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是一个专业

 凡人sypls 2015-09-06

教师是一个专业


所谓专业,就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培训,具备专门条件才能胜任的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学问与能胜任是两回事:院士一定能做医生吗,教授一定能当律师吗,作家一定能做会计吗?显然不能,尽管院士、教授、作家都是很有学问的人,可是他们不一定能或者应该说一定不能自然胜任医生、律师或会计师的工作,因为医生、律师、会计师都是专门化的工作,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的。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可是为什么对教师却没有这样的认识,认为有学问就可以当好教师呢?这说明整个社会还没有把教师看成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专业,对教师的专业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包括有些领导说:“其他不敢说,教育我还是可以讲两句的。”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意思是上过学、读过书还不懂教育?吃过猪肉、看过猪跑,不一定敢说能养好猪。上过学、读过书更不见得就懂得怎样育好人。养猪还讲专业户,育人岂能不是专业?

最早的大学大多与培养教师有关。欧洲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中国最早的京师大学堂莫不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师范院校占了我国高校的三分之一。为了保证师资来源,各国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师范教育制度,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办法。师范教育的优点是重视知识的基础性,重视与中小学的联系,开设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课程,有见习、实习制度;缺陷是学问不够精深,对学术的前沿性不够敏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学普及水平的迅速提高,师范教育的浅显性越来越受到质疑,沿袭了上百年的师范教育制度开始受到挑战。发达国家纷纷走上了教师教育综合化的道路,鼓励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逐渐淡化。但教师培养综合化的缺陷很快就暴露出来,教师专业性削弱,教育适应性下降。所以八十年代以后西方掀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探讨在提升教师学术水平的同时保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进行时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与认识不到位有关,也与教师专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有关。相对于医生、律师、会计师来说,教师职业只能说是一个半专业化或准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专业化正处于不断推进的进程之中。但教师的准专业化状态应该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动力,而不应该成为忽视教师专业化的理由。

教师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责任、专业制度和专业保障。

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的知识和教育的知识。

学科知识很容易理解,教什么自然首先要学好什么。但也不是这么简单。对一位教师来说,知识的丰富性、知识的综合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北京以前有一位杰出的教师叫孙维刚,他随便接手一个什么班级,只要由他一直带班6年,就能保证三分之二的学生考上一流大学。他的故事有很多,但他的知识的丰富性是一个突出方面。他教高中数学,同时可以教高中语文,他还可以用俄语朗诵普希金的诗,他的音乐造诣也令学生倾倒。凡上过他的课的学生会被他的“气场”所折服,从而激发巨大的学习热情,学习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成绩也就扶摇直上。再举一个例子,若干年前杨振宁先生百万年薪受聘于清华大学的时候,他坚持要给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上基础数学课,结果,因为要听他课的人太多,小班换成中班,中班换成大班,大班换成大礼堂,成为清华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开始有人不理解,一个谁都可以上的基础课,杨先生何必大材小用呢?但是听完课以后,大家共同的感觉是,大师就是大师,讲的虽然是基础,但大师的历史感、学术的穿透力,非一般人可比。这就是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

教育的知识包括关于学生的知识,即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知识,关于教育政策法规的知识,关于课程、教材、教法的知识,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信息素养也成为教师知识的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教育的技巧、策略、领导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等。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教书的。”“教什么?”“教数学(或者化学、语文,等等)。”其实教师不是教数学(或者化学、语文),而是教人学数学,教人学化学、学语文,归根结底,教师不是教书是而是教人。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所有行业不同的是,它是和人打交道,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的能力是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教师的专业能力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用心体悟,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教育的能力经常是综合素养的集中表现,常常难以进行分拆性的解析,事实上在每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处理每一个具体教育问题时,都是理念、情感、境界的综合体现,这也是教师专业化特别复杂、研究深入不够的原因,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谓也。

专业责任。专业责任是一个专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教师的专业责任就是师德。

医德讲救死扶伤,律师讲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师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专业责任与它的专业能力紧紧相连,专业水平越高也越能体现专业道德。缺乏基本专业能力便不可能很好地履行专业责任。比如医生没有能力就治不好病人,律师没有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当然,有能力没有道德也同样不能尽职尽责。我们的师德规范强调师德要高于一般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自然是没有错,但对专业责任的理解并没有真正体现它的特殊性、专业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责任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责任。教师的道德责任在于运用他的全部爱心、能力和智慧促进学生爱学习、爱同学、爱生活,促进学生愉快健康成长。

美国学者威弟(Witty)博士花了40年时间对4700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分析,归纳出了好教师的12种素质,她以学生的口吻阐释合格教师的12条标准,你会看到,每一条几乎都是道德与能力的高度统一,很好地诠释了师德的本质: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3、耐心——“她不会放弃,直至你能做到为止”;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7、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8、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尝试其他方法”;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12、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竟然没有觉察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专业制度。教师专业制度从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有培养制度和培训制度,从入职条件的角度说有资格证书制度和资格再认证制度,从专业水准保证的角度说有教师组织的自律制度。

师范教育是我们熟悉的培养制度,通过专门的招生政策、专门的课程设计、专门的教学形式,保证未来教师的基本素养;在职脱产进修是培训制度的基本形式;资格证书制度是对达到职业要求的保证手段,在开放教师职业之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更为重要;教师取得教师资格之后,并不能保证永远胜任教育工作,社会不断发展,职业要求不断提高,过去合格的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今天合格的教师明天不一定合格,所以需要在间隔一定时间后进行资格证书再认证,以保证教师素养的“保鲜”度。

我国2001年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014年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再认证制度,培养培训制度与资格证书认证和再认证制度的集合,保证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认证过于依赖于资格考试,淡化了传统师范教育的培养制度。目前的制度试图吸引更多高水平大学、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的想法是符合历史要求的,但对教师专业化研究还很不深入,一次考试根本不可能考出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态度的情况下,让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通过一张试卷决定能否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潜在的“劣币驱除良币”的风险很大。

这种情况发达国家也发生过,但他们很快调整了政策,要求在大学教育学院接受一年至两年的专业课程和专门教学之后才具有考试资格,保证了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与教师教育专业性的统一。如果医生不经过大量的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