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书协慈善家杨再春,行书《兰亭序》深得王羲之笔法,罕见真书法

 nqj0108 2015-09-05
·

  杨再春,字墨人,1943年8月生,河北唐山人,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摄影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北京书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长,原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美术家"和"爱心市民"荣誉称号。

  几十年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增加了杨再春对 书法 艺术具有广泛性问题的认识。从而,他的 书法 作品逐渐走向了社会的雅俗共赏。他认为, 书法 艺术既然能具有时代感,能体现出某种文化,其基础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如果一意地去追求生、涩、怪、癖,就会游离于社会之外。正因如此,他力求思想性与时代特征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完美。

兰亭序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现存的临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为最好。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标志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原文品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