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重的濮阳历史

 束薪叟 2015-09-06
                                                                         厚重的濮阳历史
                                                                                王培勤
      濮阳是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如果把上古文明的分期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那么,濮阳就是上古文明重要的核心地带。为研究厚重的濮阳历史,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地理名称,即“商”。商,一曰商丘(甲骨文作丘商),或曰帝丘,商丘、帝丘互称,史书屡见不鲜。《水经注·瓠子河》:“瓠子迳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春秋传》:“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卫成公自楚丘迁此。”《路史》:“帝颛顼爰立,乃徙商丘。”注云:“商丘,濮阳也。以帝居之,因曰帝丘,乃卫之都。”甲骨文地理研究专家郑杰祥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古商丘地望在濮阳》。他说:“古代商丘在今河南濮阳。今河南商丘应是卜辞中的宋地。西周成王削平武庚叛乱,复封微子启‘国于宋’。这个宋地显然是继承了商代的地理名称,而不是微子带过去的名称。恰恰相反,宋地又称商丘,则应是以微子为首的商人带于斯地的名称。”本市也有不少学者撰文“帝丘为商丘论”者。那么颛顼徙商丘,契封商,相土迁商丘,夏帝相居商,阏伯迁商丘,义均封商等等,除少数有争议外,而颛顼徙商丘,相土迁商丘,夏帝相都商丘,在濮阳古帝丘则无疑义。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三皇五帝夏商周,基本在此都可找到他的轨迹。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蚌砌龙虎图案,轰动了整个新闻界、史学界,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纷纷撰写文章进行探讨。他们对45号墓主也多有推测,其中有五六位专家发言,认为是远古太昊伏羲氏的遗体。张维华专门在濮阳市讲了一次课;张满飙出了一本书《伏羲时代的社会画卷》。笔者撰写《太昊伏羲氏》一文,从六个方面论证了三组蚌砌龙虎图案与伏羲氏的关系。濮阳成为“中华第一皇陵”,不是无据之谈,而是有充足理由的。
黄帝有熊氏,有说生于寿丘,有说生于青丘。《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代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青,一作清,清丘在今濮阳县东南28公里,今名青古庄,属习城乡。细查历史,古有清阳、清亭、清源者,而名清丘者惟此一处。黄帝元妃嫘祖生玄嚣、昌意。玄嚣居江水,许顺湛先生认为在安阳,但也有人说玄嚣邑顿丘者。昌意居若水,有人说昌意封于今南乐县境,建昌意城,汉置乐昌县,后改为昌乐县,其昌盖取昌意之义。黄帝三妃彤鱼氏生挥及夷彭。挥次十五,造弧矢及司率罟(音古,网也),也有说挥为玄嚣青阳之子,或说为少昊青阳氏之子,为帝颛顼弓正官,因造弓矢,赐姓为张。其封地之说在清河之阳,一说封鉏者,此皆在濮阳之地,故今濮阳成了张氏祖源地。
        仓颉史皇氏,一说他是伏羲史官,也有说是一代帝王。仓颉,姓侯冈,龙颜,大口,四目灵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使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时代,被历代尊为造字圣人。仓颉创造的文字是虫篆,即蝌蚪文,据文献载,自仓颉至周宣王时皆用其体。仓颉生地有多种说法,但更多的认为是生于今南乐县西北18公里吴村(过去称史官村),此处昔有仓颉陵庙、造字台、古井,是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现陵庙进行扩建,规模宏伟,是华夏儿女特别是文人墨客朝圣之处。
颛顼高阳氏,一说他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一说他是皇帝曾孙,昌意之孙,乾荒(《山海经》作韩流)之子。《竹书纪年》:“颛顼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元年帝即居位濮。十三年初作历象。二十一年作承云之乐。三十年帝产伯鲧。七十八年帝陟(卒)。”《路史》说颛顼生下时:“渠首、通眉、戴干(即大头、长眉、头戴盾),渊而有谋,疏以知远,年十五而佐少昊,封于高阳,始都孤棘。二十即帝位,徙于商丘,以故柳城、卫濮俱为颛顼之墟。”男苹注:“商丘,濮阳也,因帝颛顼居之,因曰帝丘。”《唐书》:“麟德二年(665年),帝(唐高宗)发东都,赴东岳,至濮上,问丞相窦德元曰:“濮阳爽堪、信良邑也、古为帝丘何也?”徳元不能对。礼部尚书许敬宗策马前曰:‘臣能知之,昔者,颛顼实居此地’其后昆吾氏因之,故谓之帝丘。”帝颛顼建都濮阳帝丘史无争议。
        颛顼称帝后,实施了一系列进步措施:设五官,立九卿,改服制,内平外成。又实施了宗教改革。《国语·楚语下》:“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当时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后怒触不周山而死。颛顼在平定共工叛乱后,更重视内政。怜孤恤贫,奖励习射,劝科农桑,制十等之币,以通有无。严禁同姓者结婚,否则放之崆峒之野。著新历,以十三月为元岁。冰始离,蛰始动,鸡三鸣而立春,是谓颛顼历。命蜚龙制乐,称八音,会八风,以调阴阳,是曰承云。颛顼处玄宫,博心揖志,不贪广远,故地大而不淫,在位七十八年而崩,死葬东郡濮阳县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今内黄县西南30公里三杨庄西北有其陵庙。
       帝喾高辛氏,十五而佐颛顼,三十而登帝位。他的青年时代是在帝丘渡过的,死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今清丰县西南6公里北固城有秋山,昔有帝喾陵、帝喾庙,民多祭祀。
帝尧陶唐氏,虽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但他的晚年是在雷泽一带居住的。《竹书纪年》:“帝尧七十三年让舜摄政,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帝陟于陶。”尧葬谷林,古雷泽(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南与菏泽市交界,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南有尧陵、尧母庆都墓灵台、尧妃仲山甫墓。尧城、丹朱(尧子)墓、偃朱城则在今濮阳市范县境。
帝舜有虞氏,父曰瞽叟,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故名重华。舜母早逝,父继娶后母,生弟名象,妹名系,一曰嫘首。父顽、母嚚(音吟)、弟傲,常共谋害舜。舜出,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民多从之,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以上地名皆在鲁东南豫东北一带,其中历山就在今濮阳县东南12公里胡状乡杨岗上。负夏,一作瑕丘,在今濮阳县东南9公里五星乡,今名堌堆。2000年立有白玉石雕刻的“帝舜故里”碑,2006年9月,世界舜裔联谊会第十九届国际大会在濮阳县召开,来自十国舜裔华人于此上香朝拜,其盛况空前无比。
       夏帝相都帝丘。其史序是:尧禅舜,舜禅禹,禹居冀,即今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史谓有夏之墟。一说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河北师大历史教授沈长云则论证禹都阳城应在河南濮阳。禹欲禅益,禹之子启杀益,创夏朝,都夏邑,即今河南禹州市。启崩,世子太康立,迁都斟寻,即今偃师市境。夏后太康不修民事,游乐不止,使夏政凌迟,黎民皆怨,夷人始叛。祖居于鉏(今滑县东境、濮阳县西南)的有穷氏后羿,以其善射。发兵西进占领夏朝国都,取夏民以代夏政,太康逃到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十年不归,史谓之“太康失国”。太康崩,后羿拥立其弟仲康为傀儡。仲康崩,世子相在后羿威逼下,东逃帝丘,并在此建都。
      《竹书纪年》:“帝仲康七年陟(一说在位十三年),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一作依同姓诸侯斟灌氏。帝相元年即位居商,征淮夷。二年征风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九年相居于斟灌。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在今河南清丰县东武强镇)。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弑帝相,帝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有仍,生少康。”文中的商丘即为帝丘。《左传》僖公三十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注云:“相为夏后帝启之孙,帝仲康之子,其所居当在帝丘。”如相不都帝丘,成公何梦之有?《竹书纪年》:“斟灌之墟是为帝丘。”这句话虽不确,然说明二者关系密切。斟灌(或作观国)在清丰县,帝丘在濮阳县,二地相距不远,故帝相可常往来。皇甫谧曰:“夏相徙帝丘,卫地。”夏帝相都帝丘,是不争之事实。
       夏之方国多在濮阳一带,夏有穷氏后羿居鉏。鉏音锄,春秋曰城鉏,卫出公辄避难于此,其地在滑县东37公里,濮阳县西南23公里,界两县间,疑为滑县赵营乡西乱革,此为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后羿先世羿,帝喾(一作帝俊)赐羿彤弓素矢,封于鉏,以扶下国。帝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九日,下杀猛兽,万民皆喜。夷羿,羿之后也,故曰后羿。《帝王世纪》:“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路史》:“夷羿有穷氏,穷国之侯也。五岁得法于山中,传楚狐父之道,既学射于吉甫,故以善射著。太康之立,滔淫亡度,娱以自纵,民兴胥乱,迷畋有洛之表,十旬不返。夷羿於是因民弗忍,兴兵于河据之。太康失邦,仲康立,于时羲和沉湎于酒,叛官离次,夷羿自于王命征之。及相立,乃逐相而自立,因夏民以代夏政,自鉏迁于穷石。”穷石,一说在洛阳市东南,一说在荥阳市汜水一带。有人说张氏始祖挥封于鉏,羿、后羿即其后世也。此推论似较合理,然无史据。
      观国,一曰斟灌,其地在今清丰县东武强镇。《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虞有三苗,夏有观、扈。”有扈氏在今原阳县,一说在今陕西户县。《竹书纪年》:“夏后帝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梁沈约注云:“武观即五官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史志多将卫国县说成卫县)。”《国语》:“启有五官,谓之奸子。五官,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其注云:“夏启子太康弟,所封在卫县,夏衰灭之。”启之晚年,淫逸享乐,饮食于野,锵锵铭铭于管磬歌舞之中,忘记创业之艰难,不图进取,故五子述大禹之戒作歌,以省其父,启不悛,反兴师问罪。但也有说,此事发生在太康之时。《史记》;“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尚书序》亦作此说。夏后帝相九年居斟灌,并死葬于此。薛瓒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郦道元曰。“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这都说明斟灌与观国同为一处,其址在今清丰县东南武强镇。
      夏之方国昆吾在今濮阳县,昆吾始为陆终之长子颛顼之玄孙己樊封地。《路史·后记》: “颛顼娶胜奔氏之女曰娽,生伯称、卷章、季禺三人,卷章生黎及回。黎为祝融(火正),卒,帝喾以回代之。回食于吴,是曰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樊,为己姓,封于昆吾,即古帝丘颛顼之墟。”昆吾始为帝喾所封,至夏仲康六年,因昆吾氏有功于王室,赐命作伯,是为夏伯。《竹书纪年》:“夏帝廑四年,昆吾氏迁于许,帝癸(夏桀)二十八年,昆吾令诸侯伐商。三十年,汤乃兴师率诸侯自把钺以伐昆吾,於是昆吾为汤所灭。”诗曰:“韦、顾即伐,昆吾夏桀”,即指此事.已姓居濮阳之昆吾,历十三世,约350年。期间,夏启铸九鼎于昆吾,帝相逃于昆吾,皆指此处.。
       夏有顾国,在今濮阳市范县东南,始封者不详。按《路史》所载,顾、温、苏、扈、董、廖、斟寻、斟灌、祝产,皆昆吾之后裔。《绎史》:“陆终氏五世为斟姓,与韦、顾同封,其后有斟灌,斟寻氏。”《竹书纪年》:“夏癸(桀)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会诸侯于景亳,遂征韦。商师取韦(在滑县东南妹村)遂征顾。”《太平寰宇记》:“故顾城在范县东南二十八公里。”宋时范县在今张庄乡旧城。《中国历史地名词典》:“顾国在今山东鄄城东北。”《范县志》:“顾城遗址位于范县城东南25公里,今张庄乡旧城东南。城址东边长4000米,西边长3400米,南边宽3000米,北边宽3500米,周长13900米,城址全部掉入黄河中,现为黄河滩区,遗址无存。
       濮阳在殷商时为商王与贵族狩猎和祭祀之地。商之始祖帝喾死葬于斯。商之始祖帝喾十五岁而佐颛顼,三十而登帝位,他的青壮年时代是在商丘度过的,并死葬于斯。帝喾子契封于商。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为夏帝相作乘马,迁于商丘,为相土之东都。相土之后代在此祭祀祖先是合情合理的。在甲骨文中提到濮阳一带地名中有丘商(即商丘,或谓帝丘)、咸、 洮、盂、戚、铁、宫(《春秋》曰丘宫)等。这说明濮阳在殷商时代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西周濮阳为东地。《逸周书》:“武王克殷,立王子禄父,使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使监殷臣。”及诛禄父、管叔,放蔡叔之后,“使康叔宇于殷,使中旄父宇于东。”《竹书纪年》:“周成王元年秋,武庚(即武庚禄父)以殷判,周文公出居于东。”《列子?杨朱》:“武王即终,成王幼弱,周公摄天子之政。召公不悦,四国流言。(周公)居东三年,诛兄放弟。”《尚书》则曰:“周公居东二年。”东为地名,按谭其骧历史地图所标,其址当在今濮阳县南14公里文寨村,考古发现此地为古遗址。
       春秋,战国濮阳为卫国都城。鲁僖公三十一年,卫成公六年冬,即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自楚丘迁于帝丘,至卫元君十二年,即前241年,卫元君迁于野王,共历22君(其中有三君无封号)388年。卫国地处列国腹心,土地平坦,交通方便。水陆俱畅,故诸侯多在此会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区之一。
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在濮阳县东南9公里高城遗址进行钻探、试掘,共开挖探沟四条。四面城墙顶部多被4—5米唐、宋、明代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文化层被汉代厚约6-8米淤土层所叠压。城址为长方形,高约6-9米,城墙基宽70米,顶宽20-30米,城墙外有一护城河。北城墙长约2420米,东墙长3790米,西墙长3986米,南墙长2361米,总面积916万平方米。今现存戚城区面积为14.4万平方米。如是考,高城遗址要比戚城面积大63.61倍,并与鲁国、北燕都城大小差不多,偌大个城池似卫国都城帝丘。据考古人员说还有旧城址,早于商代,极有可能为帝颛顼古城之遗址,这一重大发现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古帝丘的位置。但这里不是汉代濮阳城,汉代濮阳县在瓠子河口南十里,也就是说在瓠子河南。濮阳因在濮水之北而得名,高城则在瓠子河北。
       综上所述,濮阳在五帝时,为帝颛顼遗墟,在夏代为夏后帝相所都,两朝在濮阳建都将及百年。夏代昆吾氏居此,春秋战国卫国都此,两个方国在此建都约达700多年。现在于濮阳高城遗址,发掘出916万平方米的古城池,其规模相当宏伟。濮阳既古老又年轻,说他古老是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说他年轻,是指建市才二十多年。在这短短二十年间,濮阳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用勤劳的双手,在昔日黄沙弥漫、贫穷落后的黄河之滨,创建出闻名中外的国家卫生城、园林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优秀旅游城、国际花园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发展方面,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公布中国内陆200座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濮阳市名列全省第三名,全国第七十七名。濮阳市成为豫东北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在濮阳地区还有不少遗留问题,事有难明于一时,而待诸后人者。其中帝丘在哪里,迄今濮阳市学者未能达成共识。一种意见是在汉代濮阳,既今高新区湾子村东。这里地势高亢,出土大量文物,是处龙山文化遗址,汉晋史学家多言在此,尤其《水经注》说的更清楚。《中国历史地图》、《水经注地图》均将帝丘、昆吾、汉濮阳、东郡明标于此;第二种意见是在今濮阳县城东南9公里高城遗址。《大明一统志》和嘉靖《开州志》、光绪《开州志》均有记载,不过说的都是在濮阳县城东南二十五里东郭集。2005至2006年,文物部门在高城发掘一座916(实际为929)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比戚城面积大63.61倍,与鲁国北燕故城差不多,并且是春秋时期的古城,这就为卫国都此提供了有力证据。但未发现与其相适应的宫殿、宗庙、街道、水井、城门(有八门)、作坊等。甚至连件像样的铜器、玉器也未发现,远无平顶山市古应国出土之盛。卫国在此建都388年,历22君,迄今未发现一座卫候墓。按历史地图所标,这里是商代的盂(yu)邑和春秋时期的敛盂,又有“太子|(蒯聩)献盂于齐”之说,是否为齐国张显大国势力而筑的大城。有史记载,滑县的楚丘、清丰的五鹿、鹤壁市的中牟、河北临漳县的邺城,均为齐桓公所建。齐国善建城应属事实。同时按《左传》等史书提供帝丘周围的地名;西有城鉏、外里;南有针邑、外州;东有死鸟、豚泽;北有戎州己氏;城中有彭水,这些古地名,现在一个也找不到了,没有历史坐标,就不好确定帝丘的具体位置。要解决这一问题,只凭史籍是办不到的,只有靠文物发掘。如果能在湾子、高城继续开展探测,或可能找到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在未窥全豹的情况下,遽下结论,不利进一步探讨研究。


                                                             弓矢发明与东夷文化
                                                                         王培勤

                                      矢的出现与发展
       古代任何发明都是循序渐进,不是一步到位,弓矢的发明也是如此,应是先有矢后有弓,先有石镞,后有骨镞,再有铜镞。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球、石堆、石钻等,是旧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的工具,而石镞的发明,是受尖状器、石堆、石钻启示才有的,因为这些石器都具有穿刺作用。
      石镞的出现大约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峙峪遗址中,除刮削器、斧形器、石核、锥形器,还有石镞。“中石器时代”是界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具有二者过渡和桥梁作用,时间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代表这个时期的石器是河南许昌灵井和陕西大荔沙苑细石器文化。灵井遗址中除了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众多以石核制作的圆锥形、扁锥形、柱形、扇形外,还有一种小型的窄长的石片,应是一种复合工具。这里还要附带说一下,在灵井下层发现一个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2008年春,由国家文物局和河南文物局在北京宣布,经权威机构判定,距今八万至十万年左右,被名为“许昌人”。沙苑遗址中,除刮削器、石核、石叶外,还有较多的石镞。从图形上看,一种是尖顶平底,一种是椭圆形尖顶平底,底部并没有镶嵌木、竹、骨的凹槽,不是复合工具,应是投掷物。
       历史进入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骨镞。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北辛遗址,其堆积年代为公元前5875至前4550或4350年。遗址中除了打制石器外,磨制石器有铲、刀、镰、锛、凿、磨盘、磨棒等。陶器有鼎、釜、罐、碗、钵等。骨器中有镞、鱼鳔、角锄、凿、匕、针、锥、笄等,而镞的数量居骨、角器之首。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据碳14测定年代在公元前5800年左右。遗址中石器有磨盘、磨棒、斧、铲、鱼鳔、凿、网棱等。从两地骨镞图像来看,前者有短柄,后者有尖长柄,可能是镶嵌或插入木、竹上的复合武器,与鱼鳔一样,具有投掷刺杀作用。铜镞最早出现于河南偃师夏代二里头遗址中。
       考古学把公元前5000至3000年列为仰韶文化时期。在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前期诸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宝鸡北首领、河南陕县庙低沟等遗址中,均发现小型石锛、凿和骨质箭头、鱼叉、铲、针、笄等磨光器具。其他在江苏邳州市刘林、四户镇大墩子、常州圩墩、浙江嘉兴马家浜等遗址中都发现了骨镞。在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前4500——前2500年)早期诸遗址中,骨镞更是多见,但未发现弓与弦的痕迹。到龙山文化(前2800——前2300年)早期,已出现了剖面三角形的箭。这个时期如果与传说历史对照,应是炎黄部落集团与少昊、蚩尤部落集团时期。这个时期是石器、陶器、玉器、铜器、木器并用时代,也是上古发明最多的时期,因此,挥(翚)发明多种复合弓箭武器是可能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弓矢对于蒙昧时期,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期和枪炮对于文明时期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箭的使用,不仅应用狩猎,也用于战争。
                                                               先进的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可与华夏文化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华夏文化。“东夷”、“华夏”之词,尽管出自夏代之后,在区系类型研究中,为了记叙方便将仰韶文化之后也作这样称呼。同时我也无意贬低其他文化,如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地湾文化、屈家岭文化及河姆渡文化和稍后的良渚文化。苏秉琦先生说:中国历史文化不是一支蜡烛,而是满天星斗。这话是有道理的。不过我们先要谈的是东夷文化。东夷文化地域很广,包括今山东全部、河南东部、北部、山西长治、黎城狭长地带、河北南部、辽宁东南部及江苏、安徽北部。考古学家把安阳后冈一期文化和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列为一个谱系。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蚌砌龙虎图案,无疑是属东夷文化,它为探讨后冈一期文化的宗教及与其相关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资料。后来随着半坡文化和庙低沟文化的东进,东夷文化区域渐渐缩小。颛顼是黄帝部落第一个大胆东进的帝王,与夷民杂居,和睦相处。
       东夷文化主要包括北辛、大汶口、龙山及稍后的岳石文化。东夷文化曾出现过辉煌灿烂时期,有很多方面是其他文化区所不及的。就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要早于其他地区。在距今6460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蚌砌龙虎图案45号墓主人,是位三十来岁的男性,它能够享受如此隆重的祭祀,非母系社会所能有的,故有推测这应是父系社会的象征。如果这还说明不了问题,与此同时的江苏邳县刘林、邳县四户镇大墩子、山东邹县野店等遗址中,曾发现四处八座男女合葬墓,男女面对面,有的男性左臂压在女性右臂上,还有父母与女儿三人合葬墓,应是进入父系社会的证明,这在同时期其他地区是没有的。既是被认为父系社会出现于大汶口(以山东泰安大汶口命名)文化时期,而男女合葬之大之多,随葬物之丰且有木棺木椁,仍在今山东、苏北最多,由此推断父系社会是由东向西发展的。
       东夷陶器非常先进,在仰韶(以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作为饮酒器高柄杯就已经出现。山东泰安大汶口、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中都有高柄杯。山东莒县大朱村一座墓中单是高柄杯就随葬103件。至龙山(以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命名)文化早期(约公元前3000年)的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的几件完整的磨光高柄杯,具有黑如漆、光如镜、薄如壳,被誉为“精美绝伦”、“无以类比”。陶器的制作开始是泥片粘贴,后是泥条盘筑。仰韶文化晚期发明了陶轮,那种陶轮一般称为慢轮,而到龙山文化和良渚(以浙江杭州市北良渚命名)文化,快轮制陶已相当发达,几分钟就可制出一件陶器,效率增加了许多倍,且陶器均匀美观。
       铜器出现是代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路史》:“皇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尸子》:“蚩尤作冶。”《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器。”从考古发现,至少在仰韶文化后期,既公元前3500年以后就有了铜器,并会制造简单小件铜器。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发现一件残黄铜片,应是金属的肇始标志。到龙山文化时期,铜器的分布更为广泛。山东胶县三里河两段残铜堆,诸城呈子残铜片。其它还有山西襄汾陶寺的铜铃,河北唐山大城山铜牌等,但山东残铜遗址最多。
      文字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传说中伏羲命朱襄肇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而文籍由是兴矣。诸书所记汉字为仓颉所造。《说文解字》:“皇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从考古发现最早是在仰韶文化中早期(即公元前4000年)的刻划符号。计有青海乐都柳湾出土50余种刻划符号,陕西西安半坡遗址27种,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8种,有人认为这种符号只具有提示记忆作用,只有刻划者知其意,不具广泛性。在大汶口文化(前4500年至前2500年)晚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陶器上,共发现12器14字,诸城前寨1器1字,其形略可辨认。其他在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南京阴阳营大口尊上,也发现类似图形文字。不少学者认为这已超过提示性符号,具有记事和传递信息功能,且在不同地方出现,又与甲骨文、金文形接近,与仓颉造字年代基本相吻合,应视为汉字最早的雏形。
       有学者将青铜器、文字和诚市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城堡的出现约在龙山文化晚期,相当于公元前2200年的尧舜、禹时代。据考古发现有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安阳后冈土围墙、偃师赫家台、山东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阳谷张秋镇、内蒙古凉城老虎山等遗址。其中平粮台城址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总面积约34000多平方米。城墙为夯土所筑,残高3米,有南北二城门,其中南门两侧有卫房,门道下有排水沟,是一座极为完整的城堡。城子崖面积最大,东西宽430多米,南北长约530米,面积达20万平方米,比平粮台、边线王大三四倍,比王诚岗大二十倍,是迄今发现四千年前规模最大的诚址。
       东夷以善射著称。《说文解字》: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禹贡》两言岛夷,一在扬州,指东南沿海附近各岛;一在冀州,指河北沿海地区的夷人。《汉书 地理志》则作鸟夷。颜曰:“善捕鸟者也”,“搏取鸟兽,”夷族均善射应属事实。夷族最善射善的应属夷羿部落。羿又称有穷氏,或谓有穷国君。有穷的来历,有说与迁于穷石有关。但“窮”字穴下面有身有弓,是身背弓的意思。不管怎么解译,有穷氏是最善射的部族。
我说这些似与弓箭发明无关的事,无非是想说明东夷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东夷代表人物
       “人物”一词并不确切,因为太昊、少昊、蚩尤、炎帝、皇帝是否真有其人或处的年代都说不清楚。他们可能是氏族名称,或是部落联盟奠长名称,我们姑且作为象征人物。东夷代表人物主要有太昊、少昊、蚩尤、皋陶、夷羿等。太昊、蚩尤夷羿争议不大,但少昊却意见不一。按照传统说法,皇帝次妃方傫氏生休及清,清次封于清,是生少昊。按此说,少昊应属于炎黄集团。但考古学家按区系类型划分将其列入两昊集团。资深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苏秉琦、何光岳都是这个主张,著名古史研究学家朱绍侯先生对此说给予尊重。现代出版的《中国通史》、《中国全史》也有同样记载。
      少昊有说为己姓,有说为纪姓,二字一音之转,可通假,但也有说他为嬴姓者。《说文》:”嬴,少昊之姓”赵氏、马氏追述其先祖少昊也为嬴姓。少昊的封号很多,有清阳氏、金天氏、穷桑氏、桑丘氏。少昊都于穷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少昊……遂济穷桑。”《尸子》:“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帝王世纪》也谓少昊“邑于穷桑。”《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郯子朝于鲁,鲁昭公问少昊事,对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说明穷桑就在今山东曲阜附近,今曲阜东有少昊陵墓。少昊的后裔有盈姓的郯囯、莒囯。莱夷在西周前就存在,有说都于黄县,有说都于临朐。他的先祖可能是鷞鸠氏,为少昊氏的族属。
       皋陶偃姓,其子伯翳(亦作伯益)复为嬴姓。嬴、盈、偃、语之转耳。皋陶在帝尧、帝舜时曾为大理,作五刑。伯益为舜臣。《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益与禹共同治理洪水,卓有成效,帝嘉之,妻之姚姓二女,赐姓嬴。还有伯益作井,能驯鸟兽等,故舜欲禅让益。《帝王世纪》:“皋陶生于曲阜。”如果这一说法有根据,皋陶、伯益出于少昊氏族就可以得到证明。伯益不仅是赵、马二姓的先祖,也是秦嬴的祖先。《中国通史》记载:“秦本嬴姓,原为东方部落,可能在周初迁到西方,最后到达今之甘肃天水附近。”
帝舜是华夏部族或是东夷部族?按《史记》所记,舜是颛顼子穷蝉的后裔,辈数排列为: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路史》排列为:幕(虞幕)、穷系、敬康、桥牛、瞽叟、舜。前者缺“幕”,后者缺“句望”。《左传》、《国语》俱云:“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风俗志》:“舜祖幕。”杜预注:“虞幕乃舜帝之先世。”可见幕为舜帝之先祖。南宋罗泌写了篇论文:帝舜独不出皇帝之后。舜既不属于炎黄部落,是属于哪个部落?《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风土记》:“舜东夷之人,生姚丘。”姚丘当为姚墟之误。《孝经援神契》:“帝舜生于姚墟,即东郡也。”舜生姚墟近雷泽,其活动地点是:耕历山,鱼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其地点皆在鲁西、豫东北,其中历山、负夏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只是称帝后才迁于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遗址。余赴晋实地考察,可能尧都舜乘,其址在今襄汾县北陶寺遗址。我们说帝舜为东夷部族,应不是空穴来风。
对挥公身世的推测
       挥,一作翚,是张姓始祖,是弓弦的发明者。有说挥为黄帝之子,有说为黄帝之孙。就其孙来说,也不一致,有玄囂之子,少昊之子、青(同清)阳之子诸说。玄囂为青阳氏,黄帝次妃方傫(同雷)氏生休及清,清次封于清,是为清阳。清生少昊,因胙土清,亦为清阳,这样就有了三个清阳。又有少昊次妃生般为弓正之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就像进入《水浒传》祝家庄盘陀路中一样,转来转去,就是走不出来。依笔者愚见,挥应属于少昊部族,或者就是少昊之子。持此观点的有:《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姓氏急就篇》、《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国姓氏起源》、《源于河南一千姓》、《中国姓氏大全》等,因诸家引证太多,恕不再赘述。
      任何科学发明都离不开当时的科学基础和社会环境。东夷科学是先进的,东夷族善射也是公认的,同时在黄帝集团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划时代的飞跃。挥就是在这种大气候大环境下,由观狐星得到启发而发明弓弦,就像太昊师蜘蛛而结网一样。
       前文已经说过,少昊不属于炎黄集团,而是东夷的两昊集团。太昊又名大昊,少昊又名小昊,他们应有承袭关系。徐旭生根据《盐铁论·接合篇》:皇帝战涿鹿,杀两昊与蚩尤而为帝。在涿鹿之战中,太昊、少昊二族都与蚩尤协同作战,证其同属一个集团。
夷羿,有穷国君,是上古最善射的部落。羿有二人,一在帝喾、帝尧 时代,为民除害,从而受到人们敬祀;后羿处在夏太康、仲康时代,持善射取夏民而代夏政,又因淫于田猎,被奸相寒浞所烹。前者是神话,后者是传说,他们田猎所使用的工具,一定是有弓有弦有矢有箭竿多种复合武器。这一复合武器从何而来?射箭技术又为谁传授?答案只有弓箭发明者挥。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并不一样。古代教育除了部落酋长对所属部民进行教育外,那就是家族内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教育内容除了品德教育,就是技术传授。古代人为了保护本家族的利益,只传子不传外人,现在中医中的祖传秘方就是一例。所以挥与后来羿的关系并非寻常,起码应有传承关系。
       我市学者史国强在《挥公与有穷氏》一文中作了三点大胆推论:挥和般应是一人而名异;挥是羿的先祖;挥封于祖。挥与般的关系说不清楚。唐《元和姓繤》:“皇帝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孤星,因姓张氏。”宋《路史》:“少昊次妃生般,为公正,是制弓矢,主祀孤星,封于尹城,世掌其职。”同为少昊之子,同为制弓矢,同为弓正,同为主祀孤星,世掌其职,孰是孰非,谁能说清。就是《路史》也有挥造弓矢,般制弓矢之说。张华封说了一句话:智者千虑,或有一失。《路史》的作者罗泌被誉为:“引据浩博,考证精核”他还说不清,我辈安能说清!所以史君将二人合为一人,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推想。
        挥与羿的关系应是藕断丝连。《广韵》:“张姓本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世掌其职(弓正),不仅包括张挥一人,还包括他的后代。《帝王世纪》:“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帝喾以上,世掌射正,其以上为何人?张挥以下子孙不知何人,羿以上之祖不知何人,像两段铁路中间有点空隙接不上轨,羿为挥之后裔,就是把这个断了的铁轨给接上了。但现在还不能遽下结论,还有待于时间考验和张姓的认同。至于张挥封地,笔者已有《论张姓起源》一文,这里不再复述。
       至于《路史》所记,黄帝时代已有“张若”之名,这恐怕是史书中见到的最早张姓名字。张若与挥或为同时代人,或早于挥,张氏之祖何不依张若而依张挥?就像朱姓之祖不依伏羲时代的朱襄一样。千古浩茫,其事难考,不知是否真有其人,何能遽认其祖!
 
                                                                                                        (作者系濮阳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