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微微洒向大地时,我从它的身下走过,它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永恒。当我还没有来到这世上时,它就已经诞生;当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仍将继续灿烂。一米阳光,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就如我简约的生活,一头一个家。每一次,当我踏上阳光之下的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我都无法漠视它,像无法漠视自己的欢乐与惆怅。每当这时,我都有一种冲动,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下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人也不可能两次接受一样的阳光,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已不是同一个,虽然它仍叫同一个名字。 逝者如斯。 但是,我仍然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童年生命的痕迹,这条我曾经背离而终于又回到它身边的痕迹。我相信,它依然记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了,而今天的叶子也不是昨天的那一片了。想着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实在好笑,为什么执拗地让它记着我,认得我呢?我难道不是昨天的那叶子吗? 沿着阳光的直线,沿着它坚实的臂膀,我从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我曾经踏实地走过一段细碎、顽皮的日子,但是我渴望接近阳光,走向外面的世界。不只作为一个学生,不只作为一个少年,而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这样我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攀援着梦想的阶梯,在一双双温暖的手的引导下,我终于接受到那真实的阳光的洗礼,重新又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阳光下每天都开着相似的花。阳光下每天都走着不同的人。走着走着,人就长大了,人就成熟了。应该说,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矜持的善良的女子,但每一段时光都有不同的内容,每一段时光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曾经的春天我有过很多梦想,关于爱情,关于事业,关于诗歌。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我都满怀激情,积极地生活着,忧伤但不颓废。每当面对它,我都像一位富有诗意的作者,就像孕育在阳光下的一株清白的植物,不蔓不枝,活得真实,活得坦然,活得像我自己,不欺人不骗人,对得起自己的心灵。 走过阳光,走过我自己。 仰望苍穹,北雁南归,陌生的声音,熟悉的掠影; 俯视大地,花开花谢,不同的姿态,一样的芬芳。 面对世间的纷繁变化,我们不必感伤,(而要)静对人生。纵使昔日的归雁不还,纵使去年的花香不再,但今朝雁儿依旧飞,今年花儿依旧开。对于万物的更替,我们只须领悟(呼吸)生命的气息,而不必领会其间渗透着的岁月消逝的悲凉。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他人的泪水中结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旅程行走,而不应在傍晚时分,倚靠河边杨柳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不应在暮垂(夜静)星稀之时,独步庭中举头抒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古文人多失意,心随物走,不能静对人生。 人生的旅途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直往目的地。世间的变化如同窗外的风景,只能欣赏,不能(作)深层次的思考,否则,便会错过更多的美景。因此,我们应该要静对变化,静对人生。 如果黑夜是人生旅途的天然死敌,那么,电灯便是降妖除魔的利匕。于是,我们可以黑夜中行走,但你千万不要被黑夜中灯红酒绿的幻影所迷惑。我们应该静对人生,不能迷恋上那虚无缥缈的幻象,从而耽误了旅途,乃至迷失了方向。 人生年华易逝,但我们仍应该踏着人生固有的节拍行走,无须跑步前行,因为坏了旋律,我们便会心志不清,迷失方向。岁月伴随着人生的节奏慢慢流逝,我们应该静对人生,冷静看待岁月的流逝,切莫沉迷于他人的威(危)言耸听,在人生的旅途上胡乱狂奔。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应该静对人生,不应陷入对微小变化讨论的无底深渊中。我们只须明白,两次踏进了同一(条)河处,又何须计较两次河水的不同。 (是啊,)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的)讨论都是一个巨大的深渊,而我们只需(要以不变应万变,)静对人生,执著行走。 [点评] 本文不循常规,别出心裁,提出“静对人生”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诚然世间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倘能以静制动,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辩证法。文中多用比喻、类比说理,思路流畅,语言简练,而且不乏睿智之语。尤其是开头的对举,倒数第二段的阐发,相当耐人寻味。可惜篇幅偏短,倘能举静对人生之例以充实之,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