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足口病中医证治

 循天园 2015-09-07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掌跖、臀及口腔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经数天到一周痊愈,少数重症患儿可因调护不当,合并感染,而致病程迁延,严重者可因邪毒留心,或内陷心肝而出现变证,甚或危及生命。
        西医学又称本病为手足口综合征,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5、9、10、16型),亦可由B组(2、5型)及新肠道病毒(71型)引起。多为隐性感染,患儿及带毒者为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咽部和粪便中,粪便带病毒率高,排毒时间也长。传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但早期也可由呼吸道传播。感染后对同型病毒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受同型病毒感染者极少。
        中医学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采用解毒化湿为主,佐以疏风、清热、凉血,或益气养阴法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理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开展中。

【病因病机】
        本病由外感时行邪毒所致,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肺主宣发肃降,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水之上源;脾主四肢肌肉,司运化,开窍于口,为水谷之海。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内犯于肺,下侵于脾,肺脾受损,水湿内停,与时行邪毒相搏,蕴蒸于外,则发生本病。
        1.邪犯肺脾? 小儿肺脏娇嫩,不耐邪扰;脾常不足,易受损伤。若调护失宜,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则伤及肺脾。肺气失宣,卫阳被遏,则发热、咳嗽、流涕;脾气失健,胃失和降,则纳呆、恶心、呕吐,或泄泻。肺脾受损,水湿内停,与时行邪毒相搏,熏灼口腔则口咽部发生疱疹,甚或破溃疼痛、流涎拒食;湿热蕴蒸肌肤则发为疱疹。因邪毒初犯,病势轻浅,故疱疹仅现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状轻浅。
        2.湿热蒸盛? 若素体虚弱,或感邪较重,邪盛正衰,湿热蒸盛,内燔气营,外灼肌肤,则壮热,口渴,面赤心烦,溲赤便结,疱疹稠密,波及四肢、臀部,甚或邪毒内陷而见神昏谵语、抽搐等。若湿热滞留不去,内犯于心,气阴暗耗,心神被扰,则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乏力、虚烦不眠等,严重者可因阴损及阳,心阳虚脱而危及生命。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
       (2)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3)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小豆粒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4)血象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相对增高。
        2.鉴别诊断
      (1)水痘:由感受水痘病毒所致。多在冬春季节发病,以6~9岁小儿多见。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疱疹多呈椭圆形,较手足口病稍大,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面多,四肢少,疱壁薄,易破溃结痂,其长轴与躯体的纵轴垂直,在同一时期、同一部位斑丘疹、疱疹、痂盖三形并见为其特点。
     (2)疱疹性咽颊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2~10型)感染引起,夏秋季节发病率高,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起病较急,常突发高热、咽痛、流涕、头痛,体检可见软腭、悬雍垂、舌腭弓、扁桃体、咽后壁等口腔后部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周围红赤,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伴流涎、拒食、呕吐等,皮疹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以及口腔以外部位皮肤,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思路 本病辨证应以脏腑辨证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根据病程、疱疹特点以及临床伴随症状以判定病情轻重,区别病变脏腑等。轻证病程短,疱疹仅现于手足掌心及口腔部,稀疏散在,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全身症状轻微,或伴低热、流涕、咳嗽、恶心、呕吐、泄泻等肺卫失宣、脾失健运证候;重证病程长,疱疹除见于手足掌心及口腔部外,四肢、臀部等其他部位也常累及,且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疹色紫暗,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全身症状较重,常伴高热、烦躁、口痛、拒食、尿赤便结等毒炽气营证候。严重者可因邪陷心肝,或邪毒犯心而出现心经、肝经证候。
        2.论治方法   本病治疗,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原则。轻证治以宣肺解表,清热化湿;重证治以清气凉营,解毒祛湿。出现邪毒内陷或邪毒犯心者,又当配伍清心开窍、熄风镇惊;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因小儿脾胃薄弱,时行邪毒总属温热阳毒,故遣方用药解表不可过于耗散,祛湿不可峻利温燥,清热解毒不可过于寒凉,应中病即止,以免耗气伤阴,损脾败胃,冰伏邪气。
        3.证治分类
      (1)邪犯肺脾
       证候 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辨证  本证为手足口病轻证,由时行邪毒侵于肺脾所致,以手足肌肤、口腔部疱疹,全身症状不重为特征。偏肺气失宣者,发热恶寒,流涕咳嗽,咽红疼痛;偏脾运失健者,纳差流涎,呕吐泄泻。若为高热,或身热持续,则易转为重证。
        治法 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清热解毒,宣肺透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滑石、茵陈蒿清热利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解毒利咽,化痰止咳。
        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恶寒加防风、荆芥祛风解表胜湿;若发热、口渴、恶心呕吐、泄泻、舌红苔黄,合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化湿和中。
      (2)湿热蒸盛
       证候  身热持续,热势较高,烦躁口渴,口腔、手足、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疹色紫暗,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口臭流涎,灼热疼痛,甚或拒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辨证  本证为手足口病重证,因邪毒炽盛,燔灼气营所致。以口腔、手足、四肢、臀部疱疹,全身症状显著为特征。热重偏于气分者,高热持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溲赤便结;偏于营分者,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舌质红绛;湿重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口苦而黏,皮肤疱疹显著,瘙痒不适,脘闷纳呆,呕恶苔腻。失于调治者,则易出现邪陷心肝或邪毒犯心之变证。
       治法  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祛湿;生石膏、知母清气泄热;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大青叶、板蓝根、紫草解毒透疹;菖蒲、茵陈、车前草清热化湿。
        偏于湿重者,去知母、生地,加藿香、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腹胀满加枳实、厚朴理气除账;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瘙痒重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
        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而见壮热、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清心开窍,平肝熄风。若邪毒犯心,而见心悸、胸闷、气短者,又当参照病毒性心肌炎节施治。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服5~l0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2)双黄连口服液:每服5~l0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3)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每服5~l0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4)黄栀花口服液:每服5~l0ml,1日2~3次。用于偏于热毒炽盛者。
    (5)清胃黄连丸:每服1丸,1日2次。用于湿热蒸盛证。
    (6)穿琥宁注射液:每日10mg/Kg,分1~2次,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用于重证。
    (7)双黄连注射液:每日60mg/Kg,分1~2次,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用于重证。
       2.药物外治
      (1)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喉风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3次。
      (2)金黄散、青黛散、紫金锭: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手足疱疹患处,1日3次。
      (3)金银花15g,板蓝根15g,蒲公英15g,车前草15g,浮萍15g,黄柏10g。水煎外洗手足疱疹处。用于手足疱疹重者。
      (4)煅石膏30g,黄柏15g,蛤壳粉15g,白芷10g,黄丹3g。共为细粉,油调外敷手足疱疹处。用于疱疹多而痛痒甚者。
        3.西医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给予解热镇痛剂扑热息痛每次10~15mg/kg口服;烦躁不安者,给予异丙嗪每次1mg/kg肌注;皮肤瘙痒重者,给予炉甘石洗剂外涂;疱疹破溃时,涂以2%龙胆紫或冰硼散、锡类散等,每日数次;继发感染者,应及时给予抗生素。口腔疱疹破溃者,用1%~3%双氧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疼痛严重者,进食前可先涂2%地卡因或1%普鲁卡因溶液以止痛。重证患儿应加强支持疗法,适当补液,并补充维生素B、C族。合并心肌炎者,按心肌炎章节治疗,合并脑炎者,参照乙脑章节救治。
       (2)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注射液每日10~15mg/kg,分2~3次口服或肌注。重证可予阿昔洛韦每日15~20mg/kg,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3天。必要时,可延长用药。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
加强本病流行病学监测,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发现疑似病人,应及时进行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观察7~10天,并给板蓝根颗粒冲服;体弱者接触患儿后,可予丙种球蛋白肌注,以作被动免疫。
     (2)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及时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
%漂白粉澄清液或84溶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饮食起居,合理供给营养。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阳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2.调护
     (1)患病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房间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透气,保持空气新鲜。
     (2)给予清淡无刺激、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清洁口腔,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
     (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溃破感染。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撤布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邪毒内陷及邪毒犯心等并发症。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肺为脓疱,以涕稠浊,色白而大;心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赤色黄浅也。”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顺逆》:“夫四毒之发。各有其时,脓疱最酷,疹次之,水疱又次之。”

【现代研究】
      (1)药效学研究:贺又舜等用甘露消毒丹煎剂进行体外抗病毒试验,分别观察甘露消毒丹全方、甘露消毒丹残Ⅰ方(藿香、白蔻、薄荷、石菖蒲)、甘露消毒丹残Ⅱ方(黄芩、连翘、射干、川贝、茵陈、滑石、木通)、甘露消毒丹加味方(全方加板蓝根、大青叶)对柯萨奇病毒的抑制指数及对TCID50的影响,结果表明四者均能抑制柯萨奇病毒在培养细胞内的复制,甘露消毒丹全方水煎液对柯萨奇病毒(Cox-B2、B3、B4)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
       (2)辨证论治研究:
        王树瑜将本病分为5型:①风热犯肺型,治以散风清热,活血消痰,方用银翘散加味。②心脾伏火型,治以清心泻脾,解毒透疹,方用自拟透疹凉膈饮化裁。③暑热炽盛型,治以清瘟解毒,凉血消疹,方用清瘟败毒饮化裁。④湿热郁蒸型,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消疹,方用甘露消毒丹或苍术白虎汤加减。⑤阴伤毒侵型,治以滋阴降火,解毒消疹,方以增液汤与甘桔汤、导赤散化裁治之。[2]
        刘宏波等分3型论治:①风热卫表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透疹,方用银翘散加减。②气分湿热证,治以清气解毒,除湿消疹,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热入营分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消疹,方用清营汤加减。[3]
        徐雯根据本病的传变规律,分4型论治,并认为心脾积热是本病的主要病理过程,清心泻脾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属风热犯肺者,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方药以银翘散加知母、石膏、竹叶等;心脾积热者,治以清心泻脾,解毒利湿,方用导赤散合玉女煎加泽泻、蒲公英、金银花、地肤子、苦参等;热入营血者,治以清营凉血,清心开窍,以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必要时加用安宫牛黄丸;心脾阴虚者,治以养阴健脾,方药以生脉散加减。[4]
        解晓红分3型论治:①热毒炽盛型,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药用虎杖、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丹皮、滑石、生甘草。②湿热并重型,治宜清热利湿解毒,药用虎杖、薏苡仁、黄柏、佩兰、泽泻、木通、滑石、丹皮、陈皮、甘草。③脾虚湿聚型,治宜健脾化湿,理气和中,药用藿香、川朴、半夏、苍术、白术、陈皮、茯苓、焦三仙、木香、白鲜皮、车前子、甘草。[5]
        宁秀芳用自拟清热泻脾散(栀子、玄参、灯心草、生石膏、生地、薏苡仁、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治疗本病94例,90例痊愈,4例无效。[6]
        肖诏玮等用卤地菊汤(卤地菊、金银花、板蓝根、蚤休、萆薢、荆芥、防风、苍术、白术、黄连 、蝉蜕)治疗本病62例,服药2~6天治愈58例,总有效率93.6%。[7]
        余桂英等以宣透散(葛根、金银花、连翘、紫草、牛蒡子、薄荷、蝉蜕、芦根、生石膏、生甘草)为主治疗本病63例,用药2~7天,全部治愈。[8]
        高慧等用自拟清利解毒方(金银花、连翘、黄芩、知母、车前草、赤芍、丹皮、板蓝根、生石膏、六一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00例,结果:治愈161例,显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9]

参考文献
        [1] 贺又舜,伍参荣,赵国本,等.甘露消毒丹对柯萨奇病毒体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2):737.
        [2] 王树瑜.手足口综合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天津中医,1988;(2):8.
        [3] 刘宏波,卞国本.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3):170.
        [4] 徐雯.手足口病的辨证施治.中医研究,1995;8(6):37.
        [5] 解晓红.小儿手足口病的辨证论治.中医药研究,2000;16(1):15.
        [6] 宁秀芳.自拟清热泻脾散治疗手足口病94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4):159.
        [7] 肖诏玮,张福泰.卤地菊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2例.福建中医药,1994;25(2):35.
        [8] 余桂英,张冬梅.中药治疗手足口病63例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2000;(1):34.
        [9] 高慧,王丽君.清利解毒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00例临证报告.中医药研究,2002;18(1):17.

       摘自《中医儿科学 七年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