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解释小孩为啥喜欢玩自己的便便~!

 蓝叶冰雪 2015-09-07


  “某班上有一位男生很奇怪,他只要想大便,就必须飞奔回家,将裤子全部脱掉,然后才能‘嗯嗯’。”三十一中初一年级一名班主任和记者聊起他们班一个新生的近况。

  后来了解到,这孩子的这种现象,源于他三岁“肛欲期”时,一旦他想要上厕所,男孩的奶奶都会将他的裤子全脱掉,再领进厕所,如果他一不小心,将排泄物沾到衣服上,奶奶就会喋喋不休地责备,让他心里很是难过。

  “肛欲期”这个词对新手父母来说,是不是还很陌生?可这个时期对于孩子的成长却极为重要。


孩子“肛欲期”,家长不理解

  王女士说:“儿子两岁10个月了,这段时间爱憋大便,有时憋半个小时才能拉出来,而且还要拉在客厅里,拉完后还要拉着我们研究他的大便拉得像什么,有时候说大便像月亮,有时候说大便像蜗牛……”

  由于父母不知该如何应对儿童“肛欲期”表现,对于孩子出现尿湿裤子或将大便解在裤裆里的现象非常生气,认为孩子不听话,故意捣蛋或贪玩不愿上厕所引起的,打骂孩子,企图让孩子结束这样的情况。

  但打骂却招致孩子变本加厉的“报复”……更加频繁地尿湿裤子,或将大便解在裤裆里,孩子的退缩和反抗行为都是孩子承受不了压力、内心在挣扎的反应。


  孩子在学会自己脱裤子解大小便后,反复出现憋大便或憋小便,并将大便或小便解在裤裆里的现象,这就是孩子肛欲期到来的表现。

肛欲期是什么呢?

  肛欲期是指在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和放松过程中给孩子带来的一种性体验,孩子会在憋尿中获得这样一种生理快感。

  是通过肛欲期,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和放松都可以给孩子带来性的体验。所以孩子在憋尿中获得性快感。

  还有的宝贝甚至会迷恋上自己的排泄物,对这些排泄物感到好奇,他们在这个阶段可能会玩自己的大便或者小便。

  当时肛欲期一般1-2个月就会结束,家长不必紧张也不要过多的指责孩子,因为你的指责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一紧张就会导致控制大便的节奏失控。


  这样拉在裤裆里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肛欲期结束就会迟滞。如果孩子正处于肛欲期的话,家里人必须要保持一个态度,全家不能指责孩子,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这件事,也不能当玩笑话逗孩子玩,这样都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受辱羞愧不安,让孩子成年后的性生活出现心理障碍。

  如果宝宝迷恋排泄物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要告诉宝宝这个东西有细菌,研究完以后一定要洗手,不然会生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洗干净手。

  还可以告诉孩子以后要去卫生间,这样平静的态度处理才是正确帮助宝宝度过肛欲期的正确做法。

肛欲期的时间跨度:

  孩子的肛欲期一般经历两个月左右就会结束,肛欲期的结束,标志着孩子的性心理向着下一个阶段——生殖器期迈进。

  这两个月中,如果成年人对孩子大小便的训练太严厉,孩子就会感觉紧张,心理压力大,会扰乱孩子控制大小便的自然节律,孩子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的次数就越多,肛欲期拖延的时间也就越长。

  有的孩子几个月甚至半年多都不结束肛欲期,孩子的性发展就出现了停滞状态。


肛欲期的特点及其表现:

  1、大致在1岁半至3岁左右出现肛欲期的表现;

  2、幼儿在已经学会自己脱裤子解大小便后,反复出现憋大便或小便,并将大便或小便解在裤裆里,这是肛欲期的典型表现。有的幼儿会在憋大便或小便的时候躲进自己的房间、窗帘后面、房间门的后面;

  3、憋大小便的时候会出现面红、大汗、全身紧张状、双手握拳状、四肢关节屈曲状等,这是幼儿体验性快感的表现;

  4、将大便或小便解在地板上,认真研究,特别关注自己的大小便,用手感觉小便,给大便命名等;


  5、频繁地上洗手间小便,大小便的节律与以往不同了,有时候大便会2~3天一次,或者憋大便到更长的时间;这些就是儿童肛欲期到来的表现。

  在肛欲期,幼儿在练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这样的练习也给孩子带来性的体验。

  孩子的肛欲期如果进行得顺利,一般经历2个月左右就会结束,肛欲期的结束,标志着儿童的性心理向着下一个阶段——生殖器期迈进。

  并非每个孩子都有非常明显的肛欲期表现。进入肛欲期后幼儿会继续吃手指、啃物品。

  6、性别意识的发展:观察学习父母在家庭中的性别角色,2岁以后男孩逐渐脱离对母亲的认同,转而认同父亲。学习认同和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儿童在3岁左右认同并理解自己的性别。

父母应对孩子肛欲期的原则有:

  原则一:接纳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现。

  父母要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明白这是孩子性发展的一个阶段,才能够真正做到从内心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发展。

  不可以将孩子尿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作为家人的谈资,更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家庭成员对待孩子肛欲期表现的态度要一致,否则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导致这个阶段的延长。

  妈妈没有接纳孩子肛欲期的表现,对孩子发脾气会导致孩子紧张不安,当孩子承受不了父母给她的压力时,就会出现退缩的状态,她希望自己回到小的时候,那时她尿裤子妈妈不会打骂她,这是孩子在寻求自我保护的方法。

  原则二:不可以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

  父母不要对正在憋便的孩子说:“你看你已经憋不住了,快去洗手间啊!”不可以将正在憋便的孩子直接抱进洗手间,或者强行按坐在马桶上,这样会破坏孩子正在进行的体验。

  原则三:不要将孩子大便节律的改变当成便秘进行治疗。

  当孩子大便节律改变时,父母不要轻易地将其作为便秘而对孩子强行使用开塞露和肥皂条塞肛门,这种恐惧和痛苦会与孩子的大便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产生大便的恐惧感和痛苦感,由此,孩子会长时间这样抑制自己解便,最终导致真正的便秘。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大便节律的改变,给孩子吃中药、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这不仅不能够改变孩子肛欲期的发展进程,反而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身体出现了“不健康的征象”,对自己身体产生负面意象,也对大便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原则四:平静地应对孩子尿裤子。

  当孩子将大小便解在了裤子里,平静温和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不是什么问题,妈妈给你换上干净的裤子。

  父母不要说无用的废话,比如“宝贝,记住下次要去卫生间”,孩子已经知道要去卫生间大小便,但是他目前无法做到。

  父母不可以内心无比焦躁,还装作平静,孩子会读透成人的心,知道父母内心不接纳他此时的状态。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大小便的问题上失去了接纳孩子的本能,他们期望孩子能够“正常大小便”,潜意识里攀比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尿裤子,父母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然后便对孩子施加压力,这样的父母爱的不是孩子,是他们自己的面子。

  这样的父母就不能够做到平静地接纳孩子的肛欲期。

  当妈妈告诉女儿“请下次去厕所”时,就给孩子带来压力,女儿很清楚自己应该去厕所小便,但她又无法做到,这样的纠结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痛苦,从而使孩子出现情绪变化。

  如果孩子尿裤子的次数很频繁,可以给孩子用纸尿裤,减少孩子对自己反复弄脏裤子感受到的压力。

  原则五:不可以羞辱、耻笑、责骂和威胁孩子。

  成人不可以对孩子说:“都这么大了还尿裤子!”“怎么不知道去卫生间大便?!”“你怎么这么笨啊!”“其他小朋友怎么不像你尿裤子呢?”“你再尿裤子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下次记住不要尿裤子!”……打骂和羞辱并不能够改变孩子生命发展的本能,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贬心理,影响孩子的人格中自尊的建构。

  原则六: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和减压。

  当孩子经历搬家、换了新的幼儿园、父母关系不和睦、亲子关系淡漠、换了新的保姆、妈妈再次生育、孩子生病后机能的倒退等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大小便反常,父母需要审视孩子的生存环境,而不要将解决问题的焦点放在孩子的大小便上。  少数孩子极其不愿意坐马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商场选购他喜欢的儿童马桶,可以在马桶旁边放上孩子喜欢的少量玩具,这样的方式比强制或者威胁孩子坐马桶更有效。

  排除了生理性疾病,5岁的女孩尿裤子和尿床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引起的。

  母亲将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母爱是孩子精神成长最主要的营养,孩子会不遗余力地想获得母亲的关注和爱。如果孩子唯一能够吸引母亲关注的就是尿床,那么她就会一直持续尿床。妈妈可以选择,是继续热爱工作,还是爱自己的孩子!


  原则七:父母要与老师积极沟通。

  当孩子出现肛欲期表现后,父母要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在老师的配合下,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如果无法让老师配合,可以让孩子暂时离开幼儿园,等肛欲期度过后,再进入幼儿园。

  老师要理解孩子肛欲期的现象,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上洗手间,不要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解便规则,比如午睡前必须解便,上床后不可以解便,上课不可以解便等等,孩子自主大小便更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

  原则八:不要打搅孩子对排泄物的研究。

  当孩子对自己的排泄物进行研究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要将大小便到处涂抹。

  如果仅是孩子的手上沾上了大小便,父母温和地告诉孩子,大小便中有细菌,如果不先洗干净手上的大小便,会使身体得病,协助孩子洗干净就可以了,不要以“肮脏”“羞”等概念来训斥孩子不讲卫生。

肛欲期不同排方式泄造就不同人格!

  大约在1~3岁间。在这一时期,宝宝从排泄活动中得到很大的生理快乐和满足,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如何科学地训练宝宝自主上厕所,其实也是在教导和培训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在随时随地大小便和自我控制便意之间,宝宝学会了如何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顾及环境,顾及卫生,顾及私密,顾及他人,这恰恰是文明和礼仪教育的开始。

  所以穿开裆裤,虽然方便了大人,却为孩子的成人埋下了隐患。

  开裆裤式排泄文化,造就缺失人格

  宝宝在肛门期的生理满足和在如厕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会对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过于严厉地把尿把屎或过于放纵的开裆裤式文化,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因而在成人后表现出相对应的缺失性人格特质。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

  心理学家发现小时生活和卫生习惯不良,如允许宝宝随地大小便,都可能会让宝宝成人后具有排泄性人格,最典型的表现是不遵循规则,残忍、龌龊,具有破坏性等特质。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

  如果强行把尿或一旦尿裤子尿床就责怪宝宝,甚至打骂宝宝,这可能会使宝宝发展出不排泄人格,即固执、吝啬、墨守规矩不敢尝试新事物,过于死板等性格特征。


  其实1岁的宝宝已经开始建立羞耻感和自尊心,这时父母应尽早把“大小便是私密的一部分”的信号传递给孩子。

  仔细观察一下,给宝宝穿开裆裤的父母,他们的养育关注焦点基本停留在孩子饮食起居,相反对孩子心理成长、习惯培养和独立情操的植入则不甚关心或根本不了解。

  这类父母身后大多有一群强势的外婆或奶奶在操劳着第三代,她们的养育观鲜少具有对幼儿的心理尊重,养育内容基本停留在喂养层面,养育方式更是传统的“我说你做”的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系列情景剧,从出生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开始不分日夜地把尿,等孩子蹒跚学步后又开始追着喂奶喂饭,到了上学的年龄溺爱无尽的父母从此开始了批评和高压,甚至会辱骂暴打。

  这类父母始终无法从喂养式的生活角色中脱离出来,来调整自己为人父母的位置和心态,最后会发展到包办孩子的工作,介入孩子的婚姻……

  所以,一条开裆裤、一块尿不湿实在应该被提高到家庭教育的层面来审视:让孩子随地大小便的家庭一定缺少基本礼仪的氛围和熏陶,强行把尿更会欠少父母子女间的尊重和独立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则很难造就出尊重他人,看重礼仪的一份国民意识和价值观。

  尽管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概念肛欲期界定为2岁起至4岁,但实际上从1岁半左右甚至再早一点,小朋友被训练并适应大小便这件事起,就已经进入肛欲前期。  无论妈妈们理解或是接受与否,对小朋友来说能够顺利排出BB就是他们送给大人最好的礼物,这个礼物有着精神和物质双重含义,物质方面是指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并不认为BB污秽,他们会视为献给大人的“好东西”,精神含义就更广泛。

  BB顺利解出,小朋友自身获得肛门括约肌发育成熟的快感、也向大人召示着他的独立性,因为这时候小宝宝们多都学会走路,甚至跑得都够快,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他将人际交往,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主客体关系不局限于和妈妈之间,而是能够接受更多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姨妈舅舅,甚至保姆和邻居的亲近和看护。

但往往这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那就是小家伙们会憋着BB不拉、不告诉大人、不寻求大人帮助,直至拉进裤子,表面上看或许没什么,很正常,因为宝宝小嘛,还不会解大便;也或许很气人,明明有BB,把了好几次,就是不肯拉,打挺;还或许有其他我们大人没有想到的场景出现。

  这时候大人是怎么做的呢?

  许多妈妈会好声好气和处理完,并告诉宝宝下次要注意;还有些妈妈会打屁股,引起宝宝的注意。

  那么宝宝心里的想法就复杂喽:白天要某个玩具没被允许,于是憋着大便向大人示威;今天看妈妈心情不好,一脸不悦,有BB憋着不敢向妈妈寻求帮助;拉BB时小屁股疼,也许憋着会舒服些......

  不知道妈妈们是否就这个事情深入思考过,但一千个宝宝在大便的处理上,肯定有一千个想法。


  妈妈也许不信,宝宝这么小,智力发育都不全,怎么可能有这么复杂的心思?确实是,站在生理学角度,宝宝的脑容量、脑细胞都不足以有这么成人化的思维,但我们不是宝宝,我们又怎么确切他们没有这些想法?

  8个月的宝宝就能看懂成年人表情的和悦与生气,1岁多甚至2岁的宝宝随着机体发育的特征以及大脑神经网络的完善,他所表现的行为正是意识层面的反映,只是许多妈妈们不着力此的研究或不刻意留意这些罢了。

如果做为家长,我们意识到这些,并且帮肛欲期的宝宝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很大程度上就能帮助孩子杜绝成年后许多不良生活习惯或是行为处事方式。

  比如前面提到会对因BB拉到裤子里而被打屁股的宝宝,他们成年后性格往往会变得胆怯、小气,遇事很能忍耐,但也容易钻牛角尖,因为在他们的肛欲期没有得到释然,而总是被限制、被否定,这就使得他们唯有通过自已成年后补课,慢慢认识到自已的问题来修正自已。


  而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憋着BB的宝宝,他们也可能在成年后出现邋遢、浪费、无节制等反之于婴儿时期的行为来寓示对肛欲期的不满,甚至这个时期家长的处理不当会使得孩子长大后性格怪癖、凶暴和比较放肆。

  在心理疾病中常听到的强迫症往往多是在此阶段形成,术语称为“固着”或“固结”。

  当然事实情况也没这么可怕,并且这些也仅是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当中精神结构的其中一个阶段,究竟是否如此,学术界也存在争议,我们在无法否定弗洛伊德的前提下,起码认为这是给家长提个醒,要关注好宝宝成长这一阶段的成长和过渡。让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能够有依据、科学的负责。

  聪明父母这样做:

  有一个爸爸去幼儿园接儿子回家,到幼儿园后儿子告诉爸爸:“爸爸,我的裤子湿了。”爸爸带儿子到卫生间,以为他要小便,就站在便池旁等。儿子一动不动,爸爸也没有多想,以为儿子尿湿裤子,就将手伸到儿子裤子里摸,想看看湿到什么程度,结果摸了一手的大便。

  爸爸没有生气,反而大笑着对儿子说:“哈哈,你看我摸到什么了,黄金啊!”父子两个高兴地回到家,这个爸爸给儿子换洗干净后,儿子就自己玩去了。时隔半个月,儿子又故伎重演了一次,爸爸依然大笑:“我又摸到黄金了呀!”和前次一样对儿子没有半句责备。所以儿子的肛欲期得以顺利度过!

  父母要注意的是:肛欲期是训练宝宝如厕的大好时期,但是训练时一定要耐心、愉快。

  孩子的肛欲期一般经历两个月左右就会结束如果家长既急躁又粗鲁,或者有其他反应过度的表现,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这样孩子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度过肛欲期。


来源:鹏程晚报 新浪云帆妈妈博客 沪江部落等 版权归原作者

编辑整理:紫晶逸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