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162名教师全体返校,参加2015-2016学年的“教育年会”。会上,高峰校长为全体教师作了《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他以“幸福教育的时空背景、幸福教育基本概论,幸福教育实践模型”作为三个论题,系统地阐述了幸福教育的框架和内涵,激发教师们的职业幸福感,从而培育幸福的孩子,构建幸福的校园。
一、教育的价值在于你无论出身平民还是天潢贵胄,他都是同等重要的
“教育对一个人能够产生什么作用?有多大价值?”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教育无用”的声音不时尘嚣直上。教育对一个人究竟有没有用?最近我看了《白石老人自述》和《龙床——明六帝纪》两本书,现举两个有关“木匠”的例子,齐白石和朱由校,一个出身于平民百姓,一个出身于天潢贵胄。
齐白石看似是一个大器晚成、自学成才的人物,其实不然,他的教育功底绝对是坚实的,齐白石四岁即由祖父启蒙识字,《四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和《论语》等。否则不仅写不出那些有思想深度和水平的诗文篇章,绘画技艺是否达到一个那样的高度和境界都是问题。
而天启皇帝朱由校没有进入学堂,每天像个野孩子一样在宫里爬树、溜冰、骑马,所以到他15岁即位时,还是个文盲。而当了皇帝的朱由校不喜欢做皇帝而喜欢做木匠——在木工房里一边做活,一边听魏忠贤们的汇报,“你们用心去行,我已经知道了。”皇权逐渐旁落,王朝逐步烂掉。
朱由校在位七年,内政外务,无一事处置算是对的,外患、阉祸、党争、叛乱四大危机同时发作,到了崇祯皇帝手里,已经无力回天。明朝之亡,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天启。
从两个“木匠”的成长经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不是无用的。 对一个人来说,不论出身于平民百姓还是天潢贵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和没有接受教育,其人生结果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不一样的。
二、教育的价值取决于社会需求还是育人的本质?
教育究竟有什么功能?国家出资举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回顾古希腊的教育史,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以及柏拉图师徒三人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哲学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性的人——“用理性的缰绳控制住感性的野马。”在古希腊时期,国王宁可传位给养子,也不传给自己无能的孩子,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哲学王。
当前,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屡遭批判。在2015年高考中,河北衡水中学有11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被“985工程”高校录取的有1609名,占河北省的26%。
曾有专家批判说,“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毒瘤,必须彻底铲除!”而在家长眼里,却是这样的声音:“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孩子就考不上大学,就改变不了家庭现状,就改变不了孩子个人的命运。即使每年花费一万元,也要去衡水中学复读!”
教育的“应然”本是按照教育的逻辑和规律,培养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合格的人,将来能为社会服务;而“中国社会结构和转型时期的政治、社会、人事制度,决定了人们必须纷纷挤上高考的‘独木桥’,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教育的“实然”。
由此我们教育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1、教育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而培养合格的公民,还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2、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办教育、办学校?是坚守教育的本质,还是一味取向于社会、家长的需求?
三、教育要科学施教而不是急功近利
教育是通过什么机制对人发生了作用?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其实,教育教学实际上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简称“双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在这里面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仅使“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教学的过程、师和生、亲和生、生和生、物和生相长的过程而施加了影响,培养出合格的人。所谓“合格”,指的是,身心健康,德行和智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幸福的人,完整的人,理性的人,大写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1、教育的现象是学习知识,本质上要通过学习知识而培养合格的人。
2、要科学施教(人的本位)而不是急功近利(知识本位)。
3、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既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又要满足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刚性需求。
四、人活着,不仅为了吃、喝,还要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报国、平天下,知行合一;
释家倡导受苦受难,最后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道家倡导无为清静,长生不老。再从大同世界、小康社会,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
我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喝、住、性、乐,还要有尊严、有面子、有价值;人活着,既为了自己,也为了社会进步;人活着,一生都在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人生是本体,是目的,而教育是阶梯
人上学的目的是什么?接受教育意味着什么?对人生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西方的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譬如,一杯热水,我们大人喝的时候知道先小口轻轻尝试一下,再大口喝。而小孩子则不然,他们只有被烫过之后,才学会小心地喝。所以,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教育不断改进人,让人变得更聪明。
由此可以看出,人生是本体,是目的,而教育是手段,是阶梯,人是经过教育过程而不断增值、升值,提升其价值,找到其幸福。
六、在中国实行幸福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
上世纪20-30年代的民国时期,以杜威在中国的五大演讲为标志,在他的众多弟子如蔡元培、陶行知等中国本土教育家的推动下,中国基础教育方向逐步突破传统的文化羁绊,沿着马斯洛人本哲学和杜威主义教育学的路径艰难前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全面学习苏联,中国基础教育方向开始发生拐点,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教育潮流占据了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潮流滚滚而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发现了学校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于是,国家层面提出了“素质教育”命题,再通过以《课程标准》为标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对学校教育进行纠偏。 但课程改革推进十多年,社会似乎并不满意,学校也面对着更多的共性问题:学生不喜欢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学校活力不足和教学教育质量亟须提高、教育不均衡等。
从学校角度考察,我们认为目前亟须解决的主要的问题是:
(一)如何让孩子喜欢学校,幸福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今天很多孩子不怎么喜欢校园,就是因为他们来到学校仅仅限于听课、重复地作业、参加考试和来自老师、家长的压力等,在校园里难以找到兴奋点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校园生活产生厌倦之感。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而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建构起适应每个孩子的、能够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的课程体系,既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
(二)如何破除教师职业倦怠,重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按照佐藤学的说法,今天的老师“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鉴于目前不能突破的人事、工资体制,教师只有投身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才能激发出热情和能量,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解除职业倦怠问题。
(三)如何以课程为中心调整学校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使学校成为促进师生和家长共同成长的幸福场。
改变传统的学校组织,以课程为中心,顶层设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内部全局性变革,增强学校活力,创造丰富多彩、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学校充满了活力才能成为优质学校,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
所以,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所以,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
最后,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送给大家:
老师们,“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有所“学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