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便

 简兮 2015-09-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便
 
大便病因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食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 ,阴受之则入五藏。 入六府则身热, 不时卧, 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春伤于风, 夏必飱泄。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淸气在下,则生飱泄。湿胜则濡泄, 註曰湿胜则内攻于脾胃, 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 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大肠有寒,则多鹜溏, 有热则便肠垢。古人云,无积不成痢,皆由暑月多食生冷, 不能剋化飮食,积滞而成痢也。痢因有二, 一者暑月烦渴, 恣食生冷, 二者夜卧失被, 风湿外侵, 二者皆令水谷不化,郁而生热, 热与湿合, 伤气分则成白痢,伤血分则成赤痢, 气血俱伤则成赤白痢。肠垢者, 肠间积汁垢腻也, 亦曰滞下, 言湿火滞于肠中,故谓之滞下。
 
辨便色 肠中寒则肠鸣飱泄,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泻。 白为寒, 靑黄红赤黑皆为热也 。或以痢色, 靑为寒者误也。 伤寒少阴病,下痢纯靑水者,热在里也。 小儿急惊利色多靑, 为热明矣。 痢色黄者脾热也, 痢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 或赤者热之甚也,色黑者由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 故色黑也。血寒则凝, 痢色必紫黑成块, 或杂脓血, 盖脓为陈积也, 血为新积也。湿多成五泄,如水倾下。
 
泄证有五 胃泄者,飮食不化, 色黄。脾泄者,腹胀满 泄注, 食则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 大便色白, 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澁而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者,裏急后重, 数至圊而不能便, 茎中痛。
 
泄泻诸证 凡泄皆兼湿, 初宜分利中焦, 渗利下焦, 久则升擧, 必滑脱不禁, 然后用澁药止之。先当分利水谷, 次则理正中焦, 理中治不效,然后方可断下。治泄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 甘则生湿; 淸热亦不可太苦, 苦则伤脾, 惟淡剂利窍为妙。凡泄泻, 小便淸白不澁为寒,赤澁为热。手足寒为冷证,手足温为热证。大便完谷不化 而色不变, 吐利腥秽, 小便淸白不澁, 身冷不渴, 脉微细而迟者,皆寒证也。凡谷肉消化, 无问色及他证, 便断为热。夫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 或火性急速, 传化失常, 完谷不化而为飱泄者,亦有之。 仲景曰,邪热不杀谷, 然热得湿 则为飱泄也。暴泻非阳,久泻非阴。
 
湿泄 卽濡泄, 洞泄也, 如水倾下, 肠鸣 身重 腹不痛。寒湿伤于脾胃, 不能腐熟水谷, 故洞泄如水,水谷不化,淸浊不分。大渴引飮,因致水谷一时倂下。
 
风泄 恶风自汗, 或带淸血, 由春伤风, 夏感湿而发动, 故其泻暴。风邪入于肠胃 ,故大便不聚而泻。
 
寒泄 恶寒身重, 腹胀切痛, 雷鸣 鸭溏 淸冷 完谷不化。协寒自利不渴, 曰鸭溏, 亦曰鹜溏。 所下淸白,如鸭屎状也。寒泄须早晩服药,盖平朝服煖药, 到夜药力已尽, 无以敌一夜阴气, 所以无效 ,故临卧再服可也。
 
暑泄 夏月暴泻如水, 面垢 脉虚 烦渴 尿赤 自汗。
 
火泄 卽热泄也, 口乾喜冷, 痛一阵 泻一阵, 其来暴速, 稠粘,腹中痛, 痛一阵 泻一阵, 所下如汤, 后重如滞, 泻下赤色 ,小便赤澁,烦渴脉数。
 
虚泄 困倦无力, 遇飮食卽泻, 或腹不痛, 或完谷不化。
 
滑泄 日夜无度, 肠胃虚滑不禁, 脉沉细。滑泄不禁, 泻久不止, 大孔如竹筒, 直出无禁, 气陷下。
 
飱泄 夕食谓之飱, 以食之难化者,尤重于夕, 故食不化泄出者,谓之飱泄。淸气在下则生飱泄, 註曰 淸气阳气也,阳为热,热气在下,则谷不化。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 夫脾胃冲和之气, 以化为事, 今淸气下降,或风邪久而干胃, 是木贼土也,故冲和之气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谓之飱泄。 或飮食太过,肠胃受伤, 亦致米谷不化, 俗呼为水谷痢也。飱泄之证, 夺食则一日可止,夫夺食之理, 为胃弱不能剋化, 食则为泄。 如食不下何以作泄, 更当滋养元气之剂, 候泄渐止, 少与食,胃胜则安矣。
 
痰泄 或泻或不泻, 或多或少, 时作时止, 脉沉滑。
 
食积泄 泄而腹痛甚, 泻后痛减, 臭如抱坏鷄子, 噫气作酸, 脉弦而滑,腹必耕痛方泄者是也, 或肚腹满,按之坚者亦是也。
 
酒泄 飮食过伤, 遂成酒泄, 骨立不能食, 但飮一二盃, 经年不愈,飮酒后 特甚。伤酒 晨起必泄。
 
脾泄 肢体重著, 中脘有妨, 面色萎黄, 腹肚微满,食后倒饱, 泻去卽宽, 脉细。脾泄多老人肾虚, 谓之水土同化。老人奉养太过, 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脾泄已久, 大肠不禁, 此脾气已脱, 宜急澁之。脾泄久, 传肾为肠澼。
 
肾泄 一名晨泄,一名瀼泄, 每五更 溏泄一次, 此肾虚感阴气而然。腹痛无定处, 似痢, 骨弱 面黧 脚下时冷, 尺脉虚弱者是也。肾虚色慾所伤, 多足冷,久则肉削, 五鼓, 脐下绞痛, 或只微响溏泄一次。每日五更初 洞泄, 此名脾肾泄。补肾不若补脾, 补脾不若补肾,盖肾气怯弱则眞阳衰虚,不能上蒸脾土, 脾胃虚寒则迟于运化, 飮食不进, 或虚胀 或呕吐 或泄泻, 譬如 釜鼎之中, 盛诸米谷,若无火力, 虽终日不熟,其何能化乎。
 
暴泄 太阳传太阴下痢, 为鹜溏, 大肠不能禁固, 卒然而下, 大便如水, 其中有小结粪硬物, 欲起而又下, 欲了而不了, 小便多淸,此寒也,宜温之。有暴下,无声 身冷 自汗 小便淸利, 大便不禁, 气难布息, 脉微 呕吐, 此为寒泄,急以重药温之。
 
久泄 厥阴经动, 下痢不止, 其脉沉迟, 手足厥逆, 涕唾脓血, 此证难治。 法曰 风邪缩于内, 宜散之。久泄 是风邪内缩, 宜发其汗,散邪于四肢, 布于经络外,无其邪则藏气安矣。凡久泻之由, 多因眞阴虚损, 元气下陷, 遂成久泄, 若非滋其本源,则后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澁, 多致不起。久泄洞泄, 属于肝经木剋土而成, 亦是肠澼, 澼者肠中有积水也。飮食不节, 起居不时, 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微之气反下降, 泄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澼。虚滑久不愈,多传变为痢。
 
泄泻宜用升阳之药 暑月霖雨时, 人多病泄泻,乃湿多成五泄故也。 内经曰 在下者引而竭之, 又曰治湿,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法当以淡渗之剂利之。 然客邪寒湿之胜, 自外入里而甚暴,若用利小便之药,则是降之又降, 復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玆以升阳之药,则是为宜耳。大法曰 寒湿之胜, 助风以平之, 又曰 下者擧之,正谓此也。
 
泻与痢不同 泄泻之证, 水谷或化或不化, 幷无努责, 惟觉困倦。 若滞下则不然, 或脓或血, 或脓血相杂, 或肠垢 ,或无糟粕, 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而皆里急后重, 逼迫恼人, 赤白交下为异。
 
久泄成痢 太阴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 身重微满, 不知谷味, 久则传变而为脓血痢。夫痢者, 皆由荣卫不和, 肠胃虚弱, 冷热之气乘虚,客于肠胃之间,泄而为痢也。飮食不节, 起居不时, 损其胃气,则上乘精微之气 反下降, 是为飱泄,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澼。
 
痢疾诸证带下之证 内经所载, 有血溢 血泄 血便 注下, 古方则有 淸脓血 及泄下 ,近世并呼, 为痢疾, 其实一也。
 
赤痢 属血自小肠来, 湿热为本。
 
白痢 属气自大肠来, 湿热为本。痢为湿热,甚于肠胃, 怫郁而成其病, 皆热证也。 俗以痢白为寒,误也。 如热生疮疖而出白脓, 可以白为寒乎。若以白为寒,赤为热则兼赤白者,乃寒热俱甚于肠胃之间,而为病乎, 况下迫窘痛, 小便赤澁而痢白者,亦多有之, 为热明矣。凡泄痢无已, 变作白脓, 点滴而下,为之温脾不愈,法当温肾, 盖肾主骨髓, 白脓者骨髓之异名也。 其证 面色微黑, 骨力羸弱。
 
赤白痢 冷热不调, 赤白各半,乍溏乍澁,似痢非痢。
 
水谷痢 脾胃气虚,则不能消化水谷, 糟粕不聚,变而为水谷痢。飱泄, 亦曰水谷痢。
 
脓血痢 脓血稠粘, 裏急后重,皆属于火。溲澁而便脓血, 知气行而血止也, 盖溲澁而便脓血者,言病因也, 气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 故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夫太阴湿主泻,少阴主痢, 是先泄 亡津液而火就燥, 肾恶燥, 居下焦血分, 其受邪者,故便脓血,所谓泻属脾而痢属肾也。热积紫黑色者,瘀血也。 要知诸痢皆血瘀,惟黑为瘀甚耳。如烦燥, 或先便脓, 后见血, 非黄莲不止, 此上部血也。如恶寒, 脉沉,或腰痛 脐下痛, 非黄芩不除, 此中部血也。如恶寒, 脉沉先见血, 后便脓, 非地楡不除, 此下部血也。
 
噤口痢 痢疾不纳飮食者,谓噤口痢。 如头疼 心烦 手足温热, 此乃毒气上冲心肺; 如过飮苦澁凉药, 以致闻食先呕,胃口热甚故也。 人不知此, 多用温热药及甘味,此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由脾虚。
 
休息痢 凡乍发乍止者,名休息痢。休息痢, 经年不差,以致气血虚,而不敛者,脾胃虚者。
 
风痢 恶风 鼻塞 身重 色靑, 或纯下淸水。风痢所下, 似痢非痢, 似血非血。
 
寒痢 白如鸭溏, 肠鸣痛坠不甚。
 
湿痢 腹胀身重, 下如黑豆汁, 或赤黑浑浊,此危证也。下痢如豆汁者 湿也。 盖脾胃为水谷之海, 常兼四藏, 故有五色之相杂, 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也。
 
热痢 卽暑痢也。 身热口渴, 小便澁少, 大便急痛,所下黄赤色。大凡痢疾, 多因伏暑而得, 但背寒 面垢 或面如涂油 齿乾烦寃 燥渴引飮 皆暑证也,不宜轻用附子等热药。其冷热蕴积肠胃间,滑泄垢腻者, 名肠垢, 卽热痢也。
 
气痢 状如蟹渤,拘急独甚。
 
虚痢 卽滑痢也。气弱困倦, 谷食难化, 腹微痛或大痛, 并无努责,如力倦 自觉气少, 恶食, 此为挟虚证, 宜用补气血之药, 虚廻而痢自止。虚滑不禁,甚则气血俱脱,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也。久痢五虚证, 危困者宜大断下, 五虚者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飮食不入是也。如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矣。
 
积痢 色黄或如鱼脑浆, 腹胀痛, 恶食。无积不成痢,痢出于积滞, 积物积也, 滞气滞也, 物积欲出, 气滞而不与之出, 所以下坠里急, 乍起乍止,日夜凡百余度,人有此证, 不论色之赤白, 脉之大小, 一皆以通利行之。飮食伤饱者,注下酸臭, 诸有积者, 以肚热缠痛, 推之。
 
久痢 痢已减十之七八, 秽积已尽, 糟粕未实。久痢体虚气弱, 滑泄不止, 当澁之 ,须以理气为佐, 恐太澁亦能作疼也。久痢不止, 服理中汤益甚,此痢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理中者,理中焦用,此以固其下焦故也。
 
疫痢 一方一家之内, 上下传染, 长幼相似,是疫毒痢也。 当察运气之相胜, 以治之。
 
蛊疰痢久 痢不已, 毒气蚀于藏府, 下血如鷄肝杂脓瘀。下黑血如鷄肝, 发渴, 五内切痛, 此因服五石汤丸所致,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
 
五色痢 乃脾胃食积, 及四气相倂。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 常兼四藏, 故痢有五色之相杂, 当先通利。湿毒甚盛, 下痢腹痛 ,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
 
八痢危证 冷痢白积,热痢赤积,冷热不调积,下赤白疳痢黄白积,或见五色惊痢靑积,不臭,休息痢粪黑如鱼肠,醲痢腹胀便臭肛痛,蛊疰痢下紫黑血如猪肝。
 
痢疾腹痛者,肺经之气郁, 在大肠之间, 实者下之,虚者以苦梗发之, 不可用参芪。
 
痢疾里急后重 里急者窘迫急痛是也,后重者大肠坠重而下也, 其证不一, 有因火热者,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 有因气滞者,此大肠之气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有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 有血虚者,所谓虚坐努责是也。 治法 火热者淸之, 气滞者调之, 积滞者去之,气虚者升之,血虚者补之,后重者本因邪压大肠而坠下, 故大肠不能升上, 而重用大黄槟榔辈, 泻其所压之邪, 今邪旣泻,而其重因在者,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而重用御米壳等澁剂, 固其滑, 收其气, 亦愈也。自古治里急后重, 但用木香槟榔调气, 及大黄下积, 至丹溪始用挑仁滑石活死血,其效如鼓应桴。下坠异常, 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 此为死血。气行 血和 积少, 但虚坐努责,此为亡血证。裏急者腹中不宽快也,虚坐而大便不行者,血虚也, 后重者虚气坠下也。
 
痢疾大孔痛因热流于下○一曰温之 一曰淸之如久病身冷 脉沉小 宜温之 如暴病身热 脉浮洪 宜淸之
 
痢疾宜下 痢初得一二日间, 元气未虚, 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 下后 看气血调理。 五日后, 不可下, 脾胃虚故也,此亦大槩言之。 气血弱者,虽一二日不可下, 实者十余日后,亦可下之。下痢腹满为实, 当下之。局方例 以热药为主, 澁药为佐, 用之于下痢淸白者犹可, 其里急后重,经所谓下迫者,皆属火热所为, 加以澁热,非杀之而何。
 
治痢要诀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治痢者, 必用寒以胜热, 苦以燥湿, 微加辛热佐之, 以为发散开通之用, 固无不效矣。大要以散风邪, 行滞气,开胃脘为先,待其腹痛后重皆除,然后乃用断下之药。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除湿。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者,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者,以热药温之。风邪内缩者,宜汗之。鹜溏为痢者,宜温之。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 在上者涌之, 在下者竭之, 身表热者内疎之, 小便澁者分利之。又曰 盛者和之, 去者送之,过者止之。
 
泄痢易治难治辨 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久则传变而为脓血痢, 是脾传肾, 谓之贼邪, 故难愈, 若先痢而后泻, 是肾传脾, 谓之微邪, 故易愈。飱泄, 脉大手足寒, 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下痢 手足温易治, 手足寒难治。下痢有微热而渴, 脉弱者自愈。下痢 脉数 有微热汗出,令自愈。下痢脉大者为未止。
 
泄痢吉凶证 痢不治证,脉大 身热 鸭屎 发渴 咳逆 五色 噤口 红水 脣红 手足冷 气喘, 痢后烦渴, 欲飮为心絶。小便絶不通,为胃絶。下痢之证身凉能食, 小便通, 易安。凡下痢,谵语直视, 及厥躁, 不得眠, 汗不止, 无脉, 及自利不禁 身热 脉实者皆死。泄泻久不止 手足寒 脉虚脱 烦躁 发呃气短 目直视 昏冒不识人 皆死证也。
 
饭后随卽大便 盖脾肾交济,所以有水谷之分,脾气虽强而肾气不足, 故飮食下咽,而大府为之飱泄也, 当使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剋化。
 
大便秘结 肾主五液, 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飢饱劳役, 或食辛热, 火邪伏于血中, 耗散眞阴, 津液亏少, 故大便结燥。 又有年老气虚, 津液不足,而结者。经曰 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者是也。脉浮而数 能食 不大便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反硬, 名曰阴结,期十四日当剧。治法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燥结者,大便秘澁不通也, 燥属少阴津液不足, 以辛润之, 结属太阴, 有燥粪以苦泄之。胃实而秘者,能飮食 小便赤, 胃虚而秘者不能飮食,小便淸利。实则宜荡涤肠胃, 开结软坚, 虚则宜滋养阴血, 润燥散结。昼则便难行阳气也, 宜用杏仁, 夜则便难行, 阴血也, 当用桃仁, 老虚人大便燥秘,脉浮在气, 杏仁陈皮, 脉沉在血, 桃仁陈皮, 所以俱用陈皮者,以手阳明与手太阴 俱为表里也。
 
老人秘结 老人藏府秘澁, 不可用大黄,缘老人津液少, 所以秘澁, 若服大黄以泻之, 津液皆去, 定须再秘甚于前, 只可服滋润大肠之药。忽尔腹痛 头痛 恶心 不食 ,正是老人风秘,藏府壅滞, 气聚胸中,则腹胀 恶心 不欲食, 上至于巓,则头痛, 神不淸。
 
大便不通 热邪入里则胃有燥粪,三焦伏热则津液中乾, 此大肠之挟热然也。虚人藏冷而血脉枯, 老人肠寒而气道澁, 此大肠之挟冷然也。腹胀痛闷, 胸痞欲呕,此宿食留滞也。肠胃受风,涸燥秘澁, 此风气燔灼也。若气不下降,而谷道难, 噫逆泛满 ,必有其证矣。大肠与肺为表里,大肠者诸气之道路,关焉,孰知流行肺气,为治法之枢纽乎。古方通大便, 皆用降气之剂, 盖肺气不降,则大便难于传送,用杏仁枳壳沉香诃子等是也,老人虚人风人, 津液少而秘者,宜以药滑之, 用麻仁脂麻阿胶等是也。若妄以峻剂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 虽暂通而卽復秘,或更生他病矣。久病 腹中有实热, 大便不通, 微利之,不可用峻利之药。
 
大小便不通 大小便不通者,阴阳关格,乃三焦约之病也。 凡大小便不通, 内经谓之三焦约, 约者不行也。
 
脾约证 伤寒阳明病, 自汗出, 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 其脾为约。胃强脾弱, 约束津液之不四布, 但输膀胱, 故小便数而大便难。脾弱则土亏,肺金受火之剋, 肺耗则津竭, 脾失转输之令,肺失传送之职, 宜大便秘而难, 小便数而无藏蓄也。 理宜滋养阴血, 使阳火不炽,则肺金行淸化,脾土淸健而运行津液,则肠润而自通矣。此丸用之于热甚而气实, 与西北人壮实者, 无有不安, 若用于东南人, 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 须知在西北, 以开结为主, 在东南以润燥为功。
 

《东医宝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