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验幼儿园

 昵称27578144 2015-09-07

 

 摘要

游戏伴着儿童发展,是儿童学习知识、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者关注游戏教育,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环境。但就目前而言,游戏更多体现的是成人的意图,没有充分的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如何提高游戏活动的价值,改变幼儿被游戏的现状,是提在幼儿教育工作者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从幼儿园的具体实践出发,给出了很好创新的自主性游戏案例,近而,总结自主性游戏类型、适用对象、开展条件以及形式等,并在实践基础上构建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课程体系。通过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元、互动的物质环境以及和谐、自主、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愉快游戏并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与发展;同时也使教师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孩子的行为、满足握孩子的需要、把握游戏的本质。因此,本论文实践研究将为广大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  开展样式

一、问题提出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已为国内外教育界人士认可,有关的研究与著作也数不胜数,有关的理论也耳熟能详。尤其是随着上海市幼儿园保教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园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保教工作计划,保证幼儿每天一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在一日课程中保障了游戏的实施。

近两年来我园游戏开展样式的研究,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市教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另一方面也是我园龙头课题《幼儿园游戏园本化有效实施的实践与研究》下的子课题,探索游戏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幼儿园已有的游戏活动组织形式与展开方式的深入反思,我们发现游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

1、观念认识需要转变。在广大基层幼儿园致力于游戏研究的大背景下,教师们口头上振振有词地表明:还孩子游戏,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事实却是幼儿认为“真正”玩的时间和内容太少了。教室里充斥着大量教师的游戏,孩子们在教师设计的游戏中“工作”,教师始终走不进孩子的游戏。观念指导行为,没有正确的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出现偏差。

2、游戏课程尚未形成体系。在我园之前的游戏课程设置中,基本以角色游戏为主,幼儿园为了弥补游戏类型的缺失,创建了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专用活动室,如角色游戏区、结构室、棋类区、民间游戏区、小舞台、沙水池等。作为课程管理者来说,统整安排各类游戏,让各类游戏在幼儿园的落实,切实保证游戏活动开展的适宜性、针对性、有效性是转变游戏课程不完善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目前我园游戏改革的一个重点、难点和热点。

3、实践层面缺少技术支撑。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普通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新的活动样式必然会引起教师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如何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如何设计游戏活动,如何满足幼儿开展各种游戏的需要,在实践层面需要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与实质性的组织方法。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将研究的焦点锁定在游戏活动的运行机制上,即实施内容、组织形式与展开方式。通过研究与行动,提升教师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园游戏园本化有效地实施,最终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

二、研究意义

1、将游戏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是满足幼儿需要和兴趣的活动。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元、互动的物质环境以及和谐、自主、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愉快游戏并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与发展。

2、将游戏物化为教育活动的媒介

在幼儿生活与学习中,游戏与之紧密相关,游戏展现的是幼儿的内心世界,要了解幼儿的生活和教育就必须要了解游戏。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幼儿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展开样式也要多样化地服务于幼儿的能力发展与经验拓展。

3、活化游戏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运作实施

在自主性游戏开展样式研究中解决游戏设置、运作、组织体现适宜、有效,游戏过程突现幼儿快乐、表现的活动特征,建构并提升教师实施的自主性游戏的理念和能力。把“自主性游戏开展样式”作为一种课程管理理念来构建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系统运作模式,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性。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游戏的本质是需要与愿望的满足,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情景之外,是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儿童在创造一种想象的情境,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首先产生在游戏之中。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都认为游戏的重要性,而且都倡导幼儿的游戏是自主的。

2.国内文献综述:

邱学青老师在《学前儿童游戏》一书中提到:从20世纪到90年代开始,关于儿童游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纷纷开展研究,探讨游戏的有关问题。针对幼儿园游戏严重存在“导演式”(幼儿在游戏中只是被动的适应者)的教师“游戏幼儿”的现象,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在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自由游戏”、“自主性游戏”等概念,并逐步在幼教界扩大影响。纵观各地研究,虽然提法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一样的,即强调“自主”、“本体”,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可以看出,从概念上幼教工作者对自主性游戏有了更新的定义和认识,完全提倡在游戏中更应以幼儿为本。这是我们当前老师在观念已认同和接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老师们对于自选游戏指导的问题和幼儿园老师一起研究,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探索。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老师也就 “自主性游戏”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其中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当前在自主性游戏组织开展中教师值得借鉴的一些理论性做法。这些做法在理论意识上教师早已认同。但是在各种自主性游戏的样式的参考上还比较欠缺。

上海市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最新出版的教师参考用书《游戏》一书,作为教育、教学系统的学习材料并以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活动活动的观察与记录、游戏的介入时机和指导方法和主题学习与游戏活动四部分为广大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参照依据并针对问题解惑释疑,让教师在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时参考使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园本差异、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孩子的个体差异、经验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内化后转为游戏组织中有效的行为。这些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园本化自主性游戏课程内容合理设置与运作,探索并总结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开展样式,在合理多样的游戏样式中促进并实现幼儿园游戏园本化有效地实施与开展。

(二)研究内容

1、分析解决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实施有效性的影响要素,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2、丰富创新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推进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

3、合理设置幼儿园游戏课程,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

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研究进展,了解他人已取得的成果及相关研究的现状等。本研究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分析国内各地各园游戏的研究与实践情况,为笔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2、行动研究法。

笔者之所以选用这种方法,首先幼儿游戏是一个自然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此所做研究必然是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其状态和趋势。其次行动研究以完善游戏课程设置、提高游戏活动质量、改进教师实际操作为目标,是针对游戏活动的实施,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再次由于笔者主持与指导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见证教师的成长、孩子的发展,同时作为管理人员,亲自参与幼儿园游戏课程设置,可以说亲身感受本园游戏的发展历程。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2——2010.4

1、学习、研究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本园自主性游戏类型、运作安排,初步形成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2、有关专家指导、论证、修改本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5——2011.10

1、研究实践,收集、筛选、归纳研究中的途径、策略、方法等。

2、根据本园实际对自主性游戏类型、内容、形式、安排进行课程实施的设置。

3、全面优化实施自主性游戏及构建运作模式。

4、专业引领,合作研究,推动本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孩子的全面主动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11——2012.2

1、梳理、总结、提炼有关研究成果

2、将所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各类专辑

 

五、研究实践

(一)概念界定

1、自主性游戏: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教师应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注:自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性质角度提出来的。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自主性游戏概念的出现,虽然还不能作为一种游戏分类的形式,但它是当前游戏发展的趋势,将来游戏在幼儿园真正实现自主了,自主性这个概念可能会自行消失。[1]

2、游戏开展样式:主要指游戏的实施内容、组织形式和游戏的展开方式。

 

(二)丰富游戏结构类型

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根据游戏的特点,我们把我园实施的游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这类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活动、玩沙玩水;另一类是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与情景,为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而开展的有规则的游戏,如棋类游戏、民间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这一类游戏区别于教师设计的游戏的地方在于,教师把游戏的玩具、材料提供给孩子,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选择游戏,把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孩子。

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游戏,既能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满足幼儿对不同游戏的需要。而明确并认同各类游戏的定位,则有助于教师认识不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把握不同游戏实施的方法;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

 

(三)创新游戏组织形式

在组织与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园优势条件,挖掘现有资源,拓展游戏空间,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多种游戏组织方式。

1、“以趣带学”的平行游戏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游戏特点,他们喜欢喝小动物说话、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动作、更喜欢抱抱娃娃、亲亲娃娃。但是,小班幼儿的游戏情节简单,经常不断地变换角色,常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做饭,一家子都抢着要做饭;一个幼儿喂娃娃,人人围着娃娃转……这标志着大部分幼儿已进入平行游戏阶段,即幼儿游戏的初级形式。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基于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我们考虑为幼儿创设更人性化、更趣味性的游戏环境与材料。如在幼儿热衷的娃娃家游戏区域里,老师创设两个厨房,投放四套相同的厨具、餐具和用品,孩子们个个认真地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切菜做饭;又如小医生游戏区域,老师投放了四件医生服、四个娃娃和四个小药箱,孩子们都玩起了给娃娃看病、配药的游戏。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材料是他们游戏的物质支柱,是游戏真正的兴奋点,充裕的、真实的、童趣的环境材料,引起幼儿做游戏的愿望,满足了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提高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程度,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动作与表情,真正做到了以玩促学、以趣带学。

2、“以强带弱”的结伴游戏

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帮带关系”,共同游戏,有助于幼儿口语、动作、思维能力的提高,弥补幼儿自由交往频率低的不足,也能促进幼儿由独立变合作,群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也完成了社会性学习。

游戏案例:美食城里服务员正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收拾客人吃剩下的点心、擦桌子,一会儿从厨房送出热腾腾的点心……这时,来了两位客人,是宇豪和子俞小朋友。他们来到了点单处,子俞很有礼貌的向收银员要了一份年糕套餐,宇豪还在琢磨着想吃什么,看见子俞的样子,他立马上前一步,向收银员说道:我要一份葱油饼套餐,并跟着子俞一起走进餐馆坐了下来。这时,子俞连忙招呼服务员并告诉了他要的是年糕套餐,并一个劲的催促服务员快一些,赶时间。这时的宇豪拿着自己爱吃的葱油饼套餐券想招呼服务员,但看见服务员在忙乎着别人,就没有作声。过了很长时间,子俞点的年糕套餐上来了,可而坐在旁边的费宇豪左顾右盼也不见自己的套餐,于是他鼓足勇气叫了服务员:“服务员,我们点的还有一份葱油饼套餐怎么还没有上来呀,快催一下厨师,帮我们快点做啊。”服务员连忙说:“不好意思,马上就来。”子俞又应了一声:“谢谢,麻烦了!”不一会儿,宇豪的葱油饼上来了,他沾沾自喜地吃了起来。通过这个游戏的某段情节,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个截然不同性格、能力的孩子。子俞小朋友属于性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这种性格的幼儿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而且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而宇豪小朋友显然他的性格就比较内向,胆小,遇到困难更不愿意主动去解决。在这个游戏中,我们明显看出在游戏前教师已经深入了解了孩子的个体发展差异,因此,游戏时教师有意识地让能力强的子俞带着宇豪一起游戏,而子俞与服务员的交往过程,也是给能力弱的宇豪一个典范作用。通过结伴游戏的方式,运用以强带弱的互动策略,来让每个孩子在游戏中达到开心游戏、喜欢游戏的境界。

3、“以点带面”的班级游戏

各班的游戏都是依据本班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特点而精心创设,幼儿以班级为单位互动、流动游戏。游戏的主题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接触,是幼儿愿意表现、能够表现的。与此同时,班级的游戏还可以将学习活动中的内容适时地融入到游戏中,引发他们不断自主学习,积累各种经验。通过创新的游戏内容以及个别幼儿游戏的闪光点,力求以点带面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推动和丰富游戏情节的发展。

游戏案例(中班):当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孩子们开始在娃娃家里抱怨:“没有浴室,我们怎么给娃娃洗澡啊?”“我们也要洗澡啊?”……当怨声载道时,老师展开一次谈话,孩子们提出:“应该要有一个浴室,大家都可以去洗澡,这样娃娃家的人能用,游客、营业员也都能去洗澡舒服舒服了。”哦,公共浴室!孩子们的想法真的很好!大家一起选择浴室的位置,老师用环保纸箱做成淋浴房,孩子收集洗浴品、毛巾、浴帽……浴室洗澡游戏开始了。在“好吃的食物”主题活动中,老师带领他们去逛其昌路,孩子们被商店里各种美食吸引,于是一系列富有生活情调的游戏开张了,“风味小吃店、甜蜜蜜糖果店、美滋滋冰激淋铺、美味匹萨店、杂货店、蔬果超市……”,让孩子不断把学习中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游戏中,把游戏中的经验渗透到学习中,各种情感和知识得以提升。

 

游戏案例(大班):开学初,孩子们在教室里兴致昂然地做着他们新发明“对垒打仗”游戏。只见他们不停的“啪啪啪”、“砰砰砰”,不停用玩具枪扫射,这一行为,引来了周围许多“游客”的关注。玩一会儿孩子们就提出了问题:“玩的时候声音太吵了”。“地方好象太小了,教室里好像不适合玩打仗游戏。”老师说:“那你们想想在哪玩合适?”孩子们自发来到走廊上玩起了打仗游戏,地方充裕了,但是影响了其他班级小朋友的正常活动,而且也不安全。“让我们去塑胶场地上试试吧。”有几个孩子提出,老师也都觉得可行。于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如约来到场地上,聪明的他们想出了用轮胎做堡垒,用运动的纸球做子弹,商量着谁做指挥员、分成两队对攻,不打仗的时候可以练瞄准、练跑步……孩子在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中玩得快乐、玩得尽兴。

4、“以新带创”的混班游戏

混班游戏是指在同一游戏时刻不同班级的孩子们在一起游戏,个体与群体间广泛的、多层次的、多通道的互动,幼儿享有充分选择和策划游戏的权利。这一游戏形式多在大班展开。

1开放人际,鼓励幼儿自主游戏。打破班级界限,尝试班与班之间的互动;帮助幼儿拓展交往范围、交往对象、交往方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开放空间,拓展幼儿自主游戏。本着资源共享的理念,利用自然资源,为幼儿打造截然不同的游戏场所。小小的山坡、蜿蜒的路径让孩子们体验到自然的变化;水池、沙坑、草地、塑胶地、水泥地满足孩子们使用自然材料的乐趣;大草坪上、紫藤架下孩子们享受自然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宽敞的大厅、门厅、走廊、阳光露台,都是孩子乐意去的地方。

3)开放内容,发展幼儿自主游戏。教师把主题中生成的具有价值的内容融进了游戏中,把孩子们在生活中关心的热点带进了游戏,把已有游戏生成新主题产生新游戏,不断完善游戏构思、充实游戏内容。

4)开放材料,推进幼儿自主游戏。游戏材料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熟悉的物品,也是最适合幼儿使用的。让幼儿自主收集、制作材料,是游戏的前展性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的介入,丰富材料的品种。材料投放的投放方式呈现多样式,除了日常班级“展台式”游戏材料呈现方式外,创立幼儿园“游戏材料库”,让幼儿有更多自主选择游戏主题与材料的机会。教师在游戏进展中还投放“游戏箱”,当幼儿产生新游戏时,为了让幼儿对这个游戏能够积累经验,逐步推进游戏的发展,给孩子一个整理箱,随着游戏的发展分层次的逐步投放材料,促进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与游戏方法。种类多样、结构多样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游戏的情节、内容、方法得到了丰富和扩展

 

在宽松、自由的混班游戏中,幼儿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模仿,再现了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幼儿的社会认知;培养了幼儿相互合作、乐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5、“以大带小”的混龄游戏

幼儿园里的游戏基本为同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但同龄游戏给孩子们提供的交往范围和层次上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如果幼儿园对幼儿异龄同伴交往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对幼儿来说,将为其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在学习了有关文献,商议了活动的条件,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在小中大班组织了一系列的混龄游戏。如开学的适应性活动,哥哥姐姐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玩玩具、做运动、搭积木;小舞台与故事表演游戏时,邀请弟弟妹妹来看表演;玩沙游戏一起体验挖、掏、垒的乐趣。

为了使混龄的效果更为扩展,可以扩大到教育领域。根据幼儿园的资源与课程开展情况,以大带小的形式,认真策划、组织游园活动,内容有益智类、科常类、美工类、运动类、表演类、兑奖活动等,力求做到游园的安全性、游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种以大带小的幼儿园混龄活动,体现了整体的“开放”和个体的“自由”,能让幼儿园里年长的孩子享受到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让年幼的孩子能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关怀和帮助,同时还能让大家相互学习知识和生活的技能,体验友情,感受快乐。

创新游戏的组织形式,让幼儿享受空间、材料、形式、人际交往的开放。为幼儿创设人与人交往的游戏氛围,人与物相互作用的游戏环境,使幼儿与游戏环境、游戏内容、游戏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形成班级、幼儿园、社会相互联系的游戏活动网。

(四)调控游戏展开方式

游戏开展样式不仅是内容与形式上的有,更要注重日常的落实。游戏活动的开展,即遵循游戏的主流价值,也要遵循游戏各要素(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协调、整合原则,从而有效地发挥游戏活动中各要素合力的持续效能。

1、游戏时间有效安排。

我园修订课程实施方案中游戏课程内容,设置1小时的游戏环节,让幼儿有充分的参与权。时间的安排上,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经验、爱好、注重力特点的不同,游戏时间和频率的安排体现年龄差异。比如:单位时间大班的游戏时间长一些,小班的时间短一些(即大班每次50分钟,中班40分钟,小班30分钟);游戏频率小班要多一些。

1  共同性课程活动时间配比表

项目

小班

中班

大班

生活

55%

52%

51%

运动

15%

17%

19%

学习

11%

13%

15%

游戏

19%

18%

15%

2、游戏时段有效调整。

在游戏活动的安排中我们充分考虑游戏空间的轮流运作,统筹各种游戏类型在同一年龄段和不同年龄段安排,协调不同年龄段游戏时段与频率的安排。小中班以本班的角色游戏为主,其他游戏类型为辅,保证两周内各类游戏的平衡。大班一周轮回开展“角色游戏(混班*大厅)、角色游戏(户外)、结构游戏、民间游戏、表演游戏(分组)、棋类游戏(分组)”,保证一周内各类游戏的平衡。

 

 

2 游戏活动安排表

游戏类型

游戏频率

游戏空间

备注

小班

中班

大班

角色游戏

5/

4/

3/

小中班:教室

大班:大厅、户外

 

结构游戏

1/

1/

1/

专用活动室

中小班教室设有结构游戏区

表演游戏

/

1/

1/

教室、走廊

中班:歌舞表演

大班:故事表演

自由活动

5/

5/

5/

教室、走廊、户外

 

玩沙玩水

1/两周

1/两周

1/

户外专用活动区

 

棋类游戏

/

1/两周

1/

专用活动区

 

民间游戏

1/两周

1/两周

1/

专用活动区、露台

 

体育游戏

2/

2/

2/

户外运动场地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日常渗透

日常渗透

日常渗透

教室内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不仅拥有充分的游戏时间,游戏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还孩子游戏!”我们在课程安排上保障、在一日作息上落实、在展开方式上体现,并通过实践磨合,形成有效的游戏运作安排。

 

(五)游戏样式开展的保障支持

1、教育管理保障

1)组织保障

幼儿园游戏活动管理的组织网络,为游戏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游戏活动实施过程中,开放性和高活性特征的活动实施过程会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因此,游戏课程管理的组织网络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具体运作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调控。互动反馈组织网络如图:

 

2)资源保障

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充分的活动资源,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开展样式涉及的关键问题。为此,幼儿园充分拓展、统筹、运用资源,为幼儿充分游戏活动提供可能。

首先,在班级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利用餐厅、午睡室、走廊等,创设班级游戏资源。

其次,幼儿园创建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专用活动室,如结构室、棋类吧、沙水池、小舞台,丰富与平衡游戏类型。

再次,开辟大厅、户外、露台资源开展混班游戏和户外的角色游戏、民间游戏,逐步为幼儿园游戏特色教育构筑环境基础。

2、教师技术保障

1)教师游戏活动设计的策略

游戏活动的设计策略是教师在游戏样式实践中,提炼出的保障游戏有效创设的具体操作要求。我们提出“三个一”游戏创设策略即“一听、一抓、一看”。“听”幼儿生活中话题、经验是什么?“抓”幼儿主题活动中的兴趣点是什么?“看”游戏现场出现的热点是什么?使幼儿游戏内容多元,教师形成游戏的发展意识。

2)教师游戏操作行为的形成

依据游戏开展样式操作程序及师幼互动方式,我们将教师的操作行为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观察与分析。全面的理论学习与梳理,使教师掌握有效观察的内容、方法、流程。科学的观察记录与撰写,让教师运用有效观察,分析解决教师游戏中的难点与关键点问题。

②介入与指导。游戏的介入以尊重与支持为原则,在观察中客观看待幼儿的游戏行为,获取游戏点滴信息,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介入指导并提供适时的支持,从而扩展游戏内容,促进游戏发展。

③分享与交流。通过教师的“慧眼”捕捉游戏现场的“价值点”,从而在交流分享环节中启发幼儿生活经验,讨论解决幼儿游戏问题,这正是推进游戏开展的好时机。

④评估与调整。根据各类游戏的特征,针对性地制定评价指标。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棋类游戏、民间游戏、玩沙玩水、自由活动评价指标。并运用于专用活动室的管理和记录,以及各类游戏的阶段评价,从而检测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

 

六、研究成效

(一)课程的发展

1、以游戏推进课程

借助游戏研究的探索,优化游戏课程。实施游戏活动,注重游戏课程理念层面上的把握,更推进园长和教师在操作层面上的实施。实施游戏活动,注重游戏课程特色发展,更把握课改的机遇和发展契机,扬长补短,提升办园质量。

2、由课程保障游戏

通过课程的逐步完善,保障了游戏的有效开展。新课程实施中,我园重视课程建设,从课程园情实际,利用本土资源,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地开发游戏活动,并在其实践过程中,注重调整与优化,有效形成游戏活动园本化实施。

(二)教师的发展

1、提高了设计幼儿游戏的能力

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疏导中,进一步认识游戏,把握游戏的本质;教师在分析、比较、思辨中逐步领悟孩子的行为,把握孩子的需要以幼儿的发展为动机,将幼儿的“玩兴”和“玩智”进行了很好的领悟与融合,合理规划游戏空间、有效安排游戏时间,创新设计游戏环境,适宜投放游戏材料

2、增长了实施幼儿游戏的智慧

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使教师开始重申自己在幼儿游戏中的地位,开始关注孩子们的游戏语言、游戏行为。在游戏中,教师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过程,幼儿的兴趣与热点不再被忽视,运用有效观察与指导策略支持幼儿的行为以及游戏的发展,专业化水平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和幼儿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三)幼儿的发展

1、游戏赋予孩子“身心愉悦”的体验

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充分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游戏中,幼儿享受乐趣、享受天性,他们会发出最频繁、最平常、最实际的信号来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家长也在各类游戏中看到孩子更大方、更自信、更开心!

2、游戏赋予孩子“快乐学习”的动力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孩子们的玩,就是学习,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在游戏中,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能共商玩法、分配角色,当出现争执时,幼儿也能想办法解决。在游戏中,幼儿觉得自己做到了现实中做不到的事,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心理的需要,自信心也就树立了增强了。在游戏中,幼儿与成人、幼儿与幼儿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随处可见,可以说,游戏锻炼和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游戏也帮助幼儿确定社会角色,学习如何扮演教师、医生、营业员等,为幼儿提供获得社交能力的大量机会。游戏还让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我们的孩子在和谐互动的游戏中促进健康,在探索发现的游戏中增长智慧,在合作交往的游戏中享受快乐!

 

七、研究的后续思考

思考之一:出台各类游戏实施要点与指导建议的操作手册,为教师实施游戏提供支持。

思考之二: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在游戏课程管理中,关注游戏课程研究的传承与发展这对关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2]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徐则民 洪晓琴.走进游戏走进幼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

[4] 上海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S]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0

[5]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试用本)游戏活动(3-6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 郭宗莉.关注儿童需要的幼儿园活动样式创新研究[EB/O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QJY200201017.htm

[7] 洪晓琴.新课程实施中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EB/OL]http://www./Age06Public/SPEAuditing/PostPreview.aspx?view&ContentId=263872

[8] 杨静.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方式初探[EB/OL]

http://xbyx./yjzc/hdsj/200703/1349.html

[9]混龄游戏实施的价值和建议[EB/OL]http://www./e/20090823/4b8bce5b97e06.shtml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第14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