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堂:千古名方治大病

 负鹏载舟 2015-09-06

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 


今天我会结合一类疾病和一个千古名方,讲述中医组方用药中的智慧。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健康,中风这个词大家相信都知道,——就是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塞和脑溢血。那么今天我就从讲故事说起吧。
我从医这么多年,中风患者接触非常多。症状相信大家也都了解的差不多: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不能持物。一般我们临床分期,把两周到一个月左右之内,称为急性期,到半年叫恢复期,半年以后叫后遗症期。
目前中医在治疗中风时,急性期多数采用配合西药脱水降颅压,降压,营养脑细胞等,结合中药来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来治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来治疗的。


我仅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病人,男性,60多岁,脑梗塞1个半月,从神经内科出院找我看病,当时有左侧半身不遂,左手不能持物,左足走路缓慢无力,脚底踩棉花。当时血压在140/85mmHg。脉象弦弱,左侧肢体温度低于右侧,左脉细弱无力。舌质淡暗,苔白腻。
我给病人开了一个小方子,7味药。吃了7副以后,病人肢体功能逐渐好转,足底踩棉花感减弱。继续吃7副以后,病人基本恢复,嘱咐他每3天吃1副,这样过去半个月,复诊,嘱咐他每星期吃1副。这样坚持了半年左右,病人基本没有留下后遗症。我对他做了进一步康复的嘱咐,随访2年没有再复发。
究竟我用的是什么方子呢?我还得从一个古代小故事讲起。
话说200年以前,还是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医生,身穿青布长袍,在(某地)出诊,这个时候有人抬来了一个老者,双下肢萎软无力,上肢略好些,“大夫,你救救我,我感谢你八辈祖宗。”经询问已经病了3个多月了,这位名医于是开了如下这个方子,
黄耆  四两生    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去土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
  水煎服。
过没几天,病人来复诊,手脚都比原来好多了。这位医生对病人讲,幸亏你来的早,要是超过半年就很难恢复了,不过你还要坚持吃一阵子,每3天吃一副,过半月每星期吃一副,可以保证你病不再加重。可能那个时候不说星期,那么他说的是“three  day  ,one week ,one month。”
我们的中医对人体的脏腑气血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中风后遗症的认识,根据腿脚无力的表现,停留在《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认为足阳明胃经湿热,上蒸于肺,肺热叶焦,皮毛焦悴,因为肺主一身之气,发为痿症。所以古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清凉攻下作为治疗痿症的大法,因为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都有便秘等情况。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王清任认为,中风以后,人体正气大亏,再兼气滞血瘀,不能正常布散于四肢,所以出现四肢各种瘫痿情况。——气虚血滞证。
此方专治气虚血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于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舌苔白,脉缓,或者细弱无力。
那么这首方子有什么特点呢?在讲它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医组方中的思维妙笔——君臣佐使。


君药:一个方子里,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居方中之首,或者用量比其他药物大。君药是一个方子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疗效的药物;

2,一个疾病,包括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比如肾阴虚证,腰膝酸软是主证,那么小便黄就是次要的症状。那么补肾阴、强腰膝的就是主药,比如知柏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萸肉。而治疗次要症状小便黄的知母黄柏,就是臣药。


佐药:是佐助君臣药物来治疗,或者佐制君臣毒性的,比如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生姜的关系。又或者反佐,即佐药的性味与君臣相反,但却可以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比如左金丸中的吴茱萸辛温,和黄连的苦寒,是完全相反的,但却可以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使药:

①引经报使,就是引方中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俗称“药引子”。

②调和,即调和诸药。如甘草。
其实中医经典医籍里,留下的这些千古名方,作者并没有写出来具体的哪味药是君药,哪味药是臣药,包括我治疗疾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说,哪一位是作为君药或臣药的,我想到的只有病人疾病中哪一个需要主要关注的,然后在我的方子中怎么用简便精妙的组合来调治,所以君臣佐使的概念,对于我们侧重于临床实际治病的医生而言,更多的是用于分析古方古法,并从中吸收作者的诊治和辩证思路中的精华。
 
那么这个方子里:(分析)
 
君药——重用黄芪4两(120克)大补脾胃之元气,使得气旺血行,祛瘀通络。
在应用黄芪治疗气虚血滞一证的方法上,实际上并不是王清任独创,在仲景《金匮要略》就记载有一首方子,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组成〗黄芪+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去甘草的甘缓,书中还曾经记载有加入人参,协同补气)。〖主治〗骨弱肌肤盛的血痹病。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当时采用黄芪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元气,并可益气固表。今天王清任以黄芪为君,是由原来对阳气可以温煦固表的认识,发展到深刻理解了阳气对血液具有推动作用,侧重点有了变化,这实际上是对补元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这个君药黄芪,体现了两个特点:

①用药剂量重,

②这个疾病的特点就是气虚血瘀,用大剂量黄芪专治这个疾病本身元气大亏的主证。而且我临床中会选择生黄芪,因为生品补气力量更足,效果更好。
 
 
有人可能会顾虑黄芪补气,量太大,会不会导致病人难以吸收而腹胀。我讲一个故事,100年多前有位名医范文甫,曾经诊治过一个病例,“一个妇女产后,腹胀如鼓,说,初起在腹,后渐及全身,按之而软,生产过后,恶露很多,诸医以为水胀;但皮不起亮光,又有人以为是气胀;而皮不过急,又以为是血鼓。水鼓,气鼓,血鼓,前面这些医生把这三通鼓敲完,一概无效。那么是不是中医无效了?范老先生仔细诊查,病人气喘,舌淡红,芤脉(气血大亏),初按之急甚,重按极虚。他想了半天没有办法,忽然想到1840年左右的一位医家陆敬安的《冷庐医话》里有记载,产后肿胀,用生黄芪30克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依法治之,五日豁然若失。”


由此可见,①医生的成就都是站在历代名医的肩膀上的,中医确实博大精深,经典里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②只要能够确定气虚显著,而无明显气机逆乱的情况下,只要掌握好补虚泻实的关系,黄芪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臣药——归尾二钱(6克)长于活血,化瘀生新不伤正气。


         体现了三个特点:

①治疗兼证—瘀血内阻;

②用药剂量小于臣药;

③本病毕竟为中风后期,所以化瘀不能伤正,用当归尾很温和。临床上我还会选择鸡血藤,鸡血藤这味药非常好,行血的同时还能补血,所以对于血瘀和血虚的疾病,比如妇科常见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我每次用它效果都非常好。另外鸡血藤还可以舒筋活络,对于血瘀导致的腰膝疼痛,或者瘫痪,或者手脚麻木,效果都很好,包括有些由于放射线引起的白血病,鸡血藤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且,鸡血藤还有一个好处,便宜。因为我组方考虑的就两点,效果好,便宜。所以平常我为了节省病人费用,会去掉当归,选用鸡血藤。
 
佐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大家看这几味药,就是桃红四物汤养血祛瘀的意思,主要目的是为了佐助臣药起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地龙——通经活络。
        地龙这味药,通经活络的时候,因为它的走窜力度不够强,不如全蝎和蜈蚣,多用于佐使药,作为引经药而已。但它在降血压和平喘中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降压安神,有些因为情绪激动造成的血压升高,加入地龙,效果很好。而且它能显著舒张支气管,因此临床上我经常用来治疗老慢支、支气管哮喘的病人,效果很好。


这个方子,药物组成味数少,很简单,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久服缓治,并且需要愈后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治复发。
 
临床上,偏寒者——加炮附子,桂枝来温经散寒。
痰多者——加半夏,天竺黄,化痰
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补气健脾
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开窍化痰
 
中风后遗症,当然并不全部都是气虚血滞证,还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从神志清醒与否来划分。
一般中经络比较轻,比如我们常见的面瘫嘴歪斜,就是中经络,血压等指标没有变化,只是风痰入络,——牵正散,用虫类药入络搜剔祛风,就很好用。


还有平常血压比较高,生气,或者使劲大便,突然出现头晕头痛,口眼歪斜,甚至半身不遂,只要没有神志昏迷,就可以根据虚实分别用药。——是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给予天麻钩藤饮。
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给予镇肝息风汤来治疗。
如果出现神志昏迷,中医称“中脏腑”。还分闭证和脱证。根据具体敝阻的情况,比如是痰浊,还是瘀血,来具体相应处方用药。而一般脱证期,主要是回阳救逆法,用大剂量人参附子来抢救。


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因为有的病人是气虚血滞证,选用补阳还五汤,而有的是肝肾阴虚为本,那么我们就选用地黄饮子,等补肝肾的用药。
所以,治疗中风这个病,中医并不是全部选用活血化瘀,或者平肝潜阳,等等,而是辨证论治,补阳还五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所以,我根据目前临床常见的情况,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进一步康复,给一些保健方法。


食疗:


黄芪15克,党参15克,鸡血藤15克,核桃仁2个,桃仁10克  +  薏苡仁米或者粳米,同煮粥,熬稀烂,挑出药物服用。
主治:中风后遗症期,血压稳定,半身不遂,患侧肢体温度明显低于健侧,且畏寒肢冷,少欲懒言,大便干燥。
功效: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加减: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克。
禁忌:阴虚火旺者禁用。

 



逐瘀汤系列——血

 

第一期,    我讲了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面向的患者是中风后遗症的群体,我今天还要讲一个系列方,是乃是王清任呕心沥血,集大成之作。是什么方呢,还系列?

我们首先看看,王清任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的书又是一部什么样子的书,值得我这么花时间讲,甚至多次讲。

王清任,家住咱们北京不远,唐山市玉田县人。自幼习武,曾经是武举人,长大后弃武从医,20岁的时候已经誉满玉田,后因为秉性正直,被人迫害,离开家乡,来到北京,30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京城名医。王清任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不畏谴责和攻击,一直致力于通过观察尸体,来纠正古代医书中关于脏腑论述中的许多讹谬,如肺、肝的叶数,会厌形状,还弄清楚了如腹主动脉(他称为卫总管)、上腔静脉(他称为荣管)等等,并对这些脏腑作了详细的描绘和说明。王清任对脏腑的这些论述,基本上是符合现代医学解剖位置的。他所作出的成就被誉为中医学向实证解剖进步的里程碑。王清任根据他多年的临床实践,对中医学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挥,他强调补气活血与活血逐瘀两个临床治疗原则,在治疗各种瘀血症及半身不遂等疑难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多年在京城行医,极富盛名。历经42年,将自己一生心得写在这本仅仅3万字的《医林改错》里。

其中活血化瘀的方剂,由于王清任别具一格的处方用药、配伍与剂量的特色,至今让我们中医业内奉为治瘀轨范。

我今天要讲的这个方子,就出自这里,而且是王清任最具代表性,最富盛名的一个。

 

逐瘀汤系列

第一首方:血府逐瘀汤以前我给学生讲课,总有学生问我,血府逐瘀汤,血府是哪里。

血府逐瘀汤是一个治疗横膈膜以上部位(也就是胸腔)瘀血的方子,此方之所以要取名叫“血府逐瘀”,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把横膈膜称为血府,他认为“人胸下膈膜一片。。。。。。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原来由于王清任对脏腑的认识都来源于坟地或刑场上的尸体,这些尸体由于保存条件差,往往胸腔中瘀积有大量的积血,王清任并不知道这些血来源于胸腔中血管的破裂出血,反而把横膈膜当成人体血液汇聚、储藏的地方,并把它命名为“血府”。虽然“血府”这个名称的来历并不正确,但是,胸部由于有心、肺的存在,其中心是全身血脉的主宰,血液从心脏流向百脉,又从百脉重新回到心脏。而肺则是百脉汇集的地方,百脉从肺中获取氧气,并携带这些氧气周流全身,给全身提供营养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胸腔实际上具有“血府”的意义和作用,而血府逐瘀汤治疗胸部瘀血也的确有着很好的疗效,所以,我们仍旧不妨沿用王清任“血府”这个名词,把它作为整个胸腔的一个概念。

 

血府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方叙方。

【组成】当归、生地各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赤芍药各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二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要适应病症】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幕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

1,活血部分: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生地,当归)

——活血祛瘀。其中生地当归,还可以养阴润燥,是祛瘀而不伤阴血。

注意:真正的桃红四物汤,用的是白芍和熟地,然而这里换成了赤芍和生地,这样滋补的力量减弱,而加强了活血化瘀的特性。

+川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

 

2,理气部分:四逆汤(柴胡,枳壳,甘草,(赤芍)。)

——具有疏通气机、解郁宽胸的作用,主治因气机郁结,气不能周行全身而导致的手足逆冷(逆冷的意思是从指或趾端向近心端发冷,多因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在这个小组合里。

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枳壳:——主降,理气消胀。          ┓

桔梗:——主升,开宣肺气,载药上行  ┛二者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

 

3, 使药

甘草:——调和诸药。

 

那么通过这个方子,我们能了解到中医的什么呢?——气和血的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极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而致气血同病。

①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

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虚则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溢而出血。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

②另一方面,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作用,在血液虚亏和血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

 

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脱逸。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方面。

那么可能会有观众会问,李医生你在第一期讲补阳还五汤,不是已经讲到气虚可以造成或者加重血瘀的情况了么,和我这节讲的血府逐瘀汤的气血关系有什么区别?

气虚可以导致血液运行缓慢,甚至停滞,又或者本来郁阻的血液因为没有阳气推动,更为凝滞,最后导致病变局部彻底失去功能。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所以用大剂量生黄芪,来鼓舞气血,促使其运行起来。

然而此节的问题是,瘀血和气滞并见,这种情况下,就不是大补元气所能治疗的了,需要的是将郁结于胸中的瘀血进行有效的疏导。那么这种疏导作用就是四逆散和桔梗等具有理气药物的作用了。

 

柴胡:疏肝理气的要药,大家都知道的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第一位君药就是柴胡,主入肝经,加强肝主疏泄的作用,而肝气主疏泄,对于一身之气都是有统领作用的。

 

我们再看枳壳,理气宽胸;行滞消积。长于下气,比枳实走肠胃破积滞的下气会缓和很多。这在治疗便秘积滞的方子,比如加味承气汤和济川煎,就选用的枳壳,而不是下气更速的枳实。

 

桔梗的作用,宣肺利咽,并可以排肺中脓血,临床上因为它的上浮入肺之性,有“舟楫”的美誉。所以我们经常用它来做引经报使的药,引药向上。

一升一降,就像一团气滞血瘀的病理物质,我们把它像四面八方引,逐渐就消散于无了。

(此处如果有一个图示就好了。一个人体,在胸膈部分一团血气交阻的图像,几个箭头向上,向下,四面八方的引出去)

其实中医很简单,只要能够把握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疾病的特点,我们可以轻松的用几味药物,有重点,有方向,有策略的,把疾病治疗好。

我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一部分头痛,心腹疼痛,包括妇女的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的时候,只要是气滞血瘀的,都会考虑这个方子的气血调理思路,酌情使用,效果很好,而且,药物价格都很便宜。

这个方子,还适用于——如下症状中,气滞血瘀为证候者。

 

【现代医学疾病】

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这么好的方子,是不是王清任通治所有气滞血瘀证了?就此一首了?

当然不是。仅一个逐瘀汤系列,就有5首名方,各个都是顶尖的高手。

 

通窍活血汤:

【组成】:桃红四物汤—+—麝香,老葱,生姜,大枣,黄酒。

【功效】:活血通窍—辛香温通开窍——瘀阻头面证

【主治】:头痛昏晕,或耳聋耳鸣,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包括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举一个邻居大宝的病例。

 

膈下逐瘀汤:

【组成】:桃红四物汤—+—元胡,香附,乌药,枳壳,丹皮,甘草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行气止痛效果好——瘀阻隔下,肝气郁滞的两胁即腹中胀痛

【主治】: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者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

 

少腹逐瘀汤:

【组成】:四物汤—+—元胡,没药,蒲黄,小茴香,干姜,肉桂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血瘀少腹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淤血阻滞,久不受孕等症

 

身痛逐淤汤:

【组成】:桃红四物汤—+—香附,没药,秦艽,羌活,地龙,甘草

【功效】: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气血痹阻经络的肢体或者周身疼痛

【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臂、腰、腿疼,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这5个逐瘀汤,基本都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为基础药物,起到活血祛瘀的作用。

其中血府逐瘀汤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

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故辛香通窍作用较好,主治瘀阻头面之证;

膈下逐瘀汤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中胀痛;

少腹逐瘀汤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优,主治血瘀少腹、月经不调、痛经等;

身痛逐瘀汤配有通络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通过这逐瘀汤系列的5首方子,我们能够了解什么呢?名家治疗血瘀的疾病,并不是我们老百姓已经耳熟能详的单一的行气活血,行气是不错,我们还要考虑寒热,病位,疾病的相关脏腑,邪气的性质。并由此想出种种办法来处方用药。

如果单纯就是行气活血,那是比单纯的活血化瘀高出了那么一点点,但仍然徘徊在中医初学者的阶段,不可沾沾自喜。中医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我们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还是那句话,我们每一位医家的成就都是站在历代名医的肩膀上的。

 

给一个食疗方:

鸡血藤10克,党参10克,白萝卜适量,和苡米或者大米,熬粥。

功效:健脾益气,理气消食解郁,养血活血,通经活络。

主治:气滞血瘀证疾病的日常保养。

 



分层次治疗水饮病

 

我接着上期,讲一个大家以前听说过的经典中医故事——扁鹊见蔡桓公,我叫它:蔡桓公纠结的35天。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5日死。)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úa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那么我就按照这个规律,给大家讲讲,水饮为病的几个层次。

大家请看,我们伟大医圣张仲景先生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痰饮寒湿水饮疾病(水液代谢障碍,包括肢体水肿,眼睑浮肿,咳喘心悸,头晕目眩等等)的6个经典名方: “防己黄芪汤”、 “肾著汤” 、“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和“附子汤”。

1,          防己黄芪汤:(君有疾在腠理)

【组成】:防己,黄芪,白术,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祛风利水。

【主治】:风水。

【见症】:出汗,恶风,身体感觉沉重,小便不利。

【分析】:

“ 脉浮”、“汗出恶风”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症的证候。

一见二君子(白术,甘草。—因为水饮在皮表腠理,用的是宣散外达,所以去掉下驱利水的茯苓。而加入黄芪,和四君中的二君。大家记住,此处已经开始补益脾胃了。而此时只是“君有疾在腠理”,已经开始“培土制水”了。

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补气行滞。)

防己:苦辛寒,入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疼痛,利水消肿。

      性善下行,降泄之力较强,适用于下半身的水湿停留。?????分为,汉防己和木防己,前者善于治水,而木防己属于马兜铃科的,善于祛风止痛。

防己和黄芪的加入,针对脾胃虚弱,无以治水,造成的水饮停聚肌表,在培土制水的同时,一来祛湿,二来固表。

 

接着看。

 

2, 肾着汤。(君有疾在肌肉)

组成:干姜,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驱寒除湿

主治:身著病。外感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府。

见症:腰重如带五千钱。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脉沉迟缓。(虽然可以水肿,但小便通利,不渴。说明病在肌腠,不在脏腑。(扁鹊见蔡桓公)。呵呵)

分析:

“肌肤”包括皮毛、腠理深部的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皮下脂肪、肌肉等组织,具有保护内脏与相关组织,抵御外邪,主司运动等功能,中医把它比作顾护内脏器官的墙。开始只是皮肤,皮表,现在已经到里面的肌肉了。蔡桓公治了吗,没,“桓公不应,扁鹊出”于是,扁鹊就走了。那么对于水饮邪气困敛于肌肉,张仲景给出了肾着汤。

二见三君子:白术,茯苓,甘草。

白术配伍茯苓,健脾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的重要药对。白术,甘草可补足脾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

干姜的意思是什么。我们首先看看干姜的特点:

干姜,辛热,如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救逆。

姜分三种:

鲜品为生姜——辛微温,入肺主表,长于发散,治疗外感风寒轻症,且能温胃止呕。

晒干为干姜——辛热,燥烈之性强,入脾走中,长于温中回阳,治脾胃有寒证,且能温肺化饮。

炮熟为炮姜——入血分,守而不走,山能止血止泻,对虚寒性之出血,如便血、崩漏,血色鲜红,手足不温,或者冷泄者适宜。

还有一种姜,叫高良姜,也很常用,专门温中祛湿止痛,对寒湿性的脘腹冷痛,泄泻,有良效。

 

这里用干姜,说明这个水饮寒湿之邪,虽然在腰,但因为病在肌腠,脾是个很厉害的脏,中央无极土么,呵呵。它主运化,还主肌肉四肢,就是说四肢和肌肉的问题,和脾也有关。那么既然水邪在肌肉,即使在肾的外府腰部,我们仍然要采用“培土制水法”来治疗。但是单纯补脾胃是不够了,必须温暖脾胃,帮助脾胃在运化水湿的同时,暖以散寒。

 

这已经深入到肾的外围了。

 

3, 苓桂术甘汤:(君有疾在肠胃)

组成:桂枝,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水湿失运而内停。

见症: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分析:三见3君子—茯苓,白术,甘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明确指出了“痰饮”的名称,此处“痰饮”谓之广义“痰饮”,并按其停留部位的不同分别名之,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一,问曰:夫饮为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张仲景有具体解释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此病理产物留滞在肠胃部。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历朝历代,有很多名医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从每个药物的功效,药物剂量比例等等。

水湿的运化必须经由脾,那么补益脾胃,不正是最好的驱除水饮的办法么?就如同大家都知道非洲穷困,缺医少药,饿殍遍地,也因此战乱不断。那么联合国如何帮助他们呢?直接送粮食送医药的好么?不好,这是治标。治本的办法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才能帮助他们平息战乱,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一个道理。

但是,因为水湿为阴邪,所以仲景曾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桂枝,温通膀胱经,助水湿气化,这里起到了配合茯苓温化水饮的作用。

桂枝这味药,仲景开篇是用在治疗风寒表虚证的。

性味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普通用它来解表散寒,实质上常用来温经通阳,这个阳,不仅仅是膀胱的阳气,还包括胸中阳气,非常突出,因此常用语胸痹之胸痛及心悸,脉结代。

所以有医家总结桂枝的6大功用:

清代有个医家,邹澍shu说,“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和中。”

其实这些都对,但桂枝的本质功用是“通阳”,其他的则大多是通阳的间接效应:

治疗外感表症:通过宣通卫阳,外散风寒以解肌。

治风寒湿痹证:通过温经通脉,以散寒止痛。

治妇女经寒血滞,月经不调:通过温通血脉,以行瘀调经。

治痰饮、水肿:通过温通脾阳和膀胱之阳气,以利水消肿。

治疗胸痹心痛脉结代:是通过温通温通胸阳以助阳复脉。

 

由此可见,在这种饮邪深入脏腑的情况下,阴邪痹阻阳气之升腾宣透,所以加入桂枝,以温通周身阳气,驱散饮邪。

 

我们接着看。

 

4,五苓散。(君有疾在膀胱(肾脏的表里之腑)。)

组成:桂枝,猪苓,泽泻,茯苓,白术。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1,  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水逆证)

2,          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          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等。

服法:多饮暖水,汗出则愈。

分析:四见二君子。

本方,不就是苓桂术甘汤,去掉甘平缓和的甘草。加了猪苓,泽泻两个药,加强了利水渗湿的作用么?那么我们看到的,难道只有利水?大家看我下划线的部分——又见二君:白术、茯苓。说明此方治疗的水肿更为严重。心悸,头晕的水饮上犯症状也必然更加的明显。这里取得仍然含有“培土制水”的理念。

那么针对具体病症深入的情况,

水蓄于太阳经腑,首先膀胱气化不利,因此小便不利,表症未解所以头痛微热。

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故渴欲饮水。愈饮愈蓄,愈蓄愈渴,饮入之水,无有去路,甚则水乳即吐,而成水逆证。

 

所以治疗上,应该急利小便,兼解外邪,水气一去,清阳得升,水津四布,烦渴自止。

 

猪苓,甘淡滑利,利水渗湿的力量胜过茯苓,但没有补益的作用。另外目前药理研究,猪苓中因为含有多聚糖,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尤其是肺癌,有一定效果。

泽泻,利水渗湿,而泄热。因此湿热,用此药最好。但泽泻这味药,不宜多用,《本草纲目》引述扁鹊的话:“多服则目昏”,扁鹊还说过:“多服病人眼涩”。所以泽泻利水渗湿效果好,但是能伤阴。作为医生配伍用药的时候应当注意,而病人也不要乱给自己开药。

 

 

我们再看一个方子:

5,真武汤。(君有疾在脏(脾、肾两脏),以及所统辖的胃府、膀胱、肌肉、四肢)

附子,白芍,生姜,白术,茯苓。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见症:小便不利,肢体水肿或沉重或者膶动,心慌,头目眩晕,苔白。

分析:五见2君子:白术、茯苓。病到这个时候,脾肾的虚弱已经完全表现出来了,可以出现胃,膀胱,肌肉,四肢等各个部位的明显水饮迹象,包括水饮凌心的明显心慌、清阳不升的眩晕等证。在肾衰竭的最初阶段,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来警告病人的肾脏不能正常工作了。这也是为什么经常进行尿液和血液检查非常重要的原因。有时即便病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健康检查的结果也会显示出患肾脏病的一些迹象。当肾脏功能已经接近完全丧失时,病人的身体变化和患病症状就会很明显。其证侯特点为病人可能会感到浑身不适。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夜间睡眠不好,没有胃口,搔痒和疲劳。一些病人会出现浮肿现象。尿量减少,尿频(尤其在夜间)。由于肾脏功能遭受损害,人体不能产生制造红细胞所需的足够荷尔蒙,因而还会产生贫血等等。

这个时候,病已经深入脾肾二脏了,所以治疗上,会脾肾同治——用附子温肾化水气,二君子健脾除水湿,再加生姜温散水气,白芍敛水邪而下驱(像个扫把一样,归拢归拢)。这是第五个“培土制水”的体现。

真武汤这个名字是按照中医五行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命名的,即是按四方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肾水属北玄武。这个文化在故宫建筑中也有体现,大家都知道故宫宫城最北面的门---玄武门吧,因北方对应的是玄武,所以称玄武门,后来康熙时代避帝王名讳“玄烨”的“玄”字,就改为神武门了。清时选秀女,都要由此门引入宫中。

 

6, 附子汤(君有疾在骨髓)

组成:附子,白芍,人参,白术,茯苓

功效:温补脾肾,散寒祛湿

主治:阳虚体质,寒湿外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四肢冷,体倦乏力。

分析:6见3君子(人参,白术,甘草)

寒湿,也属于水饮之邪,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君有疾在骨髓”阶段了。寒湿侵袭到了骨髓阶段。

仲景以附子温肾阳,3君子补益脾肺,白芍敛邪,通过脏腑的内调,来达到一边温肾制水,一边培土制水的协同作用。

按照扁鹊说的,病入骨髓阶段,就要死了。但是扁鹊见蔡桓公是发生在公元前400年的春秋战国年间,而仲景的附子汤则创立于公元200年左右,前后有600年的跨度。张仲景很好的解决了寒湿入骨,病入骨髓这个扁鹊时代的“死症”。大家想一想,现在我们有多少医生,一看到风寒湿痹证,立刻开出一大堆,类似制川乌,制草乌,寻骨风,等等一系列祛风除湿的药物?我想在座的朋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定也有过这个感受。这些药,和我们常说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什么区别?吃多了,因为过于温燥,脾胃首先就吃坏了。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於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

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那么此处用附子主要在于温暖心脾肾三脏。你哪冷我温哪,多体贴。

现在临床上生附子是用盐水浸泡过以后晒干,作用峻猛,毒性较大,多外用。

制附子,是生附子盐水泡过以后,和豆腐在同煮,然后切片,作用缓和,毒性较小,主治脾肾阳虚之证。

炮附子,是将制附子,再放入锅里爆炒一次,作用和制附子一样,但功效更强一些。

因为附子含有乌头碱,有毒,入煎剂须久煎,使乌头碱水解,毒性大减,但是煎煮时间越长,强心作用越强,毒性愈低。

 

附子一药,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白术,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白芍《本经》记载可:“利小便,益气”,仲景组方真可谓严谨。

作为中医,为什么把近2000年前的医圣仲景,已经明明白白写在书中的,治疗寒湿水饮的一个好方法—从脏腑入手“培土制水”,给忘掉了呢?

5个药,便宜,我喜欢把人参换成党参,更便宜,效果还很好,呵呵。

 

通观这6个方子,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1,          仲景很好的利用了脾肾这两个脏腑对水液代谢的调治功能,并一直坚持贯彻“培土制水”的理念,取得很好的效果。

2,          从456君子汤,到仲景的六个方剂。只要辩证准确,根据具体情况,加减使用,都可以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包括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还可以治疗心源性水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慢性肠炎,慢性胃炎,包括风湿关节炎等病。

3,          中医在发展,扁鹊时代的死症,在仲景的时代取得了突破。而且,他们所采用的知识,都是源自内经时代的脏腑理论。或许是因为当年信息很不发达,所以进步缓慢。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我们中医肯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的

 

有人问:四君子汤不是宋代的方子么?仲景的6个方剂,怎么能和四君子汤联系起来?

答:四君子汤,只是人为的一个名称而已,仲景时代或许没有四君子汤这个名字,但是四君子汤4味药物能够补益脾肺的思想,却是从仲景时代就已经完善了的。在具体就要讲仲景的开篇第一方桂枝汤了。桂枝汤也是极其重视脾胃的。时间有限,今天主要想给大家讲讲,肾病的治疗上,“培土制水”的应用和理解。

 

临床上,我非常重视应用补益脾肺,以及肺脾肾三脏同调治疗水湿疾病的方法,治疗过很多,各种类型肾病以及各种水肿病症,只要辩证明确,应用黄芪和四君子汤等方子,效果都非常好。而且越是清楚疾病的根本所在,治疗起来,用药就会更加的精简,几味很便宜的药,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样还给老百姓节省了很多钱。

 

所以说,中医只要思路一开,五脏六腑、气血精津的关系想清楚,把中药的作用了解透,我们可以针对很多疾病,研究出很多有效方法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么。呵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