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威”未必是真理-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09-06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三位大思想家形成了一个师承链条。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我们见到的世界看作真正实体的苍白映像,唯有依靠抽象的哲学思考才能够把握真正的实体;而亚里士多德却相反,他痴迷于周围万物的全部细节。

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柏拉图应该更善于使用抽象的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却更喜欢归纳和实证的方法,所以他的研究非常深入、透彻,许多读过他著作的人都相信他的一切见解都是正确的。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卓越才华也产生了一种不幸的副作用。亚里士多德去世后的数百年间,大多数学者都把他的世界观视为千真万确。只要他们能够证明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某件事,便会心满意足。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权威确定真理”,因为某个“权威”人士说某件事是正确的,便相信它必定正确。

权威确定真理,我们并不罕见,当我们盲信某专家的时候,自己基本上丧失了判断能力。

现在国内的学术界,尤其是人文学科,比较擅长引用“权威言论”来论证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不少论文都是名人名言语录。似乎只要有很多“权威人士”支持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我曾经给这种论证方式起名叫做“权威论证”或者“权威推理”。这种论证方式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以及对某个领域知之甚少的劣势,通过大量引用权威人士语录来佐证自己的观念,并肆意地灌输给人们,至于其正确性则就不敢保证了。“权威论证”的方式,也使得不少“专家”变成了“砖家”。

依赖他人权威,完全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探索精神。权威本身不能证明任何事情。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和清晰论证。唯有依靠争论、依靠可能犯的错误,依靠挑战各种观点,穷究各种选择,哲学才得以繁荣。

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太多的专家权威喜欢用自己的“权威”论证真理,简单而有效地得到一些学术探索之外的东西。我们见过不少权威专家拿出自己已取得的硕果累累的专著、论文来证明新取得的“研究成果”是正确的。事实上,求真、证伪的科学精神是无法依靠权威的,在科学和学术的探索过程中,权威总是被打倒的对象。我们可以相信专家和权威给出的论证过程,但不能随便相信专家的结论。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只有“程序的正义”才能保障结果的正义。

(作者蒋永红,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37次入选“锐评”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