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第一课"秦怡讲国歌故事 朋友追忆"王二小"

 泉城贤人 2015-09-05

来源:中国国学网  编辑:泉城贤人

四节课演绎
  “英雄不朽”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分为四个篇章,按照中小学生的上课习惯,命名为四节课,主题分别是爱国、勇敢、团结、自强。记者注意到,每节课都安排了历史讲述人,为大家讲述每个主题背后的英雄故事。
  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表示,希望通过《开学第一课》向学生们展示英雄的另一面。他们不光是战场上的英雄,作为父亲、母亲也有爱孩子的一面。对家人的爱和对国家的爱,才能让他们在战场上英勇不屈。
  第一节课 爱国
  历史讲述人:表演艺术家秦怡、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赵一曼孙女陈红
  在这节课上,93岁高龄的秦怡坐着轮椅讲述了国歌的故事。秦怡的丈夫金焰和聂耳是朋友,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因为没有钢琴,就请金焰把这首歌一句一句地试唱出来,聂耳听了以后再进行修改。她反复告诉学生:“国歌的产生不是编出来的,而是在战斗中创作出来的。”
  节目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扶着助行器走上舞台,坚持站着为学生们讲述父亲的故事。左权牺牲时,左太北还不到2岁。40岁时她接到了妈妈寄来的装有父亲11封家书的包裹。一口气读完所有的书信,她泪流满面,那时候她才知道,原来有一个那么爱自己的爸爸。
  除了左太北,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也来到现场。陈红说,爸爸告诉她,奶奶是英雄,“其实英雄是大家的,奶奶是我自己的。”作为英雄的后人,她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不给奶奶的名字丢脸。
  第二节课 勇敢
  历史讲述人:“王二小”原型儿时的小伙伴史林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不少人都会唱。在《开学第一课》上,“王二小”原型儿时的小伙伴史林山讲述了他眼里的英雄。
  来自河北平山县南滚龙沟村的史林山说,儿童团团长阎富华就是王二小的原型,阎富华的小名就叫二小。有一天,他和阎富华正在放牛,突然发现敌人来了。阎富华当即决定让史林山回去送信,自己去引开敌人,最终壮烈牺牲。史林山说,他能活到今天,是因为二小将生的机会让给了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现场的观众,南京大屠杀的六个星期里,共有30多万中国人遇难,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同胞被杀害。如果把这30万人排成一队,队伍可以排出180多公里。
  朱成山说,有一群人在这场灾难中幸运地活了下来。因为一群外国人挡在日军的枪口前,保护了无数的难民。他们中的领袖是约翰?拉贝。日军进城时,他与十几名欧美人士联手成立了国际安全区,将很多来不及撤离的百姓收留在安全区内。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的国际安全区共拯救了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
  第三节课 团结
  历史讲述人:新四军老战士孙九宏
  在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得到了包括美国“飞虎队”在内的大批国际力量的帮助,正是这种团结的力量大大推动了抗战胜利的进程。在《开学第一课》上,新四军老战士孙九宏向学生们讲述了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
  孙九宏是新四军盐阜独立团三营的战士,在部队担任医护兵卫生员。他说,一天正准备吃晚饭,却突然接到了集合的命令,原来是一架美国的飞机掉下来了,坠落的地点距离日寇的据点只有五里路,战士们要抢在敌人之前把跳伞的飞行员救走。
  孙九宏说,当时队伍用的枪是杂牌枪,他虽是卫生员,却只有一小瓶红药水。在那场战争中,孙九宏的战友死伤了一百四五十人。有趣的是,任务结束后,有人把飞机拆了每人抱走一块钢板。他把这钢板回去给了一个铁匠,让他帮着做了一双筷子,“就这样,我们打了个胜仗,我也有了吃饭的家伙。”讲到这里,全场的孩子都笑了。
  第四节课 自强
  历史讲述人:西南联大毕业生王伯惠
  王伯惠今年93岁,抗战期间,他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战火中读过书,也在学业中打过仗。王伯惠12岁初中毕业,16岁进入西南联大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1944年,八年抗战进入了第七年,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紧挨着缅甸。当时中国沿海一带已被日军占领,国际军援物资运输完全依靠滇缅公路。王伯惠说,当时同学们都想上前线,有一次遇到政府征调大学生从军当翻译,王伯惠报名参加,与战友们进入中国驻印军队新38师,担任工兵和翻译官,圆满完成了任务。
  王伯惠说,只有每个年轻人都懂得自强,国家才能强盛,才有和平生活,而上阵打仗则是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说:“现在我们把国家交给你们了。因此,大家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自强。”本报记者 张航 J067
  供图:《开学第一课》节目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