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婚同居老人为什么

 随无涯 2015-09-05

原标题:不婚同居老人为什么

失去了老伴的单身老人,是老人中最孤单的群体。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搭伴取暖,而且,很多人都选择同居不婚。老人这么做,跟时尚无关,跟不愿意重新适应也关系不大,往往是考虑到儿女、经济条件、遗产等诸多因素。

后老伴儿互相挺满意

80岁的许志勋,老伴5年前去世了,4年前他和比自己小14岁的赵学敏过到了一起,两人至今没领结婚证。

许志勋和老伴都是教师,他的老伴长年身体不好,家里家外都是许志勋忙活,“退休后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我家的卫生基本上是我们院里最差的了。”而自打赵学敏住进来以后,家里焕然一新。从工人岗位上退休的赵学敏身体健康,手脚麻利,她把家里的墙重新粉刷过了,地板重新铺了,床单被褥也经常拆洗。

在整洁的环境里生活了几年,许志勋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之前基本不出门,现在也经常和老同事一起练习书法了:“老赵爱热闹,虽然不怎么喜欢在家里待着,不过也挺勤快。虽然花费比以前多了不少,但这两年我着实享福了。”

赵学敏也对现在的生活表示满意:“这点活儿累不着人。”除了换季买新衣外,每年过年,许志勋还会专门拿钱出来给赵学敏添置新衣服,赵学敏早早地穿上了貂皮毛领大衣,还经常去做理疗。不过有时候,赵学敏也心有不满:“老许性子太闷,让他跟我们一起去跳舞,跟要了他命似的。”而当赵学敏这样发牢骚的时候,许志勋多年的老邻居就开解她:“老赵你快知足吧,你看你现在每天吃了早饭就去跳广场舞,吃了午饭休息好了就去打麻将,还不够悠闲的啊。老许还给你钱,对你可真不错啦。”

后老伴儿每个月要拿一千多的零花钱

邻居的劝解在赵学敏看来,并不是站在她的立场上,“我住在老许这里,周围都是他的朋友,肯定不向着我呀。我吃穿是不掏钱,老许还给我零花钱,但我跟着他,还鞍前马后地伺候着呢!”

邻居说的给钱,是赵学敏住到许志勋家里后,两人协商好的财政安排——家里一切费用都由许志勋负责,赵学敏的吃穿用也都由许志勋掏钱,另外许志勋每个月还要给赵学敏800元的零花钱,从第二年开始,考虑到物价上涨,这笔钱又涨到了每月1200元。

赵学敏承认跟着许志勋的这几年是她经济上最宽松的时期,她不仅能把每个月两千出头的工资全都留存下来,许志勋给的零花钱她也都存着,每个月都能攒下3000元到3500元的存款。而且,她还能时不时地给自己儿子贴补点。“以前我自己过,再给儿子点,每个月也就能剩几百块钱,日子挺紧巴。这几年,有了老许帮忙,我确实有点‘只进不出’,倒是攒了几个钱。”

而许志勋也觉得钱花得值。“这两年我的工资也涨了不少,每个月有5000多,给老赵拿一点也是应当的。”

子女很难接受 两老人周末“各回各家”

许志勋的子女在是否支持父母找老伴的态度上截然不同。

最初,许志勋的女儿许静也不喜欢父亲找“后老伴”,许志勋和赵学敏在一起后,曾经叫儿女回家吃饭,也是想正式介绍一下,可是儿女都没有回来。“家里有了妈妈,才有生气。妈妈不在了,但是回到家里,还是有妈妈在这里的感觉。一旦又有了另外一个人,连这点挂念都没了。”

不过,半年多后,许静转变了态度。她时不时地跟以前的老邻居联系,了解父亲的情况,偶尔还会趁着赵学敏不在家的时候,回来看看父亲。看到父亲的心情和身体都比以前好了,看到家里热锅热灶,父亲吃的饭菜花样也多了,许静慢慢同意了父亲的选择,有时候也给赵学敏捎点小礼物,见了面也打招呼。至于许志勋现在基本成了“月光族”,许静虽然心有不满但也不愿意问:“爸爸的钱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多说了,再让别人挑唆爸爸以为我们就盯着钱。反正,就算请保姆,也差不多得这些钱。”

相对于妹妹,许志勋的儿子许洋态度坚决了很多,到现在为止,他还是坚持“掩耳盗铃”,人为地把父亲生活中赵学敏的痕迹抹去——他跟父亲约定,只有周六才带媳妇、儿子回家,而这一天,赵学敏回她自己儿子家。为了妹妹的“妥协”,许洋还跟妹妹吵翻了好几次,有一次,许静跟他商量过年时让两家人都凑一起,许洋当场给了妹妹一巴掌,事后他在妹妹面前哭了。“理智上我理解妹妹的做法,这样给她做面子,也是为了让她对我爸爸好一点。可是,我转不过这个弯。我妈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啥也没享受就走了,倒让别人摘了桃子。我爸也是老糊涂了,需要人照顾,找个保姆不行吗?”他表示绝不同意父亲再娶。

同居不领证 老人们也都有自己的打算

现在,许志勋和赵学敏两个人在一起三年多了,处得也不错,互相也比较满意,但是谁都没有提要去领证的事情。

“儿女那边的压力比较大,再说我今年也80岁了,这么大岁数再去登记,脸都没地搁啊。”许志勋的顾虑主要来自于儿女,而且他也不愿意为了赵学敏跟儿子翻脸:“有时候我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这个事,我平时也没少给小孙子买东西,儿子态度不好,我也没法端起当父亲的架子……先这么过着吧。”

而赵学敏却是自己不想去登记:“我儿子倒催着我再婚呢。但是我不想把自己困住。现在这样挺好的,哪天不想在一起过了,散了就行,要是领证了,那你就得负担起伺候人家的义务,我之前的老公是病逝的,我伺候了大半年,可伺候够了。”

旁观

“老了、老了,再见了官司,值吗”

“我总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要理智多一些,不要因为孤独感,就轻易走出这一步。”

讲出这句话,周德庆已思考了大半年的时间。

2015年初,老伴儿因病去世,71岁的周德庆才发现,“升官发财死老婆”并不似朋友间说笑般轻松。

如今坐在沙发上打盹醒来时,他还是会习惯性地扭头看看左边——那是往日里老伴儿最爱待的位置:“走到哪儿都会触景生情,毕竟是一辈子的伴儿。这都大半年了,没有一天不想起她。”

家里忽然空落落的,周德庆只能给自己找乐,好在兴趣广泛的他,每天弹琴唱歌、朋友聚会也算充实。而这其中,不乏有许多老伙伴,劝他“往前走一步”。

每一次有人提起这茬儿事,周德庆都会报以感谢,然后婉言谢绝。

说起原因,周德庆一来是“心中的坎儿”还没过去,二来看了许多身边的例子,有些怕“自个给自个找事”。

“我一个老朋友,再婚刚一年就要离,都吵到电视上去了,我看了都生气。”在周德庆心中,“老伴儿”意味着互相搀扶,共度一生,然而半路夫妻却掺杂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双方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性格经历的不同,让老人再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难度非常大:“老年人恋爱还不像年轻人,如果再出什么问题,造成的二次伤害更大。我就想,就算以后有觉得不错的,也最好别领证,老了、老了,再见了官司,值吗。”

虽说如此,周德庆也并不愿“把话说死”,“排解寂寞,老人可以多试几种方法。如果真是觉得有合适的,就要多想一想,把这些问题都想透了再做决定。” 也许正是这许多阻碍,让许多老人在再次婚姻面前望而却步,甚至选择“不婚同居”。

“房子值钱了,子女担心财产被分走”

王昕(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

老人选择“不婚同居”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为子女考虑。房地产市场化以后,子女更加关心老人的再婚问题,担心原本属于自己的财产被“外人”分走。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人对老人“不婚同居”特别理解,甚至会觉得老人这么做“挺懂事儿”的,没有让孩子为难。在他们看来,给孩子留下遗产,不被外人分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从形式上来说,老人的这种做法与年轻人的试婚有着类似之处,但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已经不是朝着结婚领证的方向去,而是更在乎情感需求和生活照料。有意思的是,老人在“不婚同居”的意愿方面可能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已有研究发现,很多老年女性并不太希望再找老伴儿,她们会觉得又要给人做饭、伺候别人。尤其是按照中国的传统,女性往往要找年龄比自己大一些的,也就意味着对方更老,而女性预期寿命又比男性要长,老年男性可能更需要得到生活上的照料。一些老太太就会想,刚送走一个老头子,又得再伺候一个老头子。相比之下,老年男性可能更希望再找老伴儿,在身体和年龄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往往以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取胜。

另外,不同社会阶层对于老人“不婚同居”的评价也会有不同。对城市里高知人群来说,可能会觉得这种做法很时髦,是一种更加追求精神化的选择。而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群来说,往往还是会更多从物质方面考虑。一旦老头儿去世,老太太可能会陷入经济上的困难,觉得自己相当于免费当了几年的保姆,最后一无所有。

主笔 周明杰 宗媛媛 吴楠

插图 宋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