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二讲《信愿行》01

 lin-lian 2015-09-07

行者老师简介:



咱们现在开始讲课,我看有一部分是上节课听过的,还有一部分是新来的,我先简单用一小段时间把上节课讲的内容给大家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主要讲的是关于我们怎样学中医,自身需要的条件和对外界认识的方法。说了两个步骤:第一个,讲的是怎么样取类比象。我们用一个怎么样的心态内心来取类比象,来认识、来怎么保持一个内心清静无为的心境,有了这个心境了以后,怎么样真实的去映射、认识外在的世界。

这个时候我给大家留了个作业,就是回去以后,自己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检省、解释。大家做了吗?谁给大家站起来讲一下做作业的情况,有什么收获?大胆一点,这个课堂就需要大家放松,你站起来讲问题的时候,也是对你内心的一次突破。因为呢,你可能站起来说,唉呀,没什么,这个作业都做到这儿了,讲不讲都无所谓。其实你讲出来的时候,等于你是重新温习一次,而且是站在这么一个环境,面对这么多人,你再讲出来再检省出来的时候,这个力量和你平常就有很大的不同。谁来讲一下?

还记得我上节课是怎么讲的吗?第一,我们面对自心的时候,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对自己不是完全肯定的,也不是完全接纳的,我们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完全彻底的接纳了以后,才可以谈到接纳外在的事物,接纳外在的人。怎么样完全接纳自己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生下来以后,对自己的所做的事情、想法、行为、表现都会有一个判断,有好的有坏的,有状态积极的时候也有低落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状态好的时候,积极的时候,你认为是被周围的人认可的。这样呢,我们就会把另外一部分状态或者是行为压抑住,这部分不能见人,这部分表露出来很没面子。这样的话,自己对自己的内心,是一个不全面的认识,是非常偏颇的。当面对外在的事或者人的时候,自己不可能全部饱满的自信,被压抑着,被压抑着是什么样子?必然是不自由的,你想怎么样是不可能怎么样的。

这里面有一个小的问题,这也是我自己体会出来的,我对我自己的状态是这样的,不管我的状态是低落,或者是表现出来一些多么破的事情或者什么,对此刻自己做的事情,对此刻拥有的心情状态,要完全的接受,不光是接受,而是认可。这就是自己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它合适它不合适,你全面认可它了以后,你心里不排斥它。这时候你就慢慢的拥有自己,你就是自己的主人,时间长了以后,反复这样心态慢慢融合以后,你该调适状态,你自然而然就调适出来了,你不需要它自然而然就不产生了,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慢慢自由了自主了。你要是非要想,我要很快乐要很幸福,这两种状态我需要,然后那种悲观低落的就不需要了,等你低落悲观的时候你就讨厌它,你越讨厌它,你越是压制它,你与自己的某一些心灵状况是不认可的,可以再深一步说,你对自己是非常不认可的。因为悲观失落还是你,它只不过是你转了一个角度,你就不认可它了。就像五行一样,木火的一面,你挺高兴,金水的一面呢太凝滞,你就不想要了。你只有把五行看全了,知道它是在流转之中的,然后全部去接纳它,时间长了,我们全部接纳自己,跟自己的身心全部相互真正的融合起来以后,就没有滞碍了。没有滞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想要什么状态我们才能很容易调出什么状态。所以我上节课说,我们要把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慢慢在处事中观察到认识到,把所有缺点,用积极主动的方向去认识,发现并不是要非得那么憎恶、讨厌它;把所有的优点,从它带来的失误、带来不便的角度去认识它,它也不一定是我们要永远抱着不放的。所以说我们充分地认可它接受它的时候,不会产生过于执着,也不会产生厌弃,这个就叫真实。能体会到这种真实存在的时候,这种心境就慢慢归于虚静,就是我们学医要达到的静定的状态。

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有了这种虚静的状态,我们就逐渐可以对外在的事物的认识和体会,更加深入,我们这面心里的镜子,就会没有瑕疵。这个时候学医就进入了第一步,你们知道这第一步叫什么,这第一步叫悟性!学医的人,从古到今来,讲究什么?没有悟性是没办法学医的。悟性是什么?你这里(指心)没有障碍,你观察事物非常透彻,自己不给自己造成障碍,很灵活,很灵动的,然后随着你逐渐内心的澄澈明净,慢慢你观察事物越来越深入,然后随之周围的人对你的评价,在医学道路上的评价,就认为你越来越有悟性。悟是什么,竖心旁+吾,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心,我们内在的本心,越是不产生滞碍,越是不产生各种不必要的障碍,我们越是能透彻地认识外物。

第二点,既然拥有了取类比象这种认识外物的方法以后,我们该去怎么样学习呢?合于经合于法,合于前人走过的方法道路,沿着前人走过的方法道路一步步去实践它,像做事一样,我们把前人留下的套路方法一遍一遍地重新再实践,领会到他们是怎样取类比象的,怎么样认识事物的,逐渐跟他们融合一体,融会贯通了以后,那个时候还有没有前人的痕迹?没有了。自己还是靠自己的这颗心去领会,随时随地地去观象,去取类比象。什么叫取类比象啊,就是感觉,中医有句话叫“医者意也”,意识的意,说句比较直白的话,就是感觉。你用你的意识去感觉,去融汇到外物,融汇到人与物,还有疾病的变化之中,然后去体会这里头的盈缩消长,在这里面五行四象全都具备了。然后你把事物的发展规律用五行四象类比出来,参合于周围天地日月变化的运行,就知道它的趋势,它是怎么来的该怎么走,它是怎么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规律。

行,我就这么简单的总结一下。大家有问题现在可以站起来提一下。

同学:(提问部分听不清楚)

行者:其实就是这样,我们对内心的检省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去检视,在这里面呢,可能大家有一部分人接触到很多西方文化的一些东西,心理学啊所谓的行为学啊这些,这些东西呢,跟东方文化是不相违背的。但其中有一点是相互违背的,我举个例子,西方讲究民主的这些国家,它对于个体的人的需求,个体的人的权利啊什么的,非常看重。就像这个人他要得到快乐要得到幸福,每个人要追求怎么怎么样,西方文化对这个非常强调。而东方社会是不强调的,东方社会是讲什么,讲究每个人的“义”,干我们该干的,我们要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在一个社会一个家庭,我们有自己的定位,定位定好就行了。至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东方文化是不强调的,而西方呢,它是强调个人内在的需求,就是那种要达到幸福要达到快乐等等,这就产生了很大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就是说,当你觉得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感觉需要安慰,有个感觉需要面对的时候,你已经把它当真了,当你把它当真的时候,你就越来越需要花很多心思去经营它,去对待它。

就像我们内心一样,我们要是觉得内心自卑,然后我们要认识到这种自卑感,要克服这种自卑感,我们越在里面搅,可能就越不容易拔出来。而在东方文化,我们只需要澄净,只需要打坐静思就行了,然后心态逐渐地安和下来。我们知道我们该做的事情,然后在一个大的范围一个大的角度,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来体会我们该做什么,然后把自己那些不该要的东西慢慢就忘却掉了,然后它就没有了。

我们人都是这样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想来的,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既然找麻烦了,麻烦已经找了,就需要两种方法来面对,一个是转移思想,或者转移也转移不了,就对峙。有很多人说,你想给他转移吧,他还咬着不放,这就是对峙,对峙又产生很多方法。至于说理论上的解析,一下子很透彻的解析是需要非常强的理性,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我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自己就会产生一些压力,自己对预期的目标达不到的时候,自己就会产生一些内心的自责。当我们面对这个压力的时候,首先要分清楚,你可以去解析,这个压力是从哪儿来的,就是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我们非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这一个大的任务来了以后,我们一般人肯定会有压力。但是我们要仔细解析这个压力的时候,它是不存在的。怎么样是不存在的呢,你想这件事情既然到这儿了,我就要把这个事情干好,我会分几个步骤,干好是什么状态,然后中间每一步该怎么干,当你投入到具体的计划跟行动之中以后,你就没有压力了。

压力来源于什么,压力第一点,就是患得患失,这是我们最容易产生的状态。唉呀我干不好怎么办,我要干的很好又会怎么样,然后这个心态就会产生起伏落差,自己把握不住。当自己真正投入去干的时候,这个位置是非常确定的,就是脚在一步一步走,这个时候是非常踏实的。还有一点,就是迷惑,一个工作一个事情来了以后,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办,由于这种无知。人类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就是不知道,就是无知,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就产生莫名的恐惧,不知道会产生什么结果。对待这种方式,有的人会产生恐惧,有一些人不会产生恐惧,因为虽然对这件事情,你也可以不知道具体怎么办,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可以预期到下一步,这个事情即使办不成又都能怎么样,就会留一些心理准备。把这个底线找到了,然后呢,这个事情只要办成,具体怎么办,然后再具体去做。一个事情发生来了后,很可能比较复杂,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找出来头绪的,但是我们能从外部的角度,把它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这样我们的内心就相对达到一个角度认知的话,竟然是这么回事,想清楚,即使干不成功,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就以这样的心态去干。所以很多压力,在我们面对的时候,就需要很多方法去转移,去解析,然后逐渐看清楚了以后,这种疑惑就会消失。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关于我们怎么学中医。学中医还有学传统文化都讲究“信、愿、行”,信就是信念信仰,愿就是自己制定的目标,行就是具体操持践行的方法。


首先第一条是信。我们做任何事儿的时候,学任何一门学科,你践行任何一个我们认为的任务,我们必须具备首先一条就是信。我们相信它必然存在,这个必然是真实的,必然是可以真实地去达到的。我们学中医就要相信中医有它非常深刻的奥秘,它与世界人天奥秘的本源是相互契合的,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掌握到对疾病的认识,以至于深刻地把握,最终达到对疾病的往来生死进行自如的操控。这就是我们对中医的信,你这份信有多深刻,它就支持着你在学习过程中,你的力量会有多大。为什么有的人学中医没感觉,学习好像学得很慢,跟一个人的悟性,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跟一个人后天的耳目聪明理解能力,这个是不成正比的,主要的一个根本就是:信。你像你们学本科五年,还有我,五年你都干了什么,从我的理解,一般都不会去信,你要去信的话,你就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你先把老师的那条路看清楚,堵死了,然后你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然后在不断的求索过程当中,只要有信仰,你相信肯定那条路能走通,然后你就要不断地去走。

这个信是建立在你对中医的已有认识上的。没有认识也可以有信,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这种信,这种信念刚开始是模糊的,可以说有一方面是比较执着的,取决于个人的心力的大小。个人的心力执着,他追求事物的那个与生俱来的力量,就决定了他学习的时候爆发的力量。然后在学习过程之中呢,随着我们逐渐学习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唉呀,它确实是非常深奥的。然后在临床之中,在认识外在的世界之中,我们又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的话,越来越与外在事物相契合,我们的这个人生观越来越清晰,然后人生观也广阔的建立起了,这个时候就产生了真正的信。像我们提到,共产主义、共产党员也有信,信什么?共产主义必将实现,是吧,这个也叫信仰啊,这个信仰能不能达到呢,能达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能达到。学中医也是这样,你说你穷彻人天医道,这叫信,能够穷彻。东方药师佛说:凡执我名号者,无病无灾,等等什么什么,家庭美满,大概就这意思,能不能做到?是内心的信念,内心的信念圆融或是成熟的时候,与它相关联的这些人或者事,也会成熟,也会圆满。那么中医也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他坚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他的心内有这个境界,他自己内心通过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认识行动,他做到了。

至于说每一个人慢慢整个全都做到,全都融会起来,就像孙中山先生讲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那个状态说实在的,比共产主义还难达到,但是我们古人把它提出来了,孙中山先生提倡民主精神也在这儿,他是自己做出来的,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愿”。

这个“愿”是我们今天讲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说我们学中医,我们是抱着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来学的,这个目的会决定你学中医学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论语上讲,孔子说观察人有三个要点,第一个就是说“观其所由”,就是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出发点是什么。“察其所之”,之是什么,他的目的,目的地是什么。一个是缘由,看出缘由了之后就知道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之后,他就有起因。当这个起因解决了之后,他做这个事情可能就不想做了,起因产生变化了,他就认识到自己这个起因就站不住脚了,这是立足点。“察其所之”就是他的目的,一般我们做事就是这样,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目的决定他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他才会罢手才会停。第三个就是“审其所安”,他平常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支持不支持他把这个事情彻底办成,或者办到什么样子什么程度,是什么一个状态。我们学中医也是这样,这个是孔子讲的察人之道,用这三点来审察人,古今所有人物,你都会看清楚。
用这三点来审察我们自己,还有一句话:“君子之学为己”,君子做学问是为自己的,古人告诉我们是察人之道,其实我们是用来察自己的。首先,我们为什么学中医呢,“观其所由”,就是他有一个原因,我们每个人都要观察到自己本身的原因,然后呢,才是所之。有些人的原因是不可靠的,一开始觉得,可能学中医挺好的,到时候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能赚钱,到时候还没毕业,一看,哎呀,到社会上工作也不好找,收入也低,社会地位各方面也不如西医好,还没毕业就准备改行学西医了。或者搞点更实际的,或者考其它院校的研究生,这就是发心不正,动机不纯。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想学中医的动机是什么,由动机然后产生了我们学中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目的,

这个“愿”就是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决定了我们最终的成就。当然我的愿望可以是非常高远的,但是它会指引着我们,跟一个灯塔一样,我们在途中或者会偏离航线,但是有这个目标有这个愿望在,我们就会永远向着它,永远向前。所以说这个愿,这个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审其所安,安是什么?安之若素,我们平常习惯于哪个状态,有些人习惯于蹦蹦跳跳非常浮躁的状态,有些人平常就习惯于非常冷静观察的一个状态;有些人遇见事物就喜欢投入,去跟大家融合在一块儿;有些人呢,双手一抱,冷眼观察置身事外。这种种态度就反映了他在学习的时候他容易产生什么样的状况,你能融入能契合的,学医也一样,他能产生真实的内心体会,你冷眼旁观的,你只能看各家学说在争斗,他们谁什么样的观点,跟自己没关系,这样学医都是学别人的东西,学医就是要学到自己的身上,不是去数黄帝有什么宝贝,岐伯有什么方子,仲景又有什么样深刻的认识。

我们学医是为了什么,我们学医是因为一开始有疑惑,对人、对世间、对疾病、对各种东西产生了疑惑,要破解疑惑,最后呢,目的地是要达到一个状态。你们不要说你们的原因,你们的原因有的很多都站不住脚,我说最正确的原因,就是说你真正要学医的话,刚开始是就是疑惑,你要破解疑惑,最后达到一个状态。有的人说我要治病我要帮助别人,这都是外在理由,这个理由靠不住。当你真正学进去的时候,有时候你就不会去想到去帮别人啦去干什么啦,你面对的就是对具体疾病的变化、对具体人内在外在的气血运行与天地相呼应这些具体的知识,具体的道理,去理解去领会。所以第一点就是因为有“惑”,韩愈讲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个“惑”呢,就是我们对中医里面疾病发展前后变化的规律产生了疑惑,不清楚。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是在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大概是大二到大三之间,我就问自己“人焉受病”?,就是人从哪里受病?人为什么会受病?自己内心感受不到,所以就看了很多书,反反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这就叫破。当你有疑惑的时候,就证明你开始学习了,你真正开始学习了,因为你有疑惑,这就意味着疑惑到一定时候必将打开,打开了以后,你就在这一方面产生了自己的观念了。你看书也是一样的,当我有这观念的时候,再看书,别人讲的为什么受病,我感觉这讲的,有些太抽象,自己理解不了,有的讲的太片面,有的讲的太机械,总归是自己不认可的。自己真正产生疑惑的时候,自己对待自己的疑惑,是非常真实的,能不能解开这个疑惑,自己内心是最真实的感受,不是说哪本书看了以后,那些圣人如张仲景过来了,几篇文章一说完你就理解了,不是这样。自己要从身心的角度去解答,人为什么会受病,外感内伤各种,它是怎么受进来的,它是怎么变化的,切身感受。

学习就是这样的,学习一开始是不断的有疑惑,然后我们参究这些疑惑,参究这些疑惑的时候,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平常参究疑惑的时候,是拿很多知识去类比,什么是六经啊。然后有些书上就讲,六经就是六条道路,就是讲究元气运行变化的各种方式等等,但你们自心是不是认可,你们自心会不会真实地体会到这种状况,因为那是别人的,那是古人书上的,他们的解释,你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了吗?

所以我们学医,第一点要有“愿”,你得发自内心的想去破除这些疑惑,你得有疑惑,有疑则进,无疑则不进,这是儒家讲的。你必须有疑惑,不断有疑惑不断打开疑惑,你的障碍才不断在消失,然后不断地进步,做学问然后才有不断的深入。


第二点就是学到什么时候,过去古人说,做学问做到什么地步?学必至于无疑之地,无疑是什么,不是没有疑惑了。我们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疑惑没有问题,释迦牟尼佛也是有疑惑有问题的,这个无疑是讲什么,是我们内心不再给自己制造障碍了,是我们对事物大的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就像我们看病一样,人焉受病,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会受病,他内在有自己的元气,和外在的天气相呼应,他是建立在怎么样一个系统,当你这个系统这个东西,一个整个的框架建立起来了以后,你就达到了这种无疑之境。然后等病人生病的时候,你遇见具体的案例的时候,你就分析它,为什么得病,为什么是这样的。当你分析不清楚的时候,你就会想这里头是不是还有其它什么因素,你的内心是不会疑惑的,因为你的内心对这一整套疾病的传变,天人相应的一个框架是非常清晰了,事情摆在这儿。你不明白是暂时不明白,然后你再去观察,通过周围的蛛丝马迹,然后观察它的变化,它这个疾病可能处在一种有一部分你平常没有观察到的,没有想到的。等它的变化过程之中逐渐出来,能用六经能用五行观念真正去类比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哦,原来如此啊。所以呢,从这步到无疑之境啊,我是这关已经建立了,然后在遇见每一个疾病过程中,用的是什么?用的全是取类比象。


我们在面对一个生死攸关危在旦夕的病人的时候,我们会用什么?我们的这种观念已经建立了,内心已经澄澈了,这个时候用的就是取类比象,就是入于静中,学医之道虚静为宝,独守阴阳无与众谋,这个时候用的就是无疑之境。这个时候你还一脑子疑惑:哎呀,这个是什么?这个病为什么这样呢?然后你对这个病产生一个感觉,哎呀这个病我还有很多未知因素。这个东西一旦你放大,这个病你看不好了,你用药都是侥幸心理。你可以用药没有十分把握,但是你知道必然该这么走,暂时我也没有十足把握,我也知道我这样用药很可能不会一下子到位,但是,按照我的这个知识,它必然是这样。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给自己看病,才能给自己家里人看病,要不然就像古代中医说的,医不治己,为什么?给别人看病的时候非常自信,那些疑惑都可以不要,给家里人看病,那点疑惑全回来了,并且无限放大,全是拿不准,全是负面的。哎呀,以前我这样治的时候死过一人,是不是,他把以前治好的无数人全都忘了。


答:还有一个是目的,我先给大家大概讲一下,然后呢咱们再来讨论。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目的。我们学医,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为什么学,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是最关键的,这也是我想着学中医最推崇的一点,就说你的愿力有多少,你最后就有多少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