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调研机构WinterGreen Research在2015年3月份发表报告称,康复机器人行业(这里把康复机器人和外骨骼机器人区别划分)规模将由2014年的2.03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11亿美元,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3%;而体外骨骼机器人行业规模将由2014年的1650万美元暴增到2021年21亿美元,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9.8%,几乎年规模翻翻。体外骨骼细分市场增长更快主要自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康复有效性,相对较为固定的临床康复设备,体外骨骼能直接帮助残疾人或老年人直立行走,体验之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动作,还可以帮助健康人(如士兵)移动速度更快,负载更多,如同漫威动画中的钢铁侠。 肢体残疾主要由骨关节病、脊髓损伤和脑血管疾病等造成。大量存在的骨关节疾病,其疼痛和功能障碍会导致行走能力、劳动力丧失,甚至致残,60岁以上的老年人55%的人患有该病。脊髓损伤主要是由交通事故造成,轻者使损伤者行走能力减弱,重则瘫痪。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其中以脑卒中患者居多。脑卒中是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8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据专家估计每年我国脑血病新发患者超过200万人。 人口老龄化增加了致残几率和残疾人的数量,残疾人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年龄越大,比重越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痴呆等发病率和致残几率增高。 肢体残疾的庞大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使得我国康复装备供应和康复临床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一方面,医院康复医学科数量不足,康复科室供给和康复装备供应不足。根据卫计委数据,截止2015年5月底,全国医院2.6万个,其中,二级以上的医院有8973个(三级医院2002个,二级医院6971个)。2011年卫生部下发《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通知,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截止到2012年底,实际拥有康复科的综合医院3288家,与要求相去甚远。 另一方面,肢体残疾者接受康复训练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和残疾者需求存在巨大缺口。根据残联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康复机构6914个,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2181个,全国共对36.7万肢体残疾者实施康复训练,而我国肢体残疾者有2400多万人,因此,康复装备供应与临床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国务院法制办2015年7月20日发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包含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意见稿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支付医疗费用,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的残疾人需按照规定给予医疗救助。0岁至6岁视力、听力等残疾儿童等特殊残疾群体将获得免费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国家将多渠道筹集残疾人康复资金,鼓励、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帮助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 2012年9月,镇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发表“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政策解答”,针对特定对象,将符合规定的部分医疗康复项目如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以及肢体、视力残疾人和0-6岁听力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等,纳入医保政策。 我们认为,将残疾人纳入医保,将在医疗康复需求端提供支持,这将提高残疾人对医疗康复器械的消费,医疗康复器械有望迎来春天。我们期待未来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配合,将进一步打开康复机器人的市场空间。 类似工业机器人,最近各地方政府亦陆续发布推广服务机器人应用的文件。北京市科委于2015年6月下发《意见》,部署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其中要求突破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医疗健康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瓶颈,使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届时,机器人技术将着力突破仿生材料、智能人机交互、多模式识别等关键技术。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等将在临床应用技术研究中得到大幅推进。类似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路径,我们认为服务机器人将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预计未来各地方政府将会陆续推出更多的扶持机器人政策,利好频出。 传统的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这也使得人们对于四肢康复设备如康复机器人的需求增大。康复机器人可以减少人员陪护,而且更有成效地帮助病患实现康复。更重要的是,患者、老年人,以及幼儿,即所谓“老弱病残”,对于医疗康复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刚性,这一片市场需求未来开拓可期。 未来我国康复市场规模达百亿,成长空间巨大。假设未来我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建设完全,预测未来二级以上医院康复医学科数量近1万所,这里还不包括社区等康复机构,考虑到康复设备单价在数十万至数百万元之间,即使一所康复医学科配一台设备,市场空间将达到数百亿元,成长空间巨大。 肢体残疾的主要由骨关节病、脊髓损伤和脑血管疾病等造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由于骨关节、脑卒中等患病风险加大,因此,康复机器人的主要目标群体定位于肢体残疾和老年人。 可以看到,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低于普通家庭,同时,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也高于普通家庭,因此,残疾人家庭在医疗康复上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经济约束,收入限制了残疾人或老年人对医疗康复的需求,这也可以表明,结合我国目前残疾人家庭收入和消费结构情况,高性价比的康复机器人更适合当前国情。 我国康复机器人的高校研究起步早,国内公司也在康复机器人产品上实现了样机或者产业化推广。与国外进口的康复机器人相比,我国本土的康复机器人具备高性价比优势,将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3.5.1.ReWalk Robotics:深耕民用领域的外骨骼机器人龙头 以色列外骨骼系统提供商ReWalk Robotics于2014年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发行量达300万,筹集了3600万美元。ReWalk致力于设计和制造可穿戴外骨骼动力设备,帮助腰部以下瘫痪者重获行动能力。ReWalk于2012年获得欧盟认证,进入欧洲市场,2014年6月ReWalk的外骨骼产品通过了美国药物与食品管理局(FDA)的审批,是首款也是唯一一款获得FDA批准的外骨骼产品。根据Ofwwk机器人网报道,安川电机于2013年9月25日开始与ReWalkRobotics公司展开战略性合作,自2015年6月1日起开始销售。 ![]() ![]() ![]() ReWalk的售价在6.95万美元到8.5万美元之间,产品售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和老年人的接受力度和受众范围。未来随着规模效应带来的价格降低和政府补助及医疗保险的推广,ReWalk很可能得到患者和老年人更为广泛的接受。 3.5.2.Ekso Bionics:军工与民用齐飞的外骨骼机器人 Ekso Bionics前身是BerkeleyBionics,涉足增进人类机能的外骨骼设计和制造领域,与军方合作十多年。在2012年,公司开始投身研究如何帮助下身瘫痪者。Ekso Bionics设计、开发及推广的外骨骼或可穿戴机械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医疗、军事及工业。Ekso的康复用仿生机器外骨骼针对脑卒中患者、脊椎损伤者和其他神经疾病患者。Ekso的设备售价超过10万美元,公司未来计划进一步降低价格。 ![]() ![]() ![]() Union MedTech Plc是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推广REX产品的公司,于2014年5月收购Rex Bionics Ltd的全部股权,同时募集1000万英镑,用于REX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公司也更名为Rex Bionics Plc。Rex Bionics Ltd成立于新西兰奥克兰,两位创建者的母亲都是轮椅使用者,因此很能够体谅残障人士的不便以及康复需求。长期使用轮椅会产生许多并发症,比如皮肤感染和血液循环问题,针对脑卒中、脊椎损伤等患者,REX的体外骨骼能够使患者重新体验到站立、散步和锻炼等,改善健康。 ![]() Rex Bionics至2015年3月共16个月(由于收购,英国会计调整)的营业收入为17.6万英镑,净利润亏损为5.255百万英镑。公司管理费用较高,达到5.65百万英镑,其中,研发费用为51.1万英镑,金额高于年营业收入。公司目前主要研发新产品Rex 3,以及对已有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同时也积极地对REX产品进行市场开拓。公司目前已经与香港、比利时和荷兰的合作伙伴签订了分销协议,而且未来将积极进入具有极大长期消费潜力的国家,如美国和中国。其中,Rex P产品目前并没有在美国FDA注册,因此还未能在美国市场销售。 ![]() HAL产品在日本已售出400多套,在欧洲也售出了约50套,价格大约在15万美元。其中,HAL 3仅提供腿部功能,而HAL 5能够提供手臂、腿和躯干等全方位外骨骼功能。未来,Cyberdyne还将开发只戴在肘部、膝盖等特定部位的机器人套装以及儿童可穿戴的机器人套装。Cyberdyne称自2010年以来,东京地区的150间医院累计租借了330套HAL。每年的租借费约为1950美元。 ![]() ![]() AlterG专注于运动调节、物理治疗设备、康复设备、运动损伤治疗,神经物理治疗等领域。公司主要产品为反重力跑步机和仿生腿。 反重力跑步机采用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发的气压减重技术,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并用于医疗康复领域,为康复医学专家、运动医学专家、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了更科学化的训练和康复设备及全新的解决方案。目前该产品已在国外开售,售价约35000美元。 ![]() 瑞士Hocoma是一家开发、制造并销售功能性运动疗法机器人的医疗技术公司,由电气工程师Gery Colombo、生物医学工程师Matthias J?rg和经济学家Peter Hostettler于1996年成立,致力于提供临床神经康复和高质量的治疗方案。公司主要提供4种产品: Lokomat是用步态矫正法和机械驱动跑步机训练治疗神经运动障碍造成的患者中风、脊髓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多发性硬化症或帕金森病的疗法。 Armeo是可持续的治疗因中风、创伤性脑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手臂障碍的疗法。 Erigo是一个集成的倾斜机器人系统,它能促进早期阶段长期卧床病人的神经恢复。 ![]() 3.6.国内康复机器人:初见端倪,在路上 3.6.1.璟和技创:Flexbot已经开始批量临床应用 璟和技创推出的多体位智能康复机器人系统(型号:Flexbot)针对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等患者辅助康复。Flexbot为患者提供了一个下肢康复训练的工作站,能准确模拟正常人步态,有效地应用于下肢康复临床训练,提高下肢步行功能训练的康复效果,目前公司产品已销售到各地医院。 ![]() 璟和技创股东背景雄厚,在研发和销售渠道上有望得到有力支持。璟和技创由钱璟集团和章和电气合资成立,钱璟集团专业生产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牵引系列、治疗用床系列、儿童系列等24个系列450多个品种的康复产品等。钱璟集团产品销往超过2000家医院,是国内康复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领军企业。章和电气业务领域主要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船舶电器、测试测量、康复医疗设备和汽车电子等。 ![]() 公司主要设备包括:全自动温热间歇牵引系统、自动温热间歇牵引系统、温热牵引系统、全自动起立床、九段位手法床、八段位手法床、反负重训练系统等。当前研发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已经完成样机制造,成功申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等多项专利。 ![]() 神方上肢康复机器人主要针对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和控制系统,帮助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有效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重组、代偿和再生,有效延缓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同时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它同时也解放了康复治疗师的部分体力,优化了医护资源,让治疗师更加专注于病人,能够更好地利用他们的临床技能来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医护。 深圳市迈康信医用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注册资金3000万人民币,是一家致力于Ⅰ类、Ⅱ类及Ⅲ类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民营科技企业,下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教授蔡鹤皋、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杜志江博导、人体生命体征监测专家汪欣教授、哈工大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北光研究员、蔺胜照博士后、张凤民博导、周广刚主任医师、张学海博士等组成的研发管理骨干的核心团队。 据深圳商报2014年4月11日报道,医用实时监测康复机器人其特点一是可实时采集心率、血压等各项数据,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后台就会报警;二是可以进行相关的辅助治疗,包括颈椎理疗、下肢体康复等,并跟医生互动;三是独创性地解决了机器人“爬楼”的业界难题,通过履带及自动平衡装置调节座位与地面平行。此外,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自主增减智能模块,实现“私人定制”,功能最简单的款式价格或只需2万多元。 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涉足康复工程领域的高等学校,从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了康复工程的研究工作,并且承担了大量康复工程方面的研究课题。2000年,清华大学季林红及其同仁抓住科技部“863”机器人主题的契机,全力展开对神经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作为国内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康复临床训练系列机器人系统,其提供的治疗训练是十分全面的,整套系统包括:单关节(肩、肘关节)康复辅助训练机器人、上肢复合运动神经康复机器人、腕手部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细分的好处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辅助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国外的同类技术相比,季林红教授及其团队研制的神经康复机器人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尤其在将反馈控制技术应用于临床的训练模式以及对缓解痉挛等康复治疗等技术方面。 ![]() 该项目团队在两年时间里先后研制出两代机器人样机:第一代样机能够较好地根据实际环境要求调整步态,但还无法很好地实现病患的穿戴行走,其原因在于病患与正常人行走步态的区别以及缺乏临床实验。在第二代样机中,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项目组成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进行了多方面改进,基于康复机理设计出科学的步态规划。 ![]() “神工一号”不同于外骨骼机器人。机械外骨骼本质上是把患者嵌在机器里面,人体被动接受机械牵引,并非肌肉主动收缩激活。而“神工一号”与人体自主运动原理一样——利用脑控神经肌肉电刺激,解码大脑的运动意图,模拟神经冲动的电刺激,促使肌肉产生主动收缩,带动骨骼和关节产生自主动作。 4.1.达芬奇机器人一枝独秀,垄断格局不易打破 4.1.1.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的战斗机 近20年来,伴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医疗水平的前进,手术机器人已完成了三次升级,从单臂机器人伊索到三臂机器人宙斯,直至最先进的四臂机器人达芬奇。达芬奇系统由美国Intuitive Surgical(ISRG)公司开发和制造,1999年获得欧洲CE市场认,次年被FDA正式批准投入使用。此手术系统最初主要用于泌尿外科的微创手术,例如前列腺切除手术,现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外科,妇科以及小儿外科等外科微创手术。 ![]() Stryker公司是全球骨科356亿美元市场中最大的公司之一,自从Homer Stryker医生于1941年研制并生产第一台产品至今,已拥有30家现代化工厂。公司产品涉及关节置换、创伤、颅面、脊柱、手术设备、神经外科、耳鼻喉、介入性疼痛管理、微创手术、导航手术、智能化手术室及网络通讯、生物科技、医用床、急救推床等。由于业绩良好,史赛克公司分别被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及《Business Week》评为财富500强公司及全美50大医疗公司之一。 ![]() 2013年,Stryker以16.5亿美元收购Mako外科治疗公司及其相关核心技术。Mako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其主打产品包括Makoplasty全髋关节置换系统等。MAKOplasty由具有高精确性的RIO? 机械臂系统和创新性的髋膝关节假体系统组成,二者突破了传统工具的限制,用微创的手术方式,精确植入假体,恢复自然的髋关节和膝关节。 MAKOplasty膝关节系统针对早到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可进行单间室或多间室的假体置换。允许医生术中实时调整膝关节力线和软组织平衡。并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保留更多骨质和组织,病人恢复更快。 ![]() ![]() 一方面,由于手术机器人价格高昂,已经采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若要更换机器,成本太大,且医院必须采用达芬奇系统的配件及耗材,这使得同类竞争公司失去了可趁之机。另一方面,由于外科医生学习使用机器需要一定时间,在达芬奇操作系统得到大范围推广的情况下,换用另一公司的产品也存在较大的学习成本。因此,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在手术机器人市场中由于其商业模式具备先发优势,竞争对手难以抢占市场份额。 ![]() ![]()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4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将近2556亿元,但进口医疗器械的进口金额占据中体市场份额40%,其中中高端市场上的医疗器械几乎被外国厂商包揽,占比超过70%。目前,国产手术机器人还大多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距离商业化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尽管世界市场对手术机器人持续认可,但是在中国,由于认证时间长、使用价格昂贵等原因,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和普及率一直较低。 ![]() 从价格方面来看,以应用最广的达芬奇为例,最新一代系统国内价格在2500万左右。其中除了主机费用外,还包括税费、培训费、临床技术支持费等。如果将成本分摊到每台手术上,机器人手术的价格比传统手术的成本高出3万元左右。此外,依靠达芬奇机器人所做手术的费用,目前并未被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导致机器人手术的应用也有一定的限制。 ![]() 在美国,45岁的西纳·威尔逊由于其主刀达芬奇机器人在手术中漏电,导致她受到了严重伤害,最终起诉了Intuitive Surgical公司。这场官司的判决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类似的医疗纠纷是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普及道路中一块不可忽视的绊脚石。未来对于生产商、医院、医生各方的权责关系,希望能有更好的界定和细分。 A股目前医疗机器人公司有金明精机(300281.SZ)、机器人(300024.SZ)、楚天科技(300358.SZ)、迪马股份(600565.SH)、美的集团(000333.SZ)、博实股份(002698.SZ)等,除了博实股份(002698.SZ)瞄准手术机器人外,其他都瞄准康复机器人,所有相关公司目前均处于研发阶段。国内康复机器人投资机会优于手术机器人,受益标的金明精机(300281.SZ)、机器人(300024.SZ)、楚天科技(300358.SZ)、迪马股份(600565.SH)、美的集团(000333.SZ)等。 ![]() 根据公司2014年年报,研发的骨科牵引机器人为骨科医疗领域的首创性产品,目前公司正在申请医疗器械产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及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14年度公司从事的主要研发项目中,包括陪护机器人和骨科牵引辅助机械手。其中,陪护机器人重点突破了机器人语音识别与交互算法、网络传感与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机器人辅助老人心理康复、无线网络远程监控与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机器人具有声纹识别、智能聊天、健康检查、远程看病生等多项实用功能,填补国内老人陪护机器人产品的空白。家用陪护机器人为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重大社会服务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骨科牵引辅助机械手针对医疗行业中对辅助机器人的需求,完成用于正骨治疗辅助机器人的开发与研制,并形成系列化产品。 第二个是医疗机器人,方向是骨骼机器人,主要用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助力,与国防科大合作,但技术难度较高,进展较慢。 迪马股份于2015年4月1日,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基于外骨骼技术的个人作业平台、人机耦合技术及助力型外骨骼、康复医疗外骨骼等方面进行研发合作。 ![]() 2015年5月12日,博实股份发布公告,拟投资1亿元设立医疗装备领域全资子公司。同时,公司与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医疗”)、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多机器人”)、杜志江先生等共同签订《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及智能器械项目投资协议书》,拟以博实股份或上述子公司资人民币2,000万元认购思哲睿医疗新增注册资本275万元,拟占思哲睿医疗整合及增资后注册资本1,375万元的20%。 思哲睿医疗的领军人为杜志江先生,他的团队长期从事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系列化机器人手术器械的研发,处于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目前,公司已研发出两款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和系列化机器人手术器械,第一代产品已完成多批次动物实验。第二代产品已完成产品定型,即将进入型式检验,在申请临床实验许可证后,将开展临床实验。如进展顺利,需要2-3年时间才能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