛、肌肉与关节痛。这些症状与感冒及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容易误判。通常医师会误诊为忧郁症、或精神引起的身体疾病。尚无对付此病毒的药或疫苗,辨别些病并不容易,慢性疲劳症易发于30-50岁的人群,症状不因休息而缓解。

1.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1)    心理方面的症状

有时慢性疲劳症患者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要比躯体方面的症状出现的早。多数表现为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或急躁、易怒,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思绪混乱,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办不集中,做事缺乏信心,犹豫不决。

(2)    身体方面的症状

慢性疲劳症患者的体型多数为身体消瘦,但也不能排除少数可能显示出体态肥胖。后一类患者在现代社会中的慢性疲劳症并不少见。慢性疲劳症患者的面容则多数表现为容颜早衰,面色无华,过早出现面部皱纹或色素斑;肢体皮肤粗糙,干涩,脱屑较多;指(趾)甲失去正常的光泽;毛发脱落,蓬垢,易断,失光。

(3)    神经方面的症状

慢性疲劳症患者往往表现出精神不振或精神紧张,初期常有头晕、失眠、惊慌、易怒等;后期则表现为睡眠不足、多梦、夜惊、中间早醒、失眠等,甚至嗜睡、萎靡、懒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4)    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对各种食物均缺乏食欲,尤以油腻为主。无饥饿感,有时可能出现偏食,食后消化不良,腹涨;大便形状多有改变,便秘、干燥或大便次数增多等。

2.     慢性疲劳(综合)症对人体心理方面的危害

(1)    对情绪方面的危害

情绪不稳、暴躁、易怒、焦虑、紧张、恐惧等, 有时自己不觉或难以控制。这些异常情绪的存在,可以导致失眠多梦,消化不良等。

(2)    对意志方面的危害

意志薄弱,做事不果断,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效率降低。受到一些不良刺激影响,可能借此养成若干不良嗜好,如过度吸烟、酗酒等;也可能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行动过激,对人失礼,做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等。

(3)    对能力方面的危害

常表现出某些能力低下,如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短时记忆差同,难以准确理解和记忆所阅读的内容,计算数字能力削弱,语言和推理能力减退,思绪迟钝,联想狭隘,缺乏创新。

3.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应对方法

慢性疲劳症更主要的意义是一种疾病的预警信号。医生对患者所能提供的最佳建议是尽量休息以及减少压力。如果你出现忧郁或沮丧的情况,也许该找心理咨询师谈谈。

(四)                    网络依赖症

网络依赖症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网络依赖症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左右。女性约占1.5%,20-30岁的单身男人为易患人群。

在网络依赖症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之不断延长上网时间,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晚期,患者会出现与生理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网还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1、           网络依赖症可能导致的危害

1)           心理封闭,现实人际交往淡漠。

2)           价值判断模糊,“零度情感”泛化。

3)           情绪反应机能失调,心里空虚感加重。

4)           信息交流方式单一,创造性思维贫乏。

5)           人格失衡,心理疾病产生。

6)           病理症状并发,身体健康受损。

2.网络为什么让人上瘾?

1)有限的感官体验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2)梦境般的网络意识。

3)网络游戏的设定特征。

3、什么样的人容易网络依赖?

有研究表明:精神空虚、情感受挫、无所事事的人等最容易患上网络依赖症。

(五)                    抑郁症

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疾病负担中的第二大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中国,仅有2%的抑郁症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

1.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1)           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这一点非常明显,有的病人甚至连看电视的兴趣都提不起来。

2)           无望感

每一个正常人都对未来抱有希望,有所期待。抑郁病人却失去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前途是灰暗的,看不到光明。严重者感到绝望,个人的一切都糟透了,无可挽回,甚至认为人类的前途也是毫无希望的。

3)           无助感

病人感到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像掉在大海中间或深渊的底部,既无力自拨,他人也救不了自己。有些病人对医生说。他能体会到医生的好意和为他所做的努力,但却无济于事,这使他十分惭愧和内疚。

4)           积极性和动机丧失

病人什么也不想干,根本没有动力,即使勉强做点什么也感到力不从心和十分困难。病人有时也想到必须振作精神,可怎么了振作不起来。

5)           丧失自尊和自信,自我评价显著下降

病人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能,简直是十足的废物。严重者有自罪观念,回顾过去感到一无是处,罪孽深重。

6)           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这不只是感到某一种具体的活动没有意义,而是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意义,生活本身没有意义。病人往往有想死的念头,甚至有自杀的计划和行动。

2.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

1)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个目标要可行,也就是说,外在条件和自身条件都要具备。最初的计划要比较易于实现,需要的时间、精力比较少。如果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在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你半途而废的可能性比较大。

2)           对你的目标精确定义

只有目标明确,你才能判断是否达到了目标。否则,你总有办法对自己说:“我失败了。”为了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你需要成功的体验。

如“今年夏天学会游泳”,“今年夏天”是指什么时候?2011年7-月9月。哪种游泳方式?自由泳。怎样才算是学会?能不借助于任何辅助工具游50米。好了,到9月30日,你可以依据这些标准检验你的目标是否达到了。

3)           将你的行动计划分成足够小的步骤,确保计划一定可能完成

为你的目标制定一个详细计划,计划的每一步要达到的目标都足够小,以确定你一定可以做到。每完成一个目标,你就胜利了一次,每一次成功都会令你的自信增加。

4)           用自己的行为定义是否成功

目标中不要牵涉到他人的行为。如果你的目标是与人交往,注意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下班后和同事一起喝咖啡。这个目标的不当之处在于: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同事是否接受你的邀请。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因此,你的这个目标违背了上一条原则,你并不能确定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依据确保成功的原则,你可以这样修改目标:下班后,邀请同事一起喝咖啡。只要你开口邀请过,那你就成功了。至于同事的反应,并不重要。

5)           目标中不要有情感部分

在这个计划中,重要的是做,而不是你在做的过程中的感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直接控制情绪。人在抑郁状态下,很难从任何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感觉。情绪会受到行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即可起作用的,需要一定的时日。因此,如果你一定要感到愉快才算是成功,那么,你很可能会失败。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我要愉快地游两圈”,而是“我要游两圈”就足够了。

抑郁症这种“心病”是可治的,关键在于病人应当认识到自己患了抑郁症这一“心病”的事实,对自己“心病”的治疗负起责任,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自己解开“心病之结”。

(六)                    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惊恐发作(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焦虑症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的,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要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6.6%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得焦虑症。

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态,妨碍人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的反应不同:

焦虑症往往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的焦虑、紧张和恐惧;

焦虑症往往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

焦虑症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能持续几周、几月甚至数年。

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惊恐状态外,同时伴有多种躯体症状。

焦虑症的发病原因:

第一,     可能由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引发

第二,     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

第三,     在应激事件发生后,更可能出现焦虑症

第四,     神经回路信息传导不畅与焦虑症有关

(七)                    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越是企图努力抵制,越是感到紧张和痛苦。

强迫症的原因

(1)    与一定的人格特征有关:具有强迫症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谨小慎微、有一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等。

(2)    与突发的生活事件有关:如亲人亡故、父母离异、家庭矛盾等。

(3)    不当教育的结果:在孩童时代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而无法适时表达情绪的人容易患上强迫症。

人一生难免不受到疾病的困扰,生病并不可怕,只要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所有的疾病都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二章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成因

心理问题的产生总是有一定原因的,本章从生理、环境和心理三个方面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       生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内分泌系统等。

研究表明: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常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脑器质性病变,生化过程异常,神经递质代谢失常会导致心理功能失常。

二、       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空前加剧,这些都会影响到人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而工作压力过大是专业技术人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       心理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具有下列人格特征的人易出现心理问题:

1.      自我中心、任性,自我显示欲强烈;

2.      情绪不稳定、神经过敏。

3.      谨小慎微、过度认真。

4.      固执、常专注于事物的一个侧面等。

第三章          塑造良好的人格

俗话说:经历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人格的塑造与已、与社会都意义重大。

本章重点阐述人格的定义、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常见的人格障碍。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最复杂且又十分重要的主题。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奥尔波特(Allport,1937)最早对人格的定义进行过综述,考察了50个定义。之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又提出新的定义。

本书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行为倾向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统一体,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动力系统和心理特征系统两大部分。人格的动力系统即个性倾向性,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由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构成。心理特征系统即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     气质是人格的生物基础

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由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反映出来的人格特征,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人的气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属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理论。主要包括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激素说等。

人的气质可分为4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是胆汁质的特征。张飞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是多血质的特征。晴雯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是粘液质的特征。沙和尚

孤僻、敏感、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是抑郁质的特征。林黛玉

人的气质类型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测定。但属于某一种类型的人很少,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即混合型,如胆汁-多血质,多血粘液质等。

(二)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对实现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就属于性格特征。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品格”、“人品”等含义相近。

心理学家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性格进行分类:

根据知、情、意三者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们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来评价、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往往不善于思考,其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的人一般表现为行动目标准确,主动积极。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们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独立型的人善于思考,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顺从型的人,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常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见,应变能力较差。

二、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来,成了学术界知名人士。于是有人问老教授:你认为三个人中哪个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个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三、       健全人格的塑造

1.     认识自我,优化人格组合;扬长避短。

2.     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3.     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4.     融入集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5.     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6.     做事、做人有分寸,防止“过犹不及”。

四、       常见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又称为“心理病态人格”。

临床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如下八种类型:

1.     偏执型人格障碍

2.     分裂型人格障碍

3.     自恋型人格障碍

4.     冲动型人格障碍

5.     表演型人格障碍

6.     依赖型人格障碍

7.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8.     强迫型人格障碍

1.     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

主要表现: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不信任;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埋怨、怪罪他人,强调自己有理;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易记仇,对自以为受到轻视、侮辱的事情、人耿耿于怀,常有回击、报复之心等。

2.     分裂型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主要表现:性格明显内向,与家庭和社会疏远;对人冷漠,对批评和表扬无动于衷;行为古怪、不能顺应世俗;爱幻想、独出心裁、脱离现实,有奇异信念,因此常被人称为怪人。

3.     自恋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他们需要赞美,缺少同情,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

4.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攻击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往往会因微小的事件和精神刺激,就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从而做出破坏和伤害他人的事情。

5.     表演(戏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需要别人经常的注意,他们的言语动作和表情是夸张的,像演戏一样,力图吸引观众而不顾其它。为了引人注意,不惜伤害身体(自伤或玩弄自杀)、不顾个人尊严。

6.     依赖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极度依赖他人。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工作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心,缺乏独立能力,遇事没有主见,事事依赖别人。自以为愚笨,对别人的意见从不反驳,对长辈和上级训如绵羊,对配偶也是百依百顺。

7.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这类障碍个体的突出特点是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道德、社会规范,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

8.     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主要表现:循规蹈矩,拘泥于细节;主观、固执、要求别人也要按照他的方式办事;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常常犹豫不决;过分投入工作,而工作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内心体验,相反常有悔恨和内疚。

第四章          与压力同行

我们总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压力,在很多时候是压力造就了我们,当然有时候,压力也可能会毁掉很多人。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你的地位如何,压力都不会对你网开一面的。既然压力不能逃避,就只有去学习如何控制压力。

本章将从压力的定义、来源以及压力的应对等方面展开学习。

一、压力是什么

压力源于物理学术语。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最先将压力这一概念应用于社会领域。他认为,压力就是在外部因素影响下一种体内平衡紊乱。在危险未减弱的情况下,机体处于持续的唤醒状态,最终会损害健康。

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尔耶发表了《各种伤害作用引起的综合症》一书。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使用“压力”这个术语,并系统提出了压力的概念,因此被公认为压力之父。

心理学认为,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导致有机体发生“应变”的紧张性刺激物(压力源);

2.      有机体对刺激物(压力源)作出的紧张性身心反应或紧张状态(压力反应);

3.      应对压力的过程。

二、压力来自于何方

我们的压力来自何方呢?是来自外界、还是来自自己?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压力会有不同的原因,有的人的压力是因为学习,有人的压力是因为工作环境,有人的压力来源于婚姻等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工作、生活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它们会不会成为压力,取决于你对它们的看法。

三、       什么样的压力最适当

研究表明:压力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压力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压力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压力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反之,欲速则不达。

研究发现:现代人的许多疾病与其生活方式有关,而且70%-80%的疾病是与压力相关的,如:癌症、冠心病等。

在工薪阶层,约有30%以上的人因压力过大而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中、青年群体中(特别是上班族),与压力相关的抑郁症是最主要的心理疾患。

四、       我的压力是不是太大·注意压力信号

下列症状就是危险的信号:

心理方面:烦躁、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异常感觉。

身体方面:心悸、眩晕、哆嗦、恶心、呼吸困难、多汗、头痛、失眠以及其他异常症状。

五、       压力应对与管理

(一)     日常工作和生活如何应对压力

(二)     运动养生,调节压力

(三)     营养饮食,调节压力

(一)     日常工作和生活如何应对压力

1.     要有积极的心态:即要悦纳生活

2.     学会积极思维:即多想想事物好的方面

3.     在工作中巧妙应对他人请求:学会说“不”

4.     善于利用时间:有效率的生活

5.     善于处理冲突,采取建设性批评:注意批评的技巧

6.     低调处理尴尬场面和你的情绪:记住,冲动是魔鬼!

7.     现实一点,认识自己的极限:扬长避短

8.     不要为了暂时的解压而求助“错误的朋友”:如饮酒

9.     提高你的抗压迫的能力:越挫越勇!

(二)     运动养生,调节压力

1.     每天要设法出一次汗:也就是要多运动

2.     学会使用深呼吸

3.     肌肉放松法

4.     泡脚:泡泡脚搓搓澡,舒服一秒是一秒;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5.     静坐休息:“默坐而心不浊,读书而口不浊”。

(三)     营养饮食,调节压力

1.     均衡的饮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全部养分。因此,我们的饮食应该涵盖各色各样的食物。

2.     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3.     多吃维生素B和C

4.     多吃钙质

5.     少吃盐

6.     少吃糖

7.     控制体重

8.     注意饮食节奏及气氛

第五章          学会管理情绪

当你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晋升的回报时,你会感到欣慰与满足;当你被别人误解的时候,你会感到委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情绪。

本章将向大家介绍情绪的定义、功能以及情绪调节的方法。

一、情绪的定义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如喜怒哀乐等。

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升高;紧张时心跳加快;害羞时满脸通红。

在情绪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如在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等,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评定情绪时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二)情绪的功能

1.动机功能:情绪可以激发行为,成为行为的动力。“我愿意为我爱的人赴汤蹈火”。

2.社会适应功能: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我从你的表情中就能够看出你是否高兴”。

(三)情绪调节

如果说情绪存在于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吗?生气时应该怎么办?羞愧、恐惧时又应该怎么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主要有:

1.     纠正不合理观念

“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决定情绪的是人的观念,主动调整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纠正不合理的观念,多从光明面看问题,就可以减弱或消除不良情绪,变阴暗为晴朗。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1)   绝对化要求。它通常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生活应该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

(2)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例如,面对失败,往往会因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的价值。

(3)   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拨。

在人们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种特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而那些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这种不合理信念的倾向尤为明显。

2.     合理宣泄

一旦有了不良情绪,就要及时的宣泄出来,否则,事情会变得复杂而难以解决。当然,宣泄时,不要影响和危险他人,使他人感到痛苦,合理宣泄的方法有很多,如哭、到无人处呐喊、运动等。

研究表明:眼泪能把有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毒素排除出去。遇到悲伤忍着不哭,实际上就是慢性中毒。“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不可取的。

3.     转移注意力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想着那些伤心的事情,所以,要想摆脱这种情绪,就要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如游戏、打球、下棋、听音乐、看电影,还可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玩一玩。

4.     找人倾诉

俗话说“快乐与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与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不愉快的事隐藏在心里,会增加心理负担。如果找人倾诉烦恼,心情就会顿感舒畅。

5.     食物调节法

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食品能影响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从而改善人们的心情。

全麦面包: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咖啡:给阻断使我们感到瞌睡的化学物质传递。

水:每天应喝足够的水,防止因缺水而感到萎靡不振。

香蕉:紧张与镁缺乏密切相关,所以,生活忙碌的人在食谱中应补充富含镁的食品,如香蕉。

巧克力:具有镇定作用。

专栏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没发一言。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哈理斯问。朋友答:“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我们要自己掌管它。

第六章          高效的时间管理

伏尔泰曾经说过:人生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无穷无尽;人生最短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公正的,珍惜它,将迎来硕果累累;虚度它,将一事无成。

本章将从时间管理和重要性、影响时间管理和因素以及有效管理时间三个方面展开学习。

一、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工作绩效、达成事业目标

(二)舒缓工作压力、避免职业倦怠

(三)平衡多方面角色、提高主观幸福感

(四)提升自我价值

二、时间管理的障碍(为什么会浪费时间?)

浪费时间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浪费时间的主观原因,因为,这是一节的根源。

1.     做事目的不明确。

2.     作风拖拉。

3.     抓不住重点。

4.     过于注重细节。

5.     做事有头无尾。

6.     没有条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7.     事必躬亲,不懂得授权。

8.     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9.     消极思考。

时间管理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或在预定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好。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虽然这些数据来自美国,但对我们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人们一般每8分钟就会受到1次打扰,每小时大约7次,每天50次~60次。平均每次打扰用时大约是5分钟,总共大约4小时。大约50%~80%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

一个人如果办公桌上乱七八糟,他平均每天会为找东西花1个半小时,每周要花7个半小时。

三、时间管理的策略

巴菲特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大亨,亦股神之称。他永远选择重点企业作为投资标的,而非散弹打鸟式地分散有限资源。

换言之,善于管理时间的人会把时间花在最值得的事情上。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地问自己,我到底要什么?我每天到底做什么?我为什么而做?也就是说,一定要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这是时间管理的首要步骤。只有这样,工作才有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大量的行动。

其次,改变行为习惯。如及时反思-谁偷走了我的时间,制定逆向日程表、及时反馈行动效果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注力等。

第七章          专业技术人员人际关系的建立与调适

为人处事是人生的必修课,尤其在当今交往频繁而又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更是如此,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和相处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内容。

本章奖从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形成中的心理效应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几方面展开学习。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人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给你留下不同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不尽相同。

原因何在?这就是心理效应的影响。

二、人际关系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1.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如“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是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也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2.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又叫做心向,它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通常是意识不到的。简单地说,就是倾向于用自己的经验去评价别人。“门缝里看人”

3.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都会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将就】。“恶人先告状”“下马威”

4.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5.晕轮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6.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将就】是指以已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也也一定会的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存在的不良心理

1.以自我为中心:即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2.虚荣心: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

3.猜疑: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别人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4.排他: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新事物,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5.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的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

6.冷漠:对自己无关的人和事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很多朋友。

1986年3月28日,日本著名的科学城筑波,又一批科技人员自杀,到此为止,已有十几名科技人员在筑波自绝于世了。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考察人们发现:这个完全现代化的科学城,由于建筑间隙过大,每座楼房都被绿荫环抱,彼此几乎隔绝,而且科技人员们人人杰出,不屑与人合作,这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几乎降到了最低限度。加上一年一年科技成果报告会,人们为了各自的“尖端”,彼此封闭,老死不想往来,难以形成充满人情味儿的人际关系,这可能是筑波城科技人员自杀的原因所在。

本杰明·富烂克林曾经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成长和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量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影响人生业绩,且是成功者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       专业技术人员的人际关系的调适

1.      理解并允许差异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总有差异的,与人相处就是把双方的共同点发掘出来,作为改善关系的基础。同时,允许双方保留各自差异,即要沟通,但应允许“沟而不通”。

2.      以诚待人

真诚会产生感情的交融和心理的相悦,从而大大地增进人际吸引。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待人热情诚恳,真心实意地与别人交往。

3.      尊重他人

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夸夸其谈,而应耐心倾听对方的讲话,不要心不在焉或随便打断别人讲话,而要尊重别人的话语权,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4.      有效处理冲突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争论,”人们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分歧、冲突,冲突本身并不是二事,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怎样来解决。

请记住:

关系越深,越有可能发生冲突;

得不到解决的冲突会破坏关系;

解决冲突可以加深彼此关系。

如何来解决冲突呢?

态度:首先,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进入问题的商讨,愿意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其次。我们要培养开诚、容纳和谦让的态度,勇于发现和面对事实并且承认错误;第三,重要的是将个人情绪抛在一边,就事论事,努力以客观的方式讨论问题,从局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方法:措词要谨慎,谴责会令别人在谈话中采取守势,不要责怪别人给你带来的困难。

行动:采取行动,在适当的时间向适当的人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去找别人发牢骚,而是应该找当事人来化解分歧,并尽量找一个适当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谈话时要牢记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双方都满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段话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51%与49%,是父亲教给我的“黄金分割”比例。他很早就告诉我,你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只要留49%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与信任。”

四、专业技术人员的家庭关系管理

我们一生的忙碌、追求到底为什么?

从小的方面说,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

怎样才能建立一管委会美满、幸福的家?

(一)     处理好夫妻关系

(二)     处理好亲子关系

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

(1)    正确看待对方的缺点,学会宽容是调剂夫妻关系的重要良方

经过浪漫的恋爱期,最后成为一家人,恋爱中隐藏起来的缺点开始暴露无遗了。呈现给对方的是本真的自我。有时你会感到失望,后悔怎么嫁(娶)了这么一个人。这时你要牢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你接受了她(他),就要接受对方的所有,包括缺点。

(2)    夫妻需要互敬互爱

互敬就是要尊重对方的工作、劳动、兴趣、爱好、人格。

互爱就是相互间为着对方的幸福去做所需要的一切。

男人想让妻子、孩子过得更好,想得更多的可能就是怎样拼命赚钱。当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挣钱上,就没多少时间顾及家庭。作为妻子,要理解丈夫,当丈夫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时,为他泡杯茶,说些中听的话。

作为妻子,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忙家务,也很辛苦,丈夫也要学会体贴妻子。在忙于工作的过程中,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妻子,因为女人除了需要物质享受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抚慰,不要忽视了妻子的感受。当你过分冷落她时,她可能就会另外去寻找知音。

(3)    彼此忠诚,互相信任

信任是维护夫妻关系的最基本要素。要学会信任对方,不要整天疑神疑鬼的。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的,夫妻也差不多走到尽头了。

如何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为,对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意义。

亲子关系的矛盾,往往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而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有关。

一个三岁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总是看到什么都想摸摸,甚至要放到嘴里尝尝,这时候,总有一个家长在身旁大喊:“别动!危险!”。

长大了,读小学了,正是活泼好玩的时候,老师等着,今天上课又不听课了,搞小动作了,贪玩不爱学习了。这里,总有家长板着脸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训斥。

慢慢的,进入青春期,正是要求独立追求自我的时候,家长又总是诸多限制,不许出去玩、不许乱交朋友。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请记住:孩子需要帮助,但不需要代替。

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和谐是许多家庭所希望的,怎样才能实现呢?

首先,无条件的招纳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家长不应该总是用放大镜来看孩子的缺点,而把优点看做理所当然。承认并接受孩子的缺点,把他看做是孩子的一部分。

其次,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家长往往认为只有读学习成绩好、考上重点才是成功,只有当科学家、董事长才是人才。其实,成人比成才重要!

再次,注重情感教育。现在父母大多崇尚权威教育,很少说一些温情的话。这样,往往造成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并因此吝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导致亲子部情感隔阂,对孩子也像爱人一样,受他就要说出来。

最后,拿捏好亲子关系的尺度。近了,容易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远了,就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随着孩子和成长,孩子与父母之间应该是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父母应该掌握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顺利完成这个过程。

第八章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规划理想的职业生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章将从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展开学习。

一、职业生涯的阶段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想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

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成长阶段),儿童开始辨认他们周围的事物,并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和职业相关的一些最基本技能。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和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人抱负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个阶段(探索阶段),青少年开始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兼职打零工等机会,对自己的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

在这个时期,职业偏好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一两个具体的职业选择。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

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青少年开始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及机会,并在幻想、讨论、学校生活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青年人进入就业市场或接受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三是实验期(22岁至24岁),个人的职业生涯初步确定并实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涯的可能性,若不适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第三个阶段(建立阶段),个人开始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不适合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整合、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实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人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人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造力的时期,由于资深而往往业绩优良。

第四个阶段(维持阶段),个人不断的付出努力来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就,避免产生停滞感,并逐渐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最后一个阶段(衰退阶段),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人已经有意退出工作岗位并开始享受自己闲暇的晚年生活,职业角色的分量逐渐减少。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用不同的方式替代和满足个人的需求。

在这一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舒伯认为这些阶段彼此之间是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的,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但在后期,他提出这些阶段之间可能的交叉,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同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可能由这五个阶段构成一个个小循环。

二、自我评估-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的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近来,SWOT分析已被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上,如个人的自我分析等方面,

使用SWOT分析方法就是根据个体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个人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人“能够做的”(即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三、环境评估

职业规划除了要进行自我分析之外,还要对环境进行评估。对自我、环境了解是进行职业规划决策的信息基础。

环境评估主要包括如下工作:

(一)     社会环境分析  (二)行业与职业分析  (三)组织环境分析

(一)     社会环境分析

对社会环境因素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政策,主是人事政策和劳动政策;

2.      社会变迁,比如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会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3.      社会价值观,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会影响社会对人的认识和对职业的要求。

(二)     行业与职业分析

行业分析包括对目前所从事行业和将来想从事的目标行业的分析。分析内容行业的发展状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目前行业优势与问题何在、行业发展趋势如何等。

职业分析,就是要从认清所选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趋势等。

(三)     组织环境分析

组织环境一般包括组织类型、组织文化、发展前景、发展阶段、产品服务、员工素质、工作氛围等。我们必须确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组织文化、什么样的环境,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要求的单位。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严肃的事实:我们必须长期地、努力地工作,如果用几年的时间做自己并不适合的工作(这样情况非常常见),那么就是在浪费生命、浪费资源。

四、合理有效的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     定位职业生涯目标   (二)制定行动方案   (三)反馈与修正

(一)     定位职业生涯目标: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何设置职业目标,应遵循如下5条原则:

1.      目标应当是具体的:

2.      目标的难度是适中的,具有可行性;

3.      目标应当被个人所接受,是自愿的;

4.      对达到目标的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有利于自我监控;

5.      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个人参与度越高,对目标的达成越有效。

(二)     制定行动方案和措施

在职业目标确定后,如何保证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和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轮岗等方面的计划和措施等。行动计划要对应相应的措施,要层层分解、具体落实。细致的计划与措施便于进行定时检查和及时调整。

(三)     反馈与修正

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首先,要对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确定哪些目标已按计划完成,哪些目标未完成。

然后,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未完成原因及发展障碍,制定相应解决障碍的对策及方法。

最后,依据评估结果对下年的计划进行修订与完善。

第九章          专业技术人员如何适应企事业单位改革的大环境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社会变迁的过程,会引起社会生活方式久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变化,也必然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常常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行为偏差。不重视心理调适,不增进心理健康就难以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与条件。

本章重点阐述企事业单位改革引起的心理不适以及调控方法。

一、企事业单位改革可能引发的心理不适

1.抵触心理     2.不安全感  3.焦虑心理4.失落心理5.人际关系不适

从长远看,改革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从当前来看,从某一个局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单位来看,难以使得每个单位、部门和个人同时得益,更难以保证人们得益均等,甚至还需要部分人牺牲个人利益。人们希望通过改革得到更多“实惠”的心情十分迫切,而对改革要作出的牺牲,则多数人思想准备不足,想“得”却“失”的人便会产生抵触心理。

2.不安全感

生活在社会经济不断变化、企事业单位不断变革背景下的员工,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自身的某些优势资源存在失去的危险,这就容易使员工产生不安全感。

3.焦虑心理

改革意味着变化,变化意味着要人新的工作、新有任务,能否适应新工作、新任务的要求还难以预料,因此可能引发焦虑心理。

4.      失落心理

这种心理多见之干部。一部份干部担心人事改革后,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竞争上岗。这样,他们便会失去了现有的、具有较大权力的职务,发生向下位移或者调离岗位,从而产生失落心理。

5.      人际关系不适

改革时需要对部门和人员进行调整,面临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有可能产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情况。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指出:“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加速发展,使社会上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窘于应付了,处理不当,将引起适应力的大崩溃。”

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如果任由不良心理的存在,与已不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公影响组织的团结与合作。

因此,专业技术人叫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

三、调整心态,积极适应

1.改变认知方式,要看到改革好的、有利的一面

2.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改革,使自己在改革中获得学习与发展机会。

3.提高开放性和容忍性,积极应对改革。

4.增强自我效能,适应改革形势。

5.更新对职业的理解:360行,行行出状元!

6.学会控制情绪:平平淡淡才是真!

7.寻求社会支持:我不是独行者!

请听听诗人对我们的告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