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江山携手 2015-09-06

怎样写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几年来,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21题一直是“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分数高达14 分(以前为15分)。做好这个题,对提高语文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那么,要怎样才能写好300来字的赏析短文呢?重点要在“选点”与“切实的分析,正确的评论”两方面发功夫。具体说来,要特别重视以下环节:

    一、认真阅读,整体把握

    认真读懂文章,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及主要表现方式,是写好300来字的赏析短文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读时,可以将重要的字词句摘出,供写赏析短文时分析或引用。从2005年调考与高考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对此注意不够。也许是受到心态及时间方面的挤压吧,没完全读懂就匆匆动笔者确实有一批。文字的暧昧源于思想的朦胧,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后再动手评论。

    二、根据文体,穷挖特点

    《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明确规定“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那么,我们需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根据文体特征,把握文本特色,挖出各自特点。以下根据不同文体作些提示:

    小说,可以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语言、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

    散文,可以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

    戏剧,可以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结构、冲突、人物语言、潜台词等特点。

    诗歌,可以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语言、节奏、表达方式等特点。

    上述是就各种文体大的特点而言,并非所有的赏析短文只能从这些大的角度写作。例如,可以详细评析某一细节、某一场面、某一道具……面对具体作品,完全可以将特点具体化。例如,语言特色方面,我们可以考虑炼字、选句、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又比如,结构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表现技法方面我们可以考虑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挖出来的特点最好把它概括成一句话,用文字固定下来,以形成观点。

    3、切合题意,精心选点

    写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在切合题目要求(或赏析主题及其表达、或赏析艺术特色)的前提下,选点首先要注意一个“准”字,要选择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的点加以评析。此外,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或涉及到多个评论点而实际上一个问题也没有谈清楚。

    原则:

   (1)选最能体现作品特点的。

   (2)选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的(它往往是阅读时深深打动了自己的)。

   (3)角度宜小、巧、新。

    不过,湖南省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的21题是这样命题的: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3)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面对着这样相对明确而简单的命题形式,我们可以略去“穷挖特点”“精心选点”两个环节,照相关要求直接择定一个题目写作即可。

    4、且叙且析,观点鲜明

    写赏析短文时,在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用且叙且析的方法较好,观点或开门见山提出,或通过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为了醒目,开篇提出且独立成段更好。例如:

    2005年湖南卷21题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士人经不住喜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压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

    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自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套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幺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欠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奸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于下一张紧闭的嘴,村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击引起他的注惠,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土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是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水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譬.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真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动)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如: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除正面描写之外,本文还运用侧面描写,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巨人贝多芬形象进行立体刻画。(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侧重于“评”。)

    其一,女佣的视角。女佣是最了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人,但她并不完全了解贝多芬的精神。在她眼中,贝多芬主要是—个自强、孤僻而又可怜的形象:他在失聪之后仍然不停地“工作”,生活上完全自立,不让别人“帮他一点忙”,这是其自强的一面;他任谁都不肯接见,厌恶别人打扰,喜欢孤独与安静,总把房子弄得零乱不堪,这是其孤僻的一面;他不仅生活得如此“简单随便”,身体又“常常不舒服,而且几乎完全失聪,还被“流氓一样的侄子”经常烦扰,这是其可怜的一面。通过这—视角,从侧面反映了贝多芬的日常生活,也初步表现了他孤傲自强的性格特点。

    其二,客人的视角。这本是全文描写贝多芬形象的主要视角,但由于文章已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叙述者,所以通过这个视角进行的描写也可以归入侧面描写。来访的客人是试图真正去了解贝多芬精神与灵魂的人。客人虽然觉得贝多芬有一个“真实的好灵魂”,但在最初这种认识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听了女佣的介绍,看到贝多芬的真实面貌与实际生活之后,客人一方面也像女佣那样既感到可畏又觉得可怜,另一方面却在畏惧中更有一层敬仰,在怜悯中更多一层相惜。与贝多芬深入交谈之后,客人被深深感染,对音乐巨人的性格、意志与精神终于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通过这个视角,“巨人”贝多芬形象最深刻最感人的一面被清晰地刻画出来。

    其三,一般人的视角。这实际上是一个隐含的视角,在本文中并未直接出现,但细心的读者却可从女佣与贝多芬的话中看出。从这个视角来看贝多芬的人,包括他的侄子、嘲弄他的孩子们以及许多把他看作“厌世者”的人,他们既不完全了解贝多芬的实际生活,也根本不了解他的意志与精神。在这些人眼中,贝多芬只是一个失聪不洁、孤僻厌世的糟老头形象。因此他们对贝多芬既无怜惜,亦无敬畏,有的只是嘲笑、捉弄与打扰。通过这一视角的描写,不仅呈现了一般人眼中的贝多芬形象,也不仅解释了贝多芬近乎孤僻的性格,更将贝多芬失聪后艰难的处境与孤独的心境描绘了出来,更能反衬出贝多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巨人形象。(二——四段:扣住第一段提出的观点,从三个方面展开,一面叙例,一面分析,侧重于“叙”与“析”。)

     5、方法多种,灵活选用

    (1)例证法、引证法:事实胜于雄辩,恰当的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不过要注意,因全文只有300字左右,举例语言要简洁;在运用引证法时,选句要精当,要避免因大段的抄录原文而削弱了分析论证。

    (2)分论点法:先设一个中心论点,再围绕它设立三个左右的分论点,使得论证从多方面展开,既条分缕析,又具体翔实,使短文中心显豁,让阅卷者在快速阅卷的过程中稍加扫视就清楚明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3)联系法:可以适当联系与作品相关的国情、社会背景等;适当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能联系上课文尤佳);适当联系作者整体创作风格……考虑到所写的只是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这里提及的“联系”,只能是点到为止,涉及过多,反而会冲淡中心。

    (4)、假设法、比较法:对被赏析的作品作假设性推敲,假设不这样,思想内涵或表达效果则会如何如何……

    (5)咬文嚼字法:突出分析重点词句。例如:

     再如:“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与精神意志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充分利用肖像描写,描绘了一幅形神兼备的“老狮”画像.本文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有三个特点。

    其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对贝多芬进行肖像描写。一方面描写他穿着随便、不修边幅,这不仅表现了他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并不在意,而把全部心力专注于他的音乐,也表现了他不屑于流俗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又描写了他像“狮子”般充满力量的外貌特征,如“极宽阔”的肩、“有力的大手”、“紧闭的嘴”、“方形的下颔”等,这就写出了他作为音乐巨人“扼住命运咽喉”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在“愁苦和力量”背后的“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坚强意志与崇高精神的“巨人”,就是本文所着力描绘的形神兼备的“老狮”画像的深刻内涵。

    其二,由远及近,逐层深入.本文通过客人的视角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共三层:首先是远景,听到“沉重的脚步声”之后,客人看到他“躯体五尺左右”,但“两肩极宽阔”,是粗略的第一印象;其次是中景,作者描写贝多芬的衣服“陈旧”且“不整洁”,上衣背后还拖着早已失效的助听器,突出其不合时宜与不修边幅;最后是近景,作者先写了“有力的大手”,然后集中笔墨于头部的特写,着力描写了脸、头发、眼睛、鼻子、下颔等,作者由远而近,从整体观感到细腻刻画,逐层深入地写出了贝多芬“笨拙”的外形下所具有的坚韧无比的意志。

    其三,虚实结合,传神写意.本文一方面客观摹写贝多芬极具个性的外貌特征,如“极宽阔”的肩、“有力的大手”、“长而笨的鼻子”、“紧闭的嘴”、“方形的下颔”等,这些都是实写,表现了他的坚强、孤傲与力量;另一方面又运用适度的夸张和想象,如写贝多芬“火一样蓬勃的头发,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等,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虚写出他“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悲剧”是对贝多芬肖像内在神韵最凝练的概括,不仅写出了他所遭遇的“不幸和烦忧”,也表现了他坚韧的意志与博大的精神。虚实结合的肖像描写,把客观摹写与传神写意结合起来,凸现了贝多芬饱经挫折与孤独却依然勇于反抗厄运与流俗的精神。

    6、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也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与做一个简答题有别,因此要安排一个完整的结构,比如,文章宜有简明的开头段,稍加展开的中心段,有时还可以加上归纳全文的结尾段。

    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例如:

    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通过对女佣、客人等人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从“他者”的角度,逐层深入地表现了贝多芬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伟大的人格精神。(一段:提出全文观点,总写。)

     本文开头,女佣“捏弄着围裙”的动作、“为难”的神情、“他不肯接见你”的话语,写出了她对贝多芬的畏惧,表现了贝多芬失聪后孤傲的性格.接着,女佣对贝多芬生活情况的介绍,写出了她对贝多芬的同情,既表现了贝多芬对物质生活的随意,对流俗的不屑与反叛,也表现了贝多芬挚爱音乐、顽强不屈的精神。同时,文章通过女佣的语言,还写出了“别人”的“打扰”、“侄子”的“麻烦”等,说明了使贝多芬宁可做一头置身“兽穴”的“老狮”的原因。这一层面的侧面描写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孤傲的性格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文章对客人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是对贝多芬形象更深入的刻画,使读者对贝多芬的了解和认识大大推进了一层。客人“怜惜”“敬畏”的神情,表现了贝多芬虽遭厄运,依旧凛然的“巨人”气概。客人的字条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这个字条,改变了贝多芬的态度,也向读者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还有许多人关注着贝多芬,理解和尊敬贝多芬。“真实的好灵魂”是对贝多芬作为“巨人”形象的高度准确的概括。他外表“笨拙”,他性格孤傲,但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现实的厄运、别人的嘲弄可以给巨人以沉重的打击,但决不可能打败他。而客人专注地“做笔记”、被贝多芬的叙述“感染”,则是对贝多芬“真实的好灵魂”的一种诠释。(第二段与第三段,从两方面分写。)

    不同的人看待贝多芬的视角不一样,对他的了解程度不一样,对他的态度也不一样。文章正是通过这些侧面描写,写出各种人物对贝多芬或嘲弄,或烦扰,或同情,或理解的不同态度,逐步表现贝多芬“真实的好灵魂”,刻画出命运坎坷、意志坚韧、精神伟大的巨人形象。(第四段:总括全文。)

全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

    7、用语精准,具有文采

    要尽可能遣用符合文本特征的精准性词句,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例如:

“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态与精神,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描写贝多芬的语言,展现了一个音乐巨人的鲜明形象。

本文的语言描写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紧扣人物的生理特点与性格特点。贝多芬在生理上的最大特点是完全失去了听觉,在性格上的最大特点则是坚强孤傲与激情进发。作者在描写贝多芬的语言时,说他要么是“大声说”,“粗着嗓子喊”,要么是要求别人“说的声音大些”,要么是“好像在自言自语”、“喃喃地如同独语”等,这便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聋子的语言特色.同时,作者又着重突出了贝多芬坚强孤傲与充满激情的特点,他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简洁凝练、掷地有声、富有个性,无论他是孤傲烦躁,还是激动沉郁,或者平静深沉,他的语言都饱含着既深且浓的情感。因此我们在读到他的这些语言时,只觉元气淋漓,神态毕现,闻其声如见其人。

    其二,契合人物的心态变化与内在精神。对来访的客人,贝多芬的心态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作者通过他的语言展现了这一变化过程。贝多芬最初出现在客人面前时,其语言明显有极不耐烦和旁若无人的意味;但在了解客人的来意之后,他的语言开始变得激动而沉郁;讲述自己的往事时,其语言又深情而平静;最后,谈到心中的音乐并不能被人们完全理解时,他的语言又变得激越起来.贝多芬语言的变化完全契合他心态的变化,从他不同的语言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不同的心态。同时,贝多芬又反复说到,自己虽然遭受命运的捉弄,被世人嘲笑而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但内心却像燃烧的火山,回响在心中的音乐“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这便展现了贝多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巨人精神。

    其三,直接描写与间接转述相结合。作者在描写贝多芬的语言时,既采取了直接描写的方式,又运用了间接转述的方式(比如贝多芬回忆往事的那段),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加上了自己的感想与议论.这种写法,不仅使人物语言描写详略得当,人物形象特征更加突出与深化,而且使整个文章的节奏有变化,有起伏.所以全文的节奏始则低沉缓慢,继则激越迅疾,再则平静舒缓,最后则在一个高扬有力的声音中戛然而止。因此这篇写音乐巨人的文章本身就如一曲富有节奏变化的美妙音乐。

    同学们宜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一些常用的评论术语。比如,文短却又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我们可用“尺水兴波”;文章开篇峭拔,令人惊绝,我们可用“劈空而起”;文章结束用媚语摄魂,令人执卷流连,我们可用“临去秋波”;文章结尾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我们可用“卒章显志”;文章篇中无闲句,句中无闲字,我们可用“惜墨如金”;文章纳须弥于芥子,我们可用“小中见大”;文章在诙谐的话语中潜藏着深刻严肃的思想,我们可用“寓庄于谐”;文章“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语),我们可用“淡而有味”;文章反复书写,极尽铺陈之能事,我们可用“用墨如泼”;文中有鲜明的画境,我们可用“文中有画”。此外,还有“奇句夺目”、“乐景写哀”、“托物言志”、“化丑为美”、“以动衬静”、“烘云托月”、“以景结情”、“疏密相间”、“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等。不过,千万不能机械套用,一定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文用什么语。

    8、内容形式,互相联系

    《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中21题题型示例为: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5 分)

    ① 试析《报秋》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② 《报秋》的艺术手法赏析。 

    ③ 谈谈《报秋》的构思技巧。 

    显然,考生选择① 题,必须联系主题思想及其表现两方面赏析;选择②题或③题,或侧重于艺术手法赏析, 或侧重于构思技巧鉴赏,但是,写作时也不能脱离文章思想内容。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

    9、常见毛病,多多注意

   (1)以述代评

    某些同学或由于练习写作太少,或因为概括功力不够,常常出现“以述代评”现象。

    应知:述只是手段,评才是目的;述是为了评,要评就得述;述的语言应该高度概括,分析评论的语言要尽可能翔实。可以边述边析边评。

    (2)以感代评

    有的同学没弄清文学赏析类文章与读后感的区别,把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写成了读后感。

应知: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客观的评析,读后感是对文章(不限于文学作品)发出的感想,二者不可混淆。

   (3)评语空洞。不能只顾胡乱的贴标签,要注重叙析评的有机结合,观点下面要有切实的分析论证。

   (4)观点含混。

    动笔前要疏清思路,明确观点,精心构思,打好提纲;否则有可能信马由缰,彼此混杂,不知所云,犹如乱麻。

   (5)褒贬失当。评析得从文本实际出发,不能仅凭个人好恶,任意拔高或贬低。

    附:

    2008年高考湖南卷21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谈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破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争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问。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办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部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特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删改。)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①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静的修养。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

    ②赏析应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A.主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静”是全文的中心与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内容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段落层次也围绕着主题来安排。B主题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忙里可“偷闲”,闹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领略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带来快慰。C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再从“心界的空灵”所获得的“静趣”,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D从表现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动范例(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的精选,俳句、诗句的引用等对于阐释主题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启发的读者对静的审美理解和艺术享受。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

    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

    ③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本博链接:

    如何写好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