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理中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 郭忠

 昵称1288665 2015-09-07

    法理即法的一般原理,它阐述的乃是法律实践的普遍性理由,并以此指导法律实践。法律实践的理由又可分为两类:正当性理由和必然性理由。正当性理由是来自目的层面的理由。必然性理由来自手段层面的理由。前者的方法是哲学的,后者的方法是科学的。由于这两者的界分,从而产生了法律哲学和法律科学之分。

    在西方历史上,法学便深深地打上了哲学的烙印。在承袭希腊文化的罗马法学中,哲学便是法学的根源。西塞罗认为,法学是从哲学最深层的秘密中推演出来的,它要探究的是真正的法律,这种法律是植根于自然而永恒不变的正义。在罗马法学家那里,正义总是法律最根本的属性,正如塞尔苏斯所言: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因此,如何认识正义才是法学最根本的问题。由此可见,西方早期法学家对法律实践之理由的论证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是对法律实践的正当性目的的论证。在他们看来,法律的正当性目的不是人任意确定的,而是来自于万物之本原——自然,因此它是永恒的。通过人的理性,就可以发现“法”这种永恒不变的特性。

    理性确实有助于将法律实践之理由上升到普遍性层面。在人们对法律进行主观价值判断的时候,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价值主张,而这种不同的价值主张如果都被认可的话,则是非理性的,是自相矛盾的。理由要获得普遍认可,则需要达成统一,这种统一就需要理性出场。理性就意味着和矛盾律不相违背,而矛盾律是哲学家们眼中的最为深层、最为基本的理性原则。通过对立和统一的矛盾运动,对法律之理由的认识将上升到更普遍的高度,法律的正当性理由将在此获得更普遍的认同。只有达成了这种认同,才能回答人们关于法律为什么有效的疑问。

    然而,诞生于古希腊的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真实的东西被认为是在流变的万物中始终不变的存在,靠人的感官无法认识,只有依靠人的理性才能认识感官经验背后的真实。为了寻求这种真实,近代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识论肯定了天赋观念的真理性、普遍性,然后通过演绎的方法得出可靠的结论。这种认识方法大大影响了启蒙时代思想家和法学家,他们相信法律的第一原理是理性自明的,相信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得出正确的法律结论。在19世纪的欧洲大陆各国,笛卡尔的方法也被运用起来进行法典编纂活动,法典之中的各种具体规则被认为是通过不证自明的法律公理推导出来的。

    但是法律的价值领域可以求真吗?实际上,在事实领域应当求真,在价值领域却是求善的问题,理性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休谟指出:“理性的作用只在于发现真伪,而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对实际存在的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按休谟的观点,价值领域不存在真伪问题,它是人们的情感决定的,因此理性毫无用武之地。随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求真精神在事实领域不断弘扬,而价值则被逐出了科学研究的范畴。伴之而生的实证主义哲学否定了以往的神学和形而上学,主张以真实事实为依据,去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了一切科学的典范,包括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一词则来自孔多塞在法国大革命初的创造,并经由他的著作传到了英语世界。在孔多塞那里,社会科学模仿的是数学;而在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看来,社会科学模仿的是物理学。他们眼中的社会科学是确定的、真实的、反映社会规律的客观知识。孔德认为,人们需要放弃对事物最早来源和终极目的的探求,把力量放在真实的观察领域,去认识被观察现象之间存在的恒定关系。孔德相信人类行动和人类历史像自然界一样严格服从于因果律。因此,认识了事物之间因果规律,就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

    在实证主义哲学指导下,社会科学将社会现象视同为自然现象一样进行研究,旨在发现社会现象中的规律。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必然性的因果关系,社会科学家认为,它在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着。迪尔凯姆认为,只要我们稍一接触社会现象,就会发现,社会现象以一种令人吃惊的规律性反复出现。社会学的解释就是要确立这种现象的因果关系。按孔德的说法,对社会的实证研究“将会准确地确定每一个行动、每一种习惯、每一种倾向或感觉的直接或间接的实际影响;由此,作为必然的结果,自然得出最符合普遍秩序的整体或特殊的行为准则。”孔德认为,它甚至可以得出像几何学那样确定的结论。

    作为社会现象的法律现象,人们也认为在其中存在着某种因果必然性,发现这种规律并以此指导实践,便成为法律科学的主要任务。在科学思维下,自然法是价值观的体现,不能被证实,法学研究不能带主观价值偏见,而要客观中立地研究法律现象,才能真正发现其客观规律所在。在科学的指导下,法学的人文色彩消退,法学也不再是善良公正之艺术,而是一门研究法律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关注的是必然性,而不是正当性。

    从法学的发展历史上看,法理,即法律实践的普遍性理由,有一个从正当性论证到必然性论证的发展过程,或可称为从“应当如何”的论证到“实际上如何”的论证的发展过程。法理学关注了实际发生的必然性规律,而放弃正当性研究,实质上就是重视了手段,而忽视了目的;重视了技术,而忽视了人本身。因为,在法律实践的理由中,它仅仅告诉人们要遵循某种规律,却不能告诉人们这样做在目的上对不对,价值上善不善,行动上有没有意义。

    在此,我们应当深思海德格尔的告诫,没有一门科学能够凭它自己的科学手段对自身作什么陈述。关于一门科学是什么,也即关于科学之本质的思考,只能是哲学的思考。

    法律哲学和法律科学的区分亦如是,法理中的正当性论证和必然性论证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正当性论证关注应当,提供目的,必然性论证关注手段,强调效果。尽管法律的正当性论证无法通过寻求事实上的真实或真理而获得,但不妨通过获取人们的认同而被证明;它虽不能被证明为真理,但却是可以接受的,可理解的。只要具有了这种可接受性、可理解性,法理也就具备了理论上的说服力,并成为法律的正当性标准,以指引法律发展的价值方向。因此,法律哲学和法律科学二者不可偏废,法学不仅是反映法律规律之学,更应当是善良公正之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