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境由象生,披荆入境

 元博书馆 2015-09-07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歌的美不仅在于诗歌的语感,更在于诗歌的意境。因此走进诗歌的意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下面让我们来透视《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必须走进诗歌的意境。
  通常诗歌中是由几组意象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就是要注意分析形象和景物的特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意象与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第一、要引导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能理解和试着解说诗中意象及象征手法,多作练习,反复推敲,以分清意象和形象。第二、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那么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那些呢?
  杨柳——离别         菊花——傲视         落叶——失意 
  青松——高洁             梅花——坚强         竹子——虚心 
  鸟——自由                 浮云——游子         月——思念、思乡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 
  寒蝉——悲凉                   雨——清新或忧愁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鸳鸯——恩爱夫妻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必须掌握“披荆入境”的方法。我以为有以下四种:
  一、联想想象法。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特别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我们在学习《山居秋暝》时,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解,就必须展开联想与想象。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因为诗歌是高度概括凝练的,所以我们只有发挥想象,才能深刻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明白他对这世外桃源般的“空山”的向往之情。否则映入我们脑海的就是二十个字,或者说是明月、青松、清泉、竹林、浣女、莲、渔舟这些支离破碎的事物而已。
  二、生活体验法
  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例如: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是一首离别诗,对于离别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还有一些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它或来自于朋友的分别、与亲人的分别,或是某部作品、影视剧,当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重温在我们的脑海中时,我们会在再次感到依依不舍、雨泪如泻、辛酸不已。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三、作者的思想情感法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这里,我们要明白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无论是诗中的景物还是直抒胸臆的词句,都能帮我们走进诗歌的意境。景物本身就有一定的特质,如“寒蝉”“日光”等,他们或烘托出诗歌悲凉的气氛,或给我们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直抒胸臆的诗句,更是我们理解意境的情感准绳。另外,诗歌的标题和背景注释往往透露出诗人的情感,例如陆游的《书愤》,标题中的“愤”就包含了作者失地难收、壮志未酬的激愤。我们应伴随着诗人的情感去营造诗中的意境。
  四、其他作品迁移法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我们往往可以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课外遇到的新问题。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中描绘了早春飞燕忙碌着衔泥筑巢的情景。它和本诗中的“泥融飞燕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泥融飞燕子”的意境由此理解为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此景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我们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这样才能“披荆入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