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投资人士对后市的一些看法

 真友书屋 2015-09-08

过去三个月整个市场的温度从酷夏瞬间转向寒冬,许多人依然沉浸在大牛市的亢奋之中,却不知不觉发现熊市其实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了。


这一次的熊市和历史最大的不同就是下跌速度太快,许多股票在短短两个多月中暴跌70%以上,大量的股票连续几天跌停。我曾经列举了影响市场的几个变量,从估值,风险偏好,流动性等角度客观做了分析。

也说过本来是内心看多的,一写就发现各个变量偏向负面的因素更大,只能看空,之后市场也果然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下跌。

今天再和大家谈谈对市场,对后市的一些看法。

先说结论:短期市场依然会出现下跌,但中期乐观,下跌的时间不会很长(听上去是不是和股评家的话一样)。

理由一:资金的持续流出。


如果我们把股票市场做一个最最简化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每一次的牛市都是有增量资金进入,而每一次的熊市都是存量资金的流出。这一次的牛市增量资金来自于企业和散户的储蓄搬家,是资金面的双轮驱动

这一点和2007年牛市依靠散户的储蓄搬家有所不同。我们都知道宏观经济不好,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ROE的下滑,而企业在ROE下滑后就不愿意把产品销售后获得的现金投入到资本开支中去。

这就如同苹果,在乔布斯做CEO的时候苹果是从来不分红的。因为其一直在创新,ROE很高。乔布斯卖iPhone赚了钱后宁愿去开发iPad,新iPhone这样的产品。而Tim Cook上台后,创新能力下滑,企业ROE也往下走,最终导致苹果的大规模分红。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从创一代进入了富二代,守业,财富管理的需求大大提升。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一年大量的专业投资者出走去打造自己的私募基金,很大原因就是来自于企业端的资本流入,导致募集资金很容易。

而这个趋势事实上在股市调整之前已经开始衰竭。我们再看散户的资金流入。在这一轮牛市崛起的时候,有一个逻辑很清晰的观点“中国家庭资产的配置”。其中对比了美国和中国两地家庭资产中在股市配置的比例。

美国好像是30%,中国是10%。由于房地产开始见到历史大顶,中国居民投资的方向越来越少,股市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投资领域。

然而,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居民对于股市从来不是“配置”,他们不会每年拿10%的收入持续投入到股市。一旦市场好,许多人会all in,而一旦市场不好,大家又会停止。

所以,在6月开始大跌后,散户的储蓄搬家也跟着停止了。

从这两点看,导致资金持续流入的变量在这个阶段都停止了。相反,一系列打压股指期货的政策也导致场内的资金持续流出。市场的特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变成了类似于赌场的“买大买小”,不是千股涨停,就是千股跌停。

这也导致长期资金,选股者等都暂时不会进入,等待市场恢复正常。所以我们看到,在国家队买了2万亿左右的股票后,市场依然持续下跌,是一个典型的资金持续流出的市场。

理由二:去杠杆接近尾声,但没有结束。

整个场内融资余额已经从2万亿以上下降到了1万亿的水平,场外的杠杆,无论是伞形信托还是配资都已经被清理了很多,但还没有完全清理完成。这一轮牛市启动之前,场内的融资余额在5000亿的水平。

所以,在这一轮熊市结束前,场内的融资余额应该要回落到8000亿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股市的去杠杆暴跌,大家的信心杠杆也被清楚。

无论是对经济,对国家,对自己财富的中长期看法,都出现了大幅的下滑。这种信心杠杆的去除也会通过反身性影响到实体经济中的消费。

此外,叠加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投资者的中长期信心变得越来越脆弱。


理由三:海外资本市场下跌的影响。


如果我们回头看2008年的熊市,其实6000点跌到2500点是源于中国股市本身的基本面恶化以及去泡沫。

但是之后2500点到1600点的暴跌,是来自于海外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年雷曼的倒闭。目前看,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资本市场也在历史高点。五年多的美股大牛市很可能在今年终结。日经在创了新高后也在最近刚刚开始暴跌。

这些海外市场的负反馈刚刚开始,也非常可能成为A股下一波大跌的催化剂。形成一种新的负反馈循环。

这些都是我认为市场短期依然会下跌的理由。点位真的不好说,但政策底从来不是市场底部,我们先看2500点左右吧。

那为什么中期乐观呢?很简单,因为按照这个速度,市场应该很快会见底。我依然认为这是去杠杆,而不是去泡沫,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去泡沫是分化的市场,去杠杆不是。杠杆资金加速了市场波动的速度,带来向上的时候快速上涨,而下跌的时候也快速下跌。

A股在3000点左右许多股票的估值,或者市值已经合理,当市场再跌到2500附近的时候,大量的股票会变得便宜,无论是市值看还是估值看。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把四大行和两桶油剔除,市场真实的点位可能更低。

2008年的大熊市,许多股票一年跌了70%。而这一轮去杠杆的熊市,许多股票三个月跌幅70%。市场事实上在快速出清和见底。反身性带来的趋势特征越来越强。

当市场见底之后,我和市场有两个观点不太一样:

1)我认为市场不会出现阴跌,相反见底后的上涨依然会非常暴力;

2)每一轮熊市结束后,新一轮的牛市往往是新的行业和龙头(比如上一轮牛市最强的资源品,但之后一轮牛市核心品种是医药和TMT)。

我依然认为互联网会是接下来的反弹龙头。

逻辑也很简单。杠杆会依然成为市场重要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这三个月惨痛的教训而被完全扼杀。未来更加可能的情况是能看的清楚,被市场更好监管的杠杆。

当市场见底重新起来后,投资者依然会执行“加杠杆”这个动作,从而又加速推动市场运行的方向。

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队拿走了将近10%的流通盘筹码,上涨时这种筹码稀缺性也会被市场所发觉。

而互联网,虽然类似于互联网券商中的一些公司在行业方向和成长空间中出现了问题,但整体互联网依然是中国最有活力,发展最明确的行业。

甚至我认为,在人口红利拐点出现,资产价格高位泡沫,货币贬值等各种风险下,互联网是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希望。

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大家的接受度,以及社会制度中的大量中间环节,互联网在中国都具有最为广阔的土壤。我依然认为创业板不是2000年的纳斯达克,我们还没有看到市场出现市值几千亿以上的公司。

中国的互联网泡沫顶峰一定是伴随着出现过万亿市值的互联网公司,或者几家市值3000-5000亿的公司,这个见顶信号远远没有出现。

现在的情况更类似于1996年纳斯达克的基本面,但伴随着1998年的估值。本轮的下跌也让创业板的估值消化得到了充分释放。

当然,接下来的互联网行情一定是分化的。成功的企业能够涨几倍,甚至创历史新高,失败的企业股价中长期会跌去90%。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过去几个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医疗信息化,O2O,大数据,供应链金融等等,这些赛道中依然会有伟大的公司重新崛起。也是未来笔者会慢慢和大家一起挖掘的方向。

总结一下:市场还没跌完,等待海外市场风险的确认以及最后一波的快速下跌。但熊市不会很长,可能最多还有三个月。熊市结束后依然是暴力上涨,核心品种依然是互联网和创新的方向。


纯个人观点,错误的可能性很大,感谢大家的包容,也欢迎讨论。

(来源:颠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