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小儿推拿学习笔录

 活在当下才是真 2015-09-05
推拿机理: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帮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从而增强肌体抗病能力
推拿要领:手法技巧:轻柔、匀速(每秒钟2-3下)、持久(每个穴位3-5分钟)
推拿介质:滑石粉、爽身粉、婴儿油、植物油(可选:花生油、橄榄油、香油)
适宜人群:12岁以下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穴位的推拿时间要适当的延长,此推拿也适于成年人,不过时间要更长一些
推拿选穴:左右手穴位对称,首选左手。每次5个穴位以下,停顿放在穴位之间,1个半小时内做完,穴位的按摩顺序不要紧
推拿说明:指尖到指根为补,指根到指尖为泻,清补即为来回推拿穴位
推拿时机:孩子心情平和、安静时,睡觉时,肚腹穴位和后背的穴位要在空腹或者饭后半个小时做
推拿目的:针对孩子目前主要的不足进行(目眵多,喷嚏多,目痒,清咽、自汗、盗汗、眠不安、大便不调、口臭、尿频)等等,如果孩子有这些症状表现,说明孩子的身体已经处于阴阳失衡的亚健康状态
推拿疗程:在亚健康期和病情恢复期进行推拿。一疗程3-5天,病情稳定休息2-3天,病情不稳定,继续下一疗程。保健穴要做5天休息2天。
 
A单元
一、感冒
    取穴:天河水、清肺平肝、板门【可加穴】捏脊
二、咳嗽
    1、干咳无痰:天河水、清肺平肝、清胃
    2、咳嗽痰多:天河水、清肺平肝、顺八卦
    3、咳喘:天河水、清肺平肝、逆八卦、四横纹
    4、久咳不愈:分阴阳、清肺平肝、逆八卦、四横纹
三、痰多
    1、痰多无咳:清补脾、顺八卦、清胃(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2、痰多有咳:天河水、清肺平肝、顺八卦
四、发热
    1、轻微发热(38度左右):天河水10-15分钟、清肺平肝、板门,(一日推拿2次)
    2、高热(38.5度以上):退六腑10-15分钟、清肺平肝、板门,(一日推拿2次)
    3、物理降温阶段:涌泉(一日可数次)
    4、可加穴:掐十宣、掐耳尖(一日可数次)
    定位:十宣:两手十指间断中央(各指10-20次)
          耳尖:在耳尖,折耳向前,于耳廓上端取穴(左右各10-20次),掐皮避开脆骨。此穴位对咽喉部的发炎和退热有特效作用
五、鼻炎
    1、轻微流涕:天河水、清肺平肝
    2、鼻塞或头疼较重:阳池、清肺平肝、清大肠
    3、过敏性鼻炎:分阴阳、清肺平肝、阳池
    4、局部取穴:印堂、鼻中穴
    定位:印堂:在额部,两眉头中间连线处(揉30-50次)
          鼻中穴:目内眦与鼻翼外援之中点(揉30-50次)
六、预防感冒(在有不良表现时,以调理不良表现作为预防)
    取穴:天河水、清肺平肝、逆八卦【可加穴】板门或捏脊(注:捏脊是为了增强肠胃功能)
 
B单元
一、消化不良(针对单次积食)
    1、呕吐较重:清胃、逆八卦、天河水(注:胃气上逆,恶心,呕吐,频繁打嗝,清胃起有降逆止吐的效果)
    2、腹胀较重:四横纹、板门、天河水
    3、腹泻较重:板门、清补脾、天河水(稀便或便次增多,大便不消化)
二、厌食(脾虚为主,面色发白发黄,精力体力欠佳)
    1、进食干呕:清补脾、清胃、逆八卦、四横纹         【可加穴】捏脊(注:此症乃胃气上升所致,四横纹在次有行气活血的功效)
    2、少食即止:清补脾、清胃、板门或逆八卦、四横纹   【可加穴】捏脊
    3、进食腹痛:清补脾、逆八卦、四横纹、清大肠       【可加穴】捏脊(注:此症是由于排便不畅造成的)
三、食积(多次消化不良的结果,面色枯暗,皮肤干、枯、暗,烦躁,精力旺盛)
    取穴:板门、逆八卦、捏脊、四缝穴   【可加穴】1、烦躁明显+天河水(清心火可用天河水代替)  2、腹胀腹痛+四横纹
    定位:四缝穴: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处取穴,一只手四穴。此穴是消食化积的特效穴
四、便秘(大便干硬或成球或数日便一次)
    取穴:顺摩腹(每日定时)、下七节骨   【可加穴】1、大便干硬:运水入土、清大肠  2、腹胀明显:四横纹、清大肠
    定位:顺摩腹:顺时针摩腹(促进排便)。逆摩腹:逆时针摩腹(止泻)
          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上七节骨向上(止泻),下七节骨向下(通便)
          第四腰椎:髋骨高点连线与脊柱的交叉点
五、腹泻
    取穴:清补脾、板门、逆摩腹、利小便【可加穴】清补大肠或上七节骨
六:小儿秋季腹泻的预防取穴:清补脾、板门、天河水
    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取穴:外劳宫、清补脾、板门
 
C单元
一、舌炎(舌头疼、舌头溃疡,此乃心火)
    取穴:涌泉穴     【可加穴】天河水、小天心
二、口疮(牙龈、内颊、唇,此乃胃火)
    取穴:涌泉穴     【可加穴】退六腑、清脾胃
三、夜啼:(半夜哭闹或睡眠治疗差)
    取穴:小天心、掐五指节(入睡前做)、分阴阳
    【可加穴】1、烦躁明显+天河水  2、有受惊史+清肺平肝   3、翻腾剧烈+四横纹
四、受惊:当时——拿列缺(开窍醒神治昏迷)、五指节;过后——天河水、清肺平肝、五指节
五、荨麻疹(对冷空气敏感,起红疹,下去也快)
    1、发作期:天河水、清肺平肝、四横纹、曲池
    2、缓解期:分阴阳、清肺平肝
    定位:曲池:屈肘,肘横纹外侧段。揉3分钟,两侧胳臂都要做。此穴有祛风去痒,清热解毒的功效
六、风疹、幼儿急诊
    发热时:参照【发热】
    热退时:天河水(5分钟,帮助疹子头发),清肺平肝,板门   【可加穴】曲池
七、遗尿症:超过三岁,特别是五岁以上的幼童尿床
    取穴:二马、退六腑、天河水、肾俞(髋骨高点连线为下界,来回搓)
    定位: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儿定穴的功效
 
穴位
功效
[脾穴(脾经)]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另说:健脾调中,补血生肌,消食滞,化痰涎。
[肝穴(肝经)]
平肝泻火,息风镇惊。
[心穴(心经)]
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安神志。
另说:清心火,利小便,补心穴。
[肺穴(肺经)]
疏风解表,顺气化痰,质颗利咽,补益肺气。
另说:用补法可补益肺气;用清法能宣肺清热,止咳化痰。
[肾穴(肾经)]
补肾益脑,益气养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
另说:补肾能滋肾壮阳,强健筋骨;清肾能清利下焦湿热。
[胃穴(胃经)]
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另说:清胃经能和胃降逆,泻热除烦;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
[大肠穴(大肠)]
调整大肠功能,固肠涩便,止泻痢,退肝胆之火。
另说:补大肠能涩肠止泻,固脱温中;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小肠穴(小肠)]
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另说: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分清泌浊;补小肠可固涩止遗。
[八卦穴]
理气宽胸,顺气化痰,消宿食,降胃逆,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另说:顺运八卦,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逆运八卦可降胃气,消宿食,增食欲。
[运水入土穴]
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运土入水穴]
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板门穴]
清胃热,止吐泻,通调三焦之气。
另说: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自大指根推向掌根能止泻,反之能止呕吐。
[小天心]
通窍散瘀,安神镇惊,清热明目,止咳利尿。
[四横纹
(小横纹)]
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清脏腑之热。
另说:退热、消胀、散结
[掌面,第2----5指根部横纹处]
[小横纹穴
(掌小横纹)]
清郁热,化痰涎。
另说: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阴阳穴]
掌根,小天心穴两侧,靠拇指侧的为阳池,靠小指侧的为阴池。
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化痰涎。
[大横纹]
仰掌,掌后腕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又名阳穴;近小指端称阴池,又名阴穴。
作用:分阴阳能调和阴阳气血,行滞消食;合阴阳能行痰散结。
[外劳宫穴]
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安蛔止痛。
另说: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升阳举陷。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马)]
大补元气,健脑补髓,滋阴补肾,利水通淋。
另说: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一窝风穴]
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另说:温中行气,止痛,利关节。
[列缺穴(非针灸之列缺)]
发汗解表,开窍复苏。
[阳池穴
(膊阳池)]
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针灸外关穴)
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降逆清脑。
另说: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针灸支沟穴)
作用:便秘、溲赤、头痛。
[天河水]
清热解表,安神除烦,泻心火,利小便,化燥痰。
[六腑穴]
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凉血解毒。
另说:清热,凉血,解毒。
[三关穴]
培补元气,助气活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另说: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五指节]
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另说: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威灵穴]
开窍镇惊,行气和血。
另说:开窍醒神
[精宁穴]
开窍镇惊,行气和血。
另说:行气,破结,化痰
[七节骨]
上七节骨温阳止泻;下七节骨泻热通便
[涌泉穴]
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