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志刚《桃花源记》

 百了无恨 2015-09-06

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为兰亭奖新媒展题字


“朱志刚《韩退之美文数篇》北碑意态精纯,气质宽博,峻迈超然,而能寓动于静、寓巧于拙,蕴籍着他从事书艺创作丰沛的才思。”

-第四届兰亭奖颁奖词(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关于朱志刚

朱志刚,1976年生于江苏涟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进江苏省委专委会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宿迁市政协委员、宿迁市美术馆副馆长、宿迁市画院专职书法家、宿迁市开明画院院长、书法注册高级教师、中国书协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先后进修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书法交流展,受到中央、省、市多家专业媒体机构专版、专题介绍并被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2013年随民进中央开明画院赴台湾文化交流。


书法作品荣获:

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三等奖;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提名奖;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作品展二等奖;
“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学成果展一等奖;
江苏省第六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金奖;
江苏书法奖提名奖…

作品入展: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
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书法双年展等。


朱志刚小楷《桃花源记》欣赏

建议将手机横置欣赏


《书文并茂,技道同臻》

—评朱志刚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

周德聪(著名书法评论家、宜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实用与审美始终是中国书法所具有的“双重品格”,离开了文字内容的所谓书法,可以作单独的审美观照,但它却脱离了中国文化的本源,很可能会堕入一种“墨戏”;离开了书法本身的文字(如现今键盘敲击的文字)可以作文化的观照,对文意的现解亦无伤害,然而,传统书法的魅力所在—书与文共同构成的艺术之境却将消失。面对此情此景,是做守旧的传统文人,还是做创新的艺术开拓者?成为当下书人十分“纠结”的心病。


当代书坛并不缺乏时代的弄潮儿,当一拨拨潮涌潮退之后,我们发现还是传统的书法艺术最能令人神往。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获奖作品,可以说基本上是“回归书法本位”的集体亮相,朱志刚的《韩退之美文数篇》是一件以精美的楷书呈现韩文的优美与书法优美的作品,读之令人发“古思之幽情”。


朱志刚的这件楷书,洋洋洒洒数千言,堪称鸿篇巨制,一以贯之地运用楷法,一笔不苟,从容不迫,可谓是意志力,书写力及形式法则的立体展示。当代创作,写一首绝句、一副对联、一首律诗可谓常态,而在一件作品中写一篇完整的古文更属长调。而将数篇古文集于一体,这在快餐文化、展览风行的当下,实不多见。能凝神聚气,且一气呵成,并在保证笔墨语言、风神韵致统一的前提下,完成这件佳作,这一过程本身即是对书写者意志力的检验。心无旁骛,诵文作书,在魏楷与唐楷之间契合,虽为小楷,确见真放,精致的笔法,宽绰的结字,稳键的章法,体现了朱志刚娴熟的楷书技法与深厚的书写功力;在形式上,力求变化,然并不花哨,纸色的组合变化与不同块面感的书法交相辉映,墨色的朱玄对比与黑白之趣,款字与正文,闲章与名章各得其所,观之不得不佩服朱志刚对形式与色彩的敏锐。


技法是中国书法的基础,技法简单,艺术性必然不高,只有技法高超且臻于娴熟,才能让人叹为观止。作为形而下的书写之技,虽然不能在书法文化中无限拔高,但在书写这种行为方式(尤其是毛笔书写)渐行渐远的当下,强调技法远比强调抽象书法的审美显得重要!无论何种书体,离开基本的法则与规范,都将不复有书法,更遑论书艺与书道了!


朱志刚自谓楷书从欧阳询入,上溯北魏版墓志,从其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出所言不诳。他之所以在欧阳询楷书的基础上向上游楷书追溯,实乃他已深谙欧书的源头,欧楷是欧阳询在传统取法的过程中,对北魏之际及南北朝经典巨迹的心摹手追与领悟之后,构建的带有个性特征与时代气息的“唐法”雏形,与虞世南楷书的圆融相较,更体现出魏碑墓志方笔对他的影响。正是在取法由唐入魏的征途上,朱志刚保留了笔法的方圆兼备,并在行笔的“中实”上汲收了魏碑墓志的内在骨力,从而使他的线条语言既有唐人的典则,又具魏碑的风韵,使笔如刀的劲挺与圆笔中锋的柔秀集于一身。在书法中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诠释得饶有趣味。


在技法语言中,结字至关紧要,尽管书法的结构来自于点画的形态与质量,但如何组合却是书家的匠心所在。作为汉字的个体空间,在书法家笔下,都是其笔法塑造的点画形象,按照汉字约定俗成的形态所进行的时空重组,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组构方式。朱志刚的楷书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端庄平整、轻松放逸的美感。但其局部也有奇正长短与挪移关系。


作为小楷,写得轻松自然已属不易,能于此中见逸趣殊为难得。欣赏他的书法,对“真放在精微”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因为个体空间的“小”对“放”是一种约束,欲展其势,非对笔性有良好的领悟、对笔性有精妙的掌控、对空间有敏锐的感知不可。碑版墓志紧结的笔势与唐人楷书宽博的字势结合,使得他的楷书形小而势大,笔方而势圆,在似纵实敛、似松实紧的笔法体势之中,将一个个汉字之形塑造得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



书法章法的位置经营,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设计,古代以实用书写为前提或许并无设计的理念,然而“无意于佳乃佳”的经典,让人觉得有“超设计”的美感,令人取法,面对其形,作理性分析,从而生成法则,运用法则于创作之中,给赏读者带来怡悦,自然离不开设计的因素了。


因为我们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同于古人的自然书写状态,而是进入了一种带有审美目的性的艺术创作的情境之中。如果说中国的艺术都有某种“程式”的话,那么“程式”便是一种设计与规约,比如书法的从右至左的纵向书与以及墨白之趣的空间分割与有意识的留白,又比如笔势与风格的统一、节奏的变化伸延、点线面的组合乃至落款钤印等,都在创作者那里成为一种“仪式”。


朱志刚的这幅作品,不可能是在同一时间段内的一气呵成,因为他的用纸、用墨都发生了多次改变,这种一眼即可看出的非同时空的篇章组合却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了丰富性,而这种“丰富”又未破坏其作品的整体性效果。这样的制作方式在书法创作中偶一为之,可矣,若成风气则不可,我们应当坚守书法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时间中的空间与空间中的时间统一性,而不要去做只有颠覆而缺少继承的所谓创新。



在小楷作品中写出墨色层次感是朱志刚作品的又一特色。他在浓淡枯润、色彩变化与交替中强化了书写的节奏韵律,将用笔结字章法墨色以其“活用”之后综合呈现,使作品有“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内在品质。


当代的书法创作,真正写出自我的并不多见,大多处在“拟古”状态,有的甚至是以“袭今”为能,朱志刚的小楷沉潜传统,以守其正,并借鉴今人以示其新,但尚未达到“字如其人”的最高境界。中国书法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之后,有一个“人”能在书写中得以站立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