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记忆 怀化往事】日寇铁蹄在这里止步

 红豆居士 2015-09-04

龙潭

8月11日,溆浦县龙潭镇大华乡小黄村,圭洞河蜿蜒流淌,穿村而过,白晃晃的日光照得汤汤河水如蒸如炙。

伴着啾啾虫鸣,小山村显得平静而安宁,如果不是附近山头上残留的战争遗迹,谁能想到,70年前,这里曾发生异常激烈的战斗。

热血铸就“英雄山”

圭洞河上有一座“胜利桥”,原名“龙形桥”或“赛龙桥”,桥边的小黄村原名“小黄沙”村,附近还有个“大黄沙”村。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日暮途穷的日军把这些地名听成了‘龙胜桥’‘小皇杀’、‘大皇杀’,自诩“皇军”的日军想‘小皇’和‘大皇’都要被杀、是注定中国‘龙’得‘胜’的地方,结果日军果然在此遭到毁灭性打击。

站在桥上,眺望远处,重重青山如一道钢铁长城般的山河阻挡线。指着远处,随行溆浦龙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负责人陈贵生告诉记者,“那就是抗日战争最后一战龙潭战役的主战场车岩岭、红岩岭、蜡烛形、青山界和英雄山,日本侵华的铁蹄止步于圭洞河东岸,最终没能跨过这条河”。

跨过胜利桥,前行几百米,一座如同天空中老鹰一样,左右翅膀散开,气势雄猛的山横在了面前。 --这座山原叫鹰形山,只有740余米高,山势平缓,却是进出龙潭、圭洞的“要塞”。1945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芷江保卫战)中最惨烈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

据史料记载,1945年4月初,侵华日军发动攻势,企图攻占芷江飞虎队空军基地。敌军三路西犯,其中北路日陆军116师团109联队4000多人偷袭龙潭。龙潭战役自4月17日打响,国民革命军74军51师师长周志道率部迎敌。

战役之初,日军抢占鹰形山,准备接应后续主力,由此突破龙潭防线,合围飞虎队所在地芷江。

“龙潭战役是整个湘西会战中最漂亮的歼灭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和志气。” 陈贵生介绍,当时天雨路滑,为夺回鹰形山,中国军队先是穿“钉鞋”冲锋,接着穿草鞋冲锋,最后挑选一批湘西籍强壮士兵组成敢死队,赤脚冲上去,和日本兵肉搏,终于将鹰形山拿下。接着,反攻、防守,再反攻、再防守,拉锯般争夺。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飞虎队前来助战,投下无数燃烧弹、炸弹。当时硫磺和硝烟将山石烤成了白色,山上找不到一根绿草。

28天后,日军惨败,偷袭龙潭的4000多日本兵全部被歼。

陈贵生说,湘西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龙潭战役是湘西会战关键一战,而对鹰形山的争夺又是龙潭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鹰形山上,洒遍了抗日英烈的热血。战后,鹰形山改称英雄山。

血与火的回忆

绕开一片农田,踏上英雄山,一条条壕沟从山麓盘旋上山顶;一个个掩体彼此相连,布满山上。村民们说,曾有专业考察队在英雄山上十米的范围内,探测出三处地下埋藏弹壳和炮弹片。

这里,不仅只埋藏着战争的遗迹,还有植根于战争亲历者脑海的血与火的回忆。

小黄沙村村民张传成,85岁,祖屋所在位置离鹰形山100米远。70年前那场发生在家门口的血腥争夺依旧让人心惊胆寒,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左手小手指。

“1945年农历6月初6,早晨6点,我与两个兄弟正往田垄去挖秧田,突然鹰形山山顶上‘吧嗒吧嗒连响’四声枪声,三人惊慌转回家,哪知院子来信息说,要打仗了!”

张传成回忆,三月初七,日本鬼子约有几千人,从邵阳方向过来占驻鹰形山。鹰形山顶有一天然生成岩屋,名为豹子岩屋,内有数层串通道,能住百余人,飞机、大炮、都不能炸烂,所以日本鬼子选择此处作为指挥站,四周都攻不进。

“山顶5米至山下20米处全是鬼子的蜘蛛战壕,射机枪的壕每条都有两米深,加之山势陡峭,易守难攻,率军抢攻鹰形山的是74军51师第七连连长文臣海,初九、初十日紧接发起三次冲锋均失败,我军冲停在山腰处,双方伤亡惨重七连只剩下7人了。”

“当时开战时村里地财主和有钱人都早就拿到难民证逃往外出,穷苦大众坚守在家配合抗日,村里成立联合社专门给战士们做饭,我每天冒死上山给战士们送饭。”张传成说他当时15岁,每天完成两项任务:给国军守弹药,穿梭在山林送饭。

战争进行到第15天,张传成上山送饭途中,被日本兵发现,情急之下躲进一大片野草丛里,日本兵开枪扫射,他被子弹打断了左手小手指,捡回一条性命。

张传成回忆,战争进行到第18天,枪声震耳昼夜不停,不见天和日,一直到农历三月二十五,我军阵地暂退50米,以烧烟为记,空军确定无烟处是鬼子的阵地,进行密投炸弹,山上山下均变成了血山死人山。农历三月二十七,鬼子无援无弹无食坚守不住,只剩下几百人宣布投降。

鏖战28天之后,鹰形山成了流血山。

停战之后,小黄沙村成立了30余人的捡尸队,在山上共捡了9天9夜,将740多名抗日将士的尸骨送往弓形山安葬。

740多名抗日将士长眠弓形山

与英雄山对望的弓形山上,建了一座抗日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龙潭战役中牺牲的740多名抗日将士。

远观壮烈肃默的龙潭弓形山,山成“弓”形,一条小溪潺潺从山脚横穿而过,形如弓弦,山如其名巍巍屹立在龙潭镇中心地带。

一条宽6米,长2113米的花岗岩石级自山脚到山顶,共297级。拾级而上,则浩气门、纪念塔、千秋亭、烈士墓,自下而上,排列有序,陵园内长眠着在英雄山为国捐躯的740多名有名有姓的将士。

拾级而上,只见山腰的浩气门横额上书“抗日阵亡将士永垂不朽”大字,墓碑上立着钱钟书的父亲、当年在溆浦的大学名教授钱基博题写的祭文:“彼狡者寇,坠我百城,百城可坠,众志不倾。龙潭寸隘,屹不我争……寇血既沥,我尸也横……国殇雄鬼,化作长庚……”。

陈贵生介绍,为了告慰英灵,1945年秋,由乡民慕义、国民政府拨款、作战部队施工,修建了这座陵园。近年来,溆浦县投入资金,对陵园浩气门、英烈墓、石级路、碑墙等进行全面修缮。现在,来陵园祭奠英烈的各地人士络绎不绝。

站在陵园顶处放眼望去,视野右前方是红岩岭,左侧是车岩岭,两个山岭之间就是当年龙潭战役鏖战的主战场,烈士热血洒过的土地静静的在眼前铺陈开来,现已是松林成片,翠绿蔽日。

秋阳之下,青山重重,松柏和鸣 ,仿佛在诉说当年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