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啃透一本书,强过浅尝辄止10本书!

 传家之宝藏 2015-09-05

简介:我是一只中高考物理老师。每天清晨5:00起床,我会发一篇儿北京中高考的政策解读,有营养,味道好
助您看清,咱大北京复杂多变的教育政策,把恶心、枯燥、不说人话的政策文件,解读成,家长里短的大白话!
我是柴森, 我在北京西城,我爱大北京!




作者:柴森




☆正文




人在遇到问题急躁时,倾向于,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有时,会经常忘记,解决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反映在最终结果上,就是乱投资源。



我经常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看到这样一幕:家长给孩子买书,一买买一捆,后面跟着一个,小拖油瓶,可怜巴巴的拽着妈妈的衣角。



尤其初三、高三年级,时间紧迫,书买了,心里踏实了,可没做透,用处也不大。



再进一步,做题再多,不消化,不总结,也没啥用。



我们做题的目的,从来不是做题,而是总结,提炼规律,为考试时,碰到同类题型时,秒杀之。



因为,无论再怎样做,我们也不可能在中高考的考场上,遇到原题。但非常可能,遇到熟悉题型,因为题型就那么多,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考。




为啥呢?因为精明的出题人,非常清楚,某些题型的区分度是多少?



若一个题型的区分度是0.1,则意味着,只有10%的孩子能做对。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前10%选出来。出两个这样的题,就能控制,90分以上的学生数量。从而完成选拔任务。



对于他们,用熟练了的题型,因为熟悉、了解、有把握,他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说:




(1)做完任何一个有难度的题后,都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从这道题中新总结了什么?



第二:我从这道题中复习了什么?





从而,提炼、总结,题目的核心知识、技巧、方法。若以后碰到同种类型题目,就可以瞬间秒杀之。尤其物理,好多结论,是需要学会、知道的。记住了,做题飞快,没记住、不知道,就做题很慢。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张卷子,50分钟就能写完。有的孩子,一个半小时,也写不完。



因为有的孩子,在考试之前,知道大量的技巧、方法,是带着“梯子”去考场的,自然“爬”的快。



归纳、消化,总结了,吃透了,才是自己的。所以,自己要多总结。




(2)书贵精,而不贵多。



学习、做题,贵精,不贵多。尤其是,从中下等程度,提高到上等程度。不用太多书。



若是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最重要的书,就是同步练习册。




不同学校不太一样,但本质都一样。




因为是初学,上面题目简单,有梯度。最重要的是,还有学校老师讲解。由浅入深,在第一次学的时候,若能先把上面的题,做到“滚瓜烂熟”,其实,成绩,就一定中上等了。




滚瓜烂熟的具体战术,就是我曾经写的这样改错题,成绩,一定大踏步前进中提到的画★的方法←点击可阅读。




若是高三年级。则要一本往年真题、模拟试卷合集(至少也得五年),或者最经典的《五三》、或学校发的总复习配套练习册,极其靠谱,务必上面的每一道题,都能非常熟练,解出。



试卷合集,是横向整理。《五三》,属于纵向整理,也是往年高考原题。



初三的话,五五,比五三好。



请记住熟练的标准是:盖住答案很快的写出来。要达到这种熟练度,肯定难题不会只做一遍。



标准,就是这个标准,绝对不可打折。



你对自己的努力打折,你的梦想就会对你打折。






并且主动学会归纳总结,在不断改正错题的过程中,大脑里,要想,哪些题的样子是类似的,哪些题的方法是类似的。



并且最好,能将其规律,写出来。



其实,绝大部分题型,技巧、规律,我都更新在个人微信朋友圈了。并且,题目也整理归纳了,方便,纵向复习。



做到最后,做完最后一页时,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悟,就是:很多题,本质都一样。甚至很多题,孩子一看,就会做。这时,就达到了触类旁通的地步。




最后一句话:学习无他,唯熟尔尔。




柴森:

我在个人微信朋友圈,更新了初高中物理题型、技巧,暑假班课堂笔记。您若需要,长按下图3秒,可加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