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等不到何以琛,是因为我们做不到赵默笙我们等不到何以琛,是因为我们做不到赵默笙 文/王君 小兄弟发微信跟我说他爸爸读了我看《何以笙箫默》的影评《因为爱,所以将就》,特别喜欢。他求我再写点儿。 这是我挺心疼的一个小兄弟。我希望他快乐,希望他彻底走出阴霾。小兄弟要求了,那我就再写一点点,算是送给小兄弟的开学礼物。 《何以》我看了原著、电视版、电影版。感觉最好的是电视版,最差的是电影版。电视版并不太“尊重”原著,增加的内容很多。但窃以为加得很好。钟汉良和唐嫣的表演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特别是钟汉良。其实我以前对他了解不算多,但《何以》之后,就彻底追星了。颜值超高不说,表演绝对是实力派,其细节处理的能力是可以用来跟学生讲作文的。唐嫣第一眼看去也并不喜欢,看着看着就喜欢了。电视中的应晖是硬派男生形象,也演得不错。不像电影,佟大为一出场就笑场了。这个角色,他怎么演都不像。 电影也好,电视也好,讲故事是个很难的事儿。导演不会讲故事,再好的素材,再牛的演员都得糟蹋。《何以》的原著,电视版讲得是不错的。虽然节奏偏缓,但也还能忍受。电影版故事讲得太仓促,一副落荒而逃的样子,感觉就很不好。但电影时间有限,规矩多,难,也是可以理解的。 电视剧《何以》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有人说这是全世界女人的“意淫”,大家潜意识里都希望找到一个像何以琛这样的丈夫。但何以琛这样的高颜值、专一、多金、温柔,对妻子以外的女人高冷的男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也许是这样吧。意淫一下也没有啥错。艺术作品就是凡俗生活的诗和远方。我们哭过笑过疯过傻过以后,还是会回到现实里守着我们身材臃肿不甚没有钱还见色眼开的糟糠之夫,老老实实做我们的黄脸婆和家庭妇女。我们并不沉迷于故事,但我们需要故事。我们也偶尔希求一下我们的男人们看了《何以》以后,能够稍稍得到一点儿拯救,做出一些改变,但我老公就坚决不看。不过不看,他还是有改变的。现实离理想的距离,随着岁月的流逝,似乎总还是在渐渐近一些,更近一些。所以,电视归电视,生活归生活。我并不绝望。 我今天只想说一个话题: 在爱情的世界中,根本没有谁输谁赢谁对谁错。谁要是执着于这个,肯定爱不成功。 大学时代,赵默笙追何以琛,被称为“倒追”。男追女,天经地义,女追男,就似乎怎么也有掉价的份儿。赵默笙是富家女,模样也不错。一见钟情爱上何以琛,立马全情投入,疯狂死追。不是悄悄地追,是正大光明地追,轰轰烈烈地追,直追得全校闻名。不是得意洋洋地追,而是“低到尘埃里”的那种追。小姑娘的追法是动人的:跟踪男神,死缠烂打;小恩小惠,秋波明送;死啃法律,寻求共同语言;闯进辩论社,甘做小跟班……可以说,凡可追之法,均已用尽,其追人之心,天地可鉴。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执着,有青春荷尔蒙分泌的原因,更多的,应该还是对所爱男人的深深倾慕。 我对这个阶段的赵默笙是很钦佩的。初一看,这姑娘有点儿傻,有点儿笨,有点儿“二”,细一想,这家伙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应该怎么做。反应快速,判断准确,言行果断,持之以恒。很有见识,很有行动力,极具眼光和慧心。 而后故事情节的发展,赵默笙的形象渐渐丰满。我们慢慢看到另外一个侧面的她。面对家庭的变故,人生暗流汹涌,她表现出了强大女人才拥有的一切美好品质:超级自尊,超级独立,超级善解人意,超级忍辱负重……她的诸多美好,被隐藏在了因为一腔爱意而自愿“降格”的谦卑中,非流金岁月的洗涤不能慢慢展示。这个姑娘,不仅爱自己的情人,也爱周围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生活没有把她吓倒,命运没有把她摧垮,她成长了,强健了。她不仅帮助了很多人,自己,也成长为崭露头角的摄影师。艰难的异国他乡生涯,她不仅赢得了朋友,也赢得了甚至比何以琛更优秀的男人的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默笙,其实是长着一张弱者脸的女强人,她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可是,当她一回到何以琛身边,她似乎又变成了以前那个样子。在这个男人面前,大气也不敢出,不敢申辩,不敢任性,不敢强横。何以琛是他们关系模式中的绝对主控。她低眉顺眼,唯命是从。 我们都做不到赵默笙,绝对做不到。 我们太自尊,太要面子,太放不下身段。我们的生命中也许可能出现过何以琛,我们爱死了他。但我们不敢说,不敢大大方方地进攻。我们小小心心地试探。一旦发现对方无意,我们就赶紧整顿衣裳起敛容,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们想爱,但又怕伤害。在我们的意念中,没有面子就没有爱情。我们时时刻刻都把双方放在面子的天平上称来称去。在对方面前,我们不愿意做弱者。我们宁愿失去,宁愿躲在黑暗里流泪,也不敢,不愿意像赵默笙一样,把脸皮子先撕下来,揣进兜里,为了心中的男神,赤手一搏。 而一旦我们发现对方爱我们,我们就立马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很快趾高气扬起来。无边地占有,无尽地索取,无穷地抖露我们对于爱情的各种小聪明。我们很快从心理上的奴隶变为灵魂上的公主。我们只能做女神,不能做女人。我们心中藏着一把小算盘,精确地计算在爱情阵地里的锱铢寸土。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我们太精明,太敏感。我们爱的其实不是那个何以琛,而是我们自己。 赵默笙爱情的成功其实是“傻”出来的。这家伙好像天生学过心理学。她知道,在何以琛这样的优秀高冷的男人面前,强势永远不可能取胜,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也只能助长对方的冷漠。赵默笙采取的方式是笨拙的狂热,直白的深情。一切赤裸裸,全部热腾腾。我想,这大概是何以琛极为冷漠的外表背后,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心灵欲求。何以枚拿不下他,因为她不懂她。本质上这个女孩儿也是高傲的。赵默笙不是。赵默笙永远是谦卑的。这勇敢的热烈的谦卑,俘虏了男人的心。 我们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我们不可能这么谦卑。我们不优秀,但我们还是高傲。而且,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高傲。 换一个角度看,在爱情的世界里,何以琛有跟赵默笙一样的谦卑。只不过表现形式更隐晦,更复杂。 大学时代,何以琛的谦卑是接受了赵默笙的爱。他帅,他有才,他身边有众多优秀美女在追逐,他是爱情世界的中心之中心。他站在高处,睥睨一切,是绝对的审视者和操控者。但这个男孩子很聪明,他最后的选择是赵默笙。而且一旦选择就是永远的选择,不再改变。以琛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可以阅女无数,但他的选择标准并不高大上。他没有选择美貌、才华、门第等等世俗看重的东西,而是选择了可爱、纯良、喜悦、欢乐。这个男孩子,不虚荣。他知道自己的缺陷,知道哪种女人能够带给自己幸福。他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七年之后,物是人非,默笙一身伤痕地回来。经历改变了她。在许多时候,她只能沉默。沉默和隐忍才符合她的个性。这个时刻,他们的爱情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果两个人都端着,基本上,他们就算完了。 幸好永远端着的何以琛没有再端着。 当年赵默笙永远在等何以琛。这回好,何以琛终于走下爱情的神坛,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剖开自己的心,把赤裸裸的爱,展现给默笙。 男神形象并没有轰然倒塌。相反,如果更多的女人爱上何以琛,一定是在这些时刻。 他喝了酒壮胆,深夜躲在楼梯拐角处,疯狂地扑向晚归的默笙,告诉她自己这么多年之后还是输了。 他一夜未眠,终于想清楚他要的就是默笙,哪怕她已经结过婚又离婚,不再完美。他决定马上和默笙结婚。就是互相折磨也要厮守一辈子。 他以为出差香港的默笙又要远离,瞬间就失态了。他惊恐万分,再一次扑向默笙,软弱得像一个走投无路的小孩儿。 …… 这个男人,在心爱的女人面前,真的输了,输得彻彻底底,颜面尽失。 但是,跪倒在自己的爱人面前,算什么失败? 在爱情的世界里,本来就不该有对错胜负。 爱她,她错的也是对的,对的更是对的。爱,就是全部的认同,全部的包容,全部的接纳。爱,就是把所有的面具全扯掉,把所有的自尊全抛下。爱我所爱,痛我所痛。不计成本,不顾后果。 因为如此,那漫长的七年,以琛和默笙,才共同地,熬了过来。 以枚说:毫无希望,他也可以等下去。我不行。 是,以枚不行。她也爱以琛,但爱的程度,远远比不上默笙。 没有希望的等待,是因为不怕输。在默笙和以琛的爱情世界里,没有输赢这个概念。 所以,他们最后赢了。赢回了已经失去的彼此,赢得了爱情。 当然,这个故事的最核心点,在于两情相悦。不要输赢只要爱,是双方的共识,是彼此的共情。所以,《何以笙箫默》才成为爱情经典。 如果是单相思,这样的不计后果,恐怕就难免惨烈了。 导演很高明,洞悉人心世事。她编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但她让这个故事走向完美的过程中,又设计了障碍重重。人性因此而凸现,爱情的本质因此而凸现。 我们做不到赵默笙,所以,我们也等不到何以琛。 情爱之甜,乃是因为情爱之难。彼此的牺牲才有互相的成全。我们不愿牺牲,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平平淡淡。 唯有一声叹息:既然琴瑟起,何以笙萧默? 惟愿自己,在未来的感情生活里,能有勇气多一些赵默笙因素,多一些,再多一些。 (2015/9/5)
【旧文】因为爱,所以将就 文/王君 前些日子和小李妹妹聊天。她困于一段单恋,出不来。她说:如果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过,那其他人,就成为将就。我不愿将就。 当时我觉得,这个妹妹真是有意思。太“执”,太“痴”。这样的“执”和“痴”,伤己,亦害人。但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以这样的“执”和“痴”为荣的。不经历世事和风雨,你很难说服她。 赴美期间,恶补各种电视剧和电影。才知道,她的这句话,是《何以笙箫默》中的一句重要台词。何以琛讲给何以玫,以此表明心迹——赵默笙曾经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她是我心中唯一的女孩儿。所以,其他人,都是将就。但是,我不愿将就。何以琛希望妹妹能够理解自己,结束对自己的单恋。 现在,已经很少有电视剧能够吸引我了。如果不是一位有见识的友人强烈推荐,我大概是不会去碰这么冗长,开头就这么缓慢的爱情肥皂剧。或者说,对那种要死要活的爱情,我现在也不感兴趣了。不说心如止水,但起码也算走遍感情的千山万壑。到如今,彻底明白流年似水岁月静好的道理,只愿意守着老公儿子平平淡淡才是真了。 但《何以笙箫默》真算好看。我是怀着中年人高度的理性来欣赏这个故事的。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何以琛这么完美的男人,也没有赵默笙这么单纯善良的女子。世俗中的爱情,哪里经得起七年漫漫红尘的雨打风吹去。甚至连七个月的坚守,也难啊。但因其没有,或者少见,所以,这个故事,才见了珍贵。钟汉良和唐嫣的表演还是让人入戏的。这样的故事,有闲时有闲情的时候当做消遣,算是对尘世中庸碌繁忙生活的一种补偿一种渲染,也还是有意义的。 我特别想对小李妹妹说的是,何以琛说自己不“将就”,其实,他的“不将就”的背后,全是“将就”。 “将就”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勉强”,二是“迁就”。在我的老家,说“将就”的时候,“迁就”之意往往胜过“勉强”。 大学时代,他选择赵默笙,本身就是一种将就——他将就了自我的需要。古语说“郎才女貌”,何以琛这个“郎”,不仅有才,而且也有貌,周围人对他的爱情选择,期待值非常高。他确实也有极大的选择空间。但最后,他选择的是在当时看来貌不出众才更平庸的赵默笙,让众人都跌了眼镜。其实,这好理解。何以琛不“将就”传统的世俗标准,他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女人。何以琛少年孤苦,寄人篱下长大,内心极度的冰冷、敏感和自尊。他的成长不是个体的成长,是一个家族的复活。这个男孩子,肩膀上有太重的担子需要担起,心灵中有太多的沉重需要释放。他的勤奋、成熟、理性、坚硬,都是他的抗争,他的武器。他事实上活得太庄严,挺累。这样的一个男人,极需要一片温柔恣肆的海洋来融化自己内心的坚冰,来柔化自己的冷漠。所以,他选择单纯热情甚至有点儿笨笨的赵默笙。跟这样的女子相处,他一定是放松的,自由的,具有绝对的掌控力的。他不需要跟自己的女朋友耍心眼,也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去呵护一个公主。何以琛是一个足够聪明的男人,他不再需要一个同样聪明的女子。他要过自己的日子,而不是过给别人看。应该说,他摒弃世俗的择偶标准,“将就”了自己内心的需要,也就“将就”了众人眼中的赵默笙的诸多毛病。他的爱情抉择,跟他的人一样理性。 何以琛重情亦专情,很感人。但换个角度看,他周围的那些女人,撼动不了这个冰山男人,不是因为她们不够美丽,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恰恰是因为她们的美丽和优秀跟这座冰山冲突。何以玫高贵雅致,在做人上始终是“端着”的。甚至在最后一刻,她都不肯大胆地表白。她其实是热烈的,但这种热烈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冰山”。她的内心世界,不肯卑微,不肯“低到尘埃”里。她是公主,但在何以琛隐秘的爱情心理世界中,最不需要的,就是公主。而何影之类的女子,每时每刻都在抖露自己的小聪明,都像孔雀开屏一样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她们不懂得将就何以琛的心理需要。那座高寒冰山,其实渴望的只是一炉火,静静地趴在地上,热烈烈地燃烧,把冰山融化成水,一起奔向生活的海洋。 何以琛,这个高高在上的“男神”,其实是一个最需要世俗生活的凡人。可惜,除了生性单纯的赵默笙,其他人,都会错了意。 故事最动人的当然是经历了七年的爱情变故,当赵默笙重新出现在何以琛面前的时候,人事已非,从来没有忘记过默笙的何以琛如何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女人。 导演太高明了。他让这个故事一次次进入“沉默”。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默笙可以只用五分钟,选用各种形式,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这些年的遭遇讲完,然后皆大欢喜,破镜重圆。但如果这样,就不是戏剧了,不是故事了。导演偏偏让默笙没有机会说,欲说还休,偏偏让何以琛不想听,不敢听,不愿听,不能听。于是,人物的灵魂世界在这沉默中一一登场展露,各种爱情的质地,纤毫毕现。 我相信,所有的女性观众都被何以琛打动了:这个完美的冰山男人,全部地接纳了默笙,接纳了默笙的全部。在不明真相之前的接纳乃是真正的接纳。于是,《何以笙箫默》,成为了爱情的传奇。我们全部的感动也都在这里:一个完美的男人,向不完美伸出了自己的双臂,打开了自己的心灵。爱情的完整弥补了人生的残缺。故事因此而回肠荡气,感天动地。男欢女爱因此而成为了一个寓言。《何以笙箫默》因此而超越了一般的情爱故事。观众,因为看到了一种人性的美好可能而沉浸《何以》,不能抽身。 这种人性的美好可能是什么?是忠诚吗?是坚贞吗?是,也都不是。我觉得,还就是“将就”这份情怀。 绝不“将就”的何以琛对赵默笙,他的“将就”是惊人的。 “将就”就是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理解、包容、认同这些不完美。何以琛也有过挣扎,也叫出过“你怎么就知道我何以琛能够接受一个离过婚的女人”。他的内心世界是高傲的,在某一个时刻,他也觉得默笙的已婚离婚是对自己的尊严的践踏。他也痛苦,也彷徨,也愤怒。他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来思考,来叩问自己的内心,来抉择。最后,他发现了自己心灵最深处对默笙的爱,他把这爱放在了尊严之上。他觉得自己离不开默笙。他要默笙,他就必须接受这些不完美。他选择了,便担当了。何以琛,很男人,很英雄。 “大将就”的背后,是无数“小将就”。这些“小将就”,同样打动观众的心。这个职场上的成功男人,在老婆面前,温柔似水,如父亲,如哥哥,如情人。生活细节上的贴心呵护,红尘乱世中的智慧应对,全是一个男人对心爱女子的将就。爱她,就全部随她,应她,顾她,护她,一切,都只要她开心幸福就好。导演真是可恶,塑造出这么一个完美男人,让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情何以堪啊! 而故事中的默笙,更是一个会“将就”的人。大学时代,她对何以琛一见钟情,从此开始她的“爱情将就战”。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公主病的女孩儿,她大胆表白,穷追不舍,“机关”算尽,天真率性。她靠自己的笨拙热烈反而搞定了谁都搞不定的何以琛,然后,认认真真做一个“听话”的女朋友。何以琛是她生活的轴心,是她甜蜜岁月全部的理由。她围着何以琛转,心甘情愿为何以琛做“女仆”当“跟班”……她的追随和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是毫无掩饰无需求证的,没有牺牲感,没有“将就感”。而这种没有“将就感”的“将就”使她和何以琛琴瑟和谐,水乳相融。何以琛要的,就是这样的轻松单纯又热烈的爱。这样的爱,只有赵默笙这样纯良天真的女子才给得起。 何以琛没有看错人。默笙的这种品质在漫长的复杂生活中不断得到应证。其实默笙不仅仅是对何以琛是这样,在任何人任何事面前,都是这样。哪怕岁月赋予了她更多的沉稳和沉默,但她个性中的单纯、善良、包容、牺牲自己而不以此为牺牲的品质从来没有改变。所以,她隐忍,纯善,最终能够得到所有误解她的人的喜欢。赵默笙,是导演塑造的一个天生具有“将就”个性的形象。她迁就着所有人,能够包容所有人的缺点,对男人,对闺蜜,对母亲,对朋友,对同事……所以,她得到了最不容易得到的爱。 “将就”,其实就是不算计,不苛求,不指责,不抱怨,全部地理解,全然地接纳。 最美的“将就”是相互的“将就”,就如赵默笙和何以琛。因为是相互的,所以,才是爱情的。 一方“将就”,而另外一方不为所动,这样的爱情,也修不成正果。事实上,单恋,本身就是一种“不将就”。爱他,就尊重他,该放手时就放手。就如默笙被何以琛拒绝时说的那句“对不起”,这是很高层面上的“将就”。何以玫如果始终不愿“将就”,继续执着己爱,内心纠缠何以琛不放,这个故事,就惨淡了。她会不会走上或者变相走上李莫愁的路,也未可知。她的觉醒,“将就”了何以琛,放了何以琛一条生路,也彻底拯救了自己。 “将就”来自于最深刻的爱,那是理解生活的不完美,生命的不完美,是懂得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都是受伤的过程。伤痕累累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只有爱,能够治愈这伤痛。而治愈之前,必须全部地接纳,全副身心地拥抱。 很少有人能够真心诚意地做到。我们总是主动地逃避,或者被动的接受。于是,我们焦虑,我们茫然若失,我们找不到爱情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我们在怀疑、指责、抱怨中度过一生。我们总觉得自己在受伤。我们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我们自己,也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啊。我们自己比任何外物都更加不完美。 所以,《何以》,是爱情剧,更是生命剧。享受了何以琛和赵默笙的爱情童话之后,让我们叮嘱自己:不要太“执”,不要过“痴”。学会放低身段去活,学会去认同自己的不完美,更接纳他人的不完美。很多时候,“将就”就是不较真,不苛求,不作茧自缚。“将就”是一种美德。将就他人,就是将就自己。我们的内心多一份将就,生活就多一份平和与圆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