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潘家峪

 汉沽老潘 2015-09-08

这里历史悠久,600多年的建村老槐树、彰显冀东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遐驰神往;

这里曾是冀东地区有名的抗战堡垒村,从震惊世界的潘家峪惨案,到成立复仇团转战全国,让人们在追寻红色的记忆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被誉为“燕山脚下小吐鲁番”,赏美景、摘葡萄、吃农家饭,已成为踏青郊游、绿色休闲的理想宝地……

这里就是冀东革命老区--潘家峪村。历经血与火的洗礼,踏着时代的节拍,沐浴着科学发展春风,英雄的潘家峪人民正满怀豪情书写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动人篇章。

悠久的历史

丰润区因“润泽丰美”而得名。丰润历史悠久、文化昌明,孕育了曹雪芹、张爱玲、管桦、李瑛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动车之城、物流之城、魅力浭城快速崛起,绘就了丰润科学发展的壮美画卷。地处北部山区的潘家峪村,宛若一块硕大的翡翠,以其独特的人文风貌,在丰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异常耀眼夺目。

潘家峪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潘景父子由山西省洪侗县大槐树村来此安家落户,以开荒、种地、打猎为生,后繁衍成庄。因居于山谷之中,冠其姓氏,取名潘家峪。潘家峪村总面积近12平方公里,现有426户、1322口人。

潘景初来潘家峪种下的三棵建庄槐树,见证了潘家峪600多年沧桑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临近潘家大院的一棵老槐树,抗战期间为八路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潘家峪惨案中,老槐树被烧得千疮百孔。或许是受潘家峪人民复仇怒火的感昭,第二年,它又奇迹般地萌发新绿,生长愈加茂盛,至今仍风雨无阻地守护着潘家峪人民。

潘家峪是典型的冀东山区民俗村落。村中的房屋都是随山就势取石修建。从村南山顶俯视,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层层相叠的楼宇,蔚为壮观。古朴典雅的小门楼上方有木头制成的门楣,用来悬挂长鞭、艾草、桃树条等辟邪之物,俗称“门当”;下面两个石墩,则喻意“户对”。

特殊的风貌,优美的传说,让潘家峪更具神秘色彩。村北两公里,围屏山与王帽山相连,既如九龙腾舞,又似王侯之冠。长约150米、宽3至5米、深二三十米的“唐挑沟”,流传着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挖沟断龙脉的美丽传说。与之相邻的山脉,岩石撑裂,如千姿百态的鲜花盛开,遂得名“百花山”。

上世纪初,皮影、评剧、高跷在潘家峪村日渐盛行。特别是三十年代,就成立了远近闻名的潘家峪评剧团。腊月排练、正月演出,给村民带去了无尽的欢乐。今天的潘家峪,文化活动开展得更是如火如荼。唱评剧、扭秧歌、跳健身舞,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潘家峪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北部山区第一个通电、通车的村庄,投资100多万元新打5眼岩石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投资5000万元、长4公里的红色旅游专线业已投入使用。村希望小学的建设,使孩子们有了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全村先后有22个孩子考上了大学,3人攻读硕士学位,他们以潘家峪精神激励着自己,勇于进取,奋力拼搏,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着力量。

红色的记忆

抗战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潘家峪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为冀东最早、最坚实的堡垒村。

1938年7月,潘家峪村30多名青年参加了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1939年3月,潘家峪被确定为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随后,冀东办事处、冀东军分区司令部、丰滦迁抗日联合县政府、尖兵报社印刷厂等陆续进驻潘家峪东山沟。李运昌、节振国、丁振军、焦若愚、周文彬等冀东党政军领导经常在此指挥战斗。

潘家峪人民像呵护自己生命那样,保卫着冀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干部战士的安全。青壮年组织了“青年报国队”、妇女组成了“妇女救国会”、儿童们则成立了“儿童团”……

1939至194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敌人向潘家峪村发起了138次大小扫荡,均遭到潘家峪人民的英勇抗击,消灭日军40多个。

冀东抗战指挥中心在潘家峪的安全高效运转,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恐慌。他们把潘家峪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此时,一个凶残的计划开始了…

1941年1月25日拂晓,日军召集唐山市及五县十六个据点的3000多日本兵和2000多名伪军包围了潘家峪。

日伪军先是把群众围进西大坑。因西大坑四周没有围墙,又把群众赶往铺满柴草、倒上煤油的潘家大院。

血腥的大屠杀开始了,整个大院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枪打、火烧、炮轰,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处在冲天的火海和枪林弹雨之中,成片成片的倒下……

不甘屈服的潘家峪人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展开了殊死的搏斗:50多岁的潘国生老人冲向大门,夺过日军一挺机枪,却被围上来的日军刺刀刺中,倒在血泊中;潘树密的母亲和一群妇女冲到东院藤萝架下,把日军投来的手榴弹反扔向敌群;潘善绪从大院西墙头窜出,用石块打死3个追赶的日军,逃出虎口……

屠杀持续了五个多小时。村内财物被抢掠一空,所有房屋成为一片焦土,1230口人惨遭杀害。惨案过后,抗日政府组织邻村的乡亲们,怀着极大的悲痛清理尸体进行公葬,遇难者被分别按男、女、儿童安葬在四座大坟。

血债要用血来偿。1941年3月5日,7名幸存下来的青壮年自发组成了“复仇小分队”。5月9日,“潘家峪抗日复仇团”正式成立。1942年7月18日,复仇团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滦县“甘河槽伏击战”,击毙了制造潘家峪惨案的罪魁祸首——佐佐木二郎。之后,复仇团转战全国各地,先后参加过二十多次大的战斗,相继获得“勇猛冲杀”、“积极奋勇”等奖旗。时至今日,武警部队某部6连仍被命名为“潘家峪连”。

为纪念潘家峪惨案中遇难同胞,1952年,唐山市政府机关干部捐资修建了祠堂和惨案纪念塔。1997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寓意“警钟长鸣”的钟塔高高耸立,警示人们时刻牢记发生在这里的悲惨一幕,牢记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更企盼着世界的和平与安祥。

1995年,潘家峪惨案遗址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潘家峪惨案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5月,潘家峪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3月,潘家峪惨案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冀东抗战为背景,以潘家峪复仇团抗战斗争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长城红》,在潘家峪村成功杀青。潘家峪的红色记忆,潘家峪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自强不息精神,将激励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奋勇向前。

优美的风光

潘家峪地处腰带山东麓,有九沟十八峪、73座山峰,最高海拔400多米。这里山连着山,山山有名;沟挽着沟,沟沟有说。东沟有近万亩天然野生油松林,山杏、核桃、梨等百年果木随处可见,丹参、葛根等100多种中草药遍布山谷。春天繁花似锦、夏秋果满枝头。

潘家峪村处于北纬四十度,四面环山,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葡萄生长。登高远眺,葡萄藤藤相连,架架相接,整个村庄都掩映在葡萄架下。亮如玛瑙、翠如璞玉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主导葡萄品种“龙眼”在全省同类品种检测中名列榜首,甘甜怡口,切而不流。

1989年,全国庭院经济现场会在潘家峪召开,潘家峪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葡萄华夏第一村”。《人民日报》盛赞为“燕山脚下的小吐鲁番”。

目前,潘家峪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400多亩,年产龙眼、红星等葡萄四五百万斤,远销北京、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村里还建起了现代化冷库,让潘家峪葡萄摆上了城里人冬天的餐桌。如今,葡萄、苹果、梨等干鲜果品,已成为潘家峪人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潘家峪的空气中富氧离子含量比市区高100倍,夏季气温比城区低2—4度,是唐山北部的一个天然氧吧。近年来,潘家峪村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集休闲、度假、采摘、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采摘葡萄、品偿风味美食、住农家院、呼吸清新空气,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2011年初,中宣部《党建》杂志社把潘家峪村确定为群众工作联系点。杂志社党员干部、编辑记者先后9次走进潘家峪,访贫问苦,蹲点调研,并多方筹资,设立奖学金、新打岩石井、捐赠学生用品、送文化演出……一件件惠民实事办到老区群众的心坎上,彼此结下了深情厚谊。

昔日焦土废墟,今朝花果满园。潘家峪如凤凰涅槃,显得更加美丽迷人。如今,英雄的潘家峪人民正以“红色”为主题、“绿色”为主导,坚持红绿共进,融合发展,强力打造4A级景区,努力建设幸福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潘家峪一定会成为净化灵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休闲度假的宜居宝地,怡心养性的人间仙境。全国一流的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一定会早日建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