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井里两侧铺的是青砖,中间是石板。每周日下午二时,还是有公益专场演出的。

去另一个小院

进入另一个江南风味的洞天,亭台,假山,……

进入内堂,介个是叫“堂名灯担”,镇馆之宝。旧时苏州的大户人家若请戏班子来家中唱戏,就请坐在里面。

旁边有牌子做了详细说明,就是外面用了玻璃罩子,拍的时候反光了。

换个角度,又拍了张,可惜,我这超烂的技术,无论如何,拍不出它的精美。

出了大门,附近是评弹博物馆,中张家巷3号。门口有拉黄包车听评弹的铜像。

苏州评弹,盛行于江南一带的曲艺形式,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起源于苏州,演出时均操吴语,形成于明末清初,约有数百年历史。小时候在家,吃晚饭时,爸爸经常在电视上听评弹。我喜欢评话,因为是大白话,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弹词不太感冒。

时间刚刚好,一场评弹开始。可小子一听,要2个小时,把头摇得象拔浪鼓,一个人直往外走。也罢,留一些遗憾,下回有个再去的理由。

拐角,走上平江路,开弄堂口的店门就叫“弄堂口”,呵呵。
小朋友对这些旧房子不感兴趣,秋先生带着他,买了个冰淇淋,让我尽情地看个够。

花花绿绿的扇子看着,原来人都是好“色”滴。

好有个性的店家

这个,应该是 洁羽心香 推荐我看的地方,平江路上的特色店。

这家卖西藏特色用品的小店,很喜欢。进去看了会,买了几张自闭儿童画的图画。其他的东西也很精致,就是价格小贵。
大新桥巷,典型的苏州小巷。一条小河,民居枕河而建;一条小街,民居临街而筑。(这句俺是秋先生文中抄来的,不劳而获,先生不会介意吧)

又一条江南水弄堂。

有人在这拍写真,俺趁了个真着,抢了张。配着这堵旧墙,依稀回到三十年代。

这些陌生又熟悉的建筑,看着自然宁静。

以前,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有船驶来,如今不再是行走的工具,应该是拣河道里垃圾滴。

河边的迎春花,随风摇曳,神采灵动。

对岸的老房子,花树下,石码头,,,不知是否有老人还住着?

小子没劲了,坐下歇着。石来运转童鞋,俺隆重介绍一下,后面入镜滴就是秋老先生。

累了,就在这歇歇脚吧,清风徐来,三五知己,香茶一壶,海阔天空,聊上半天。

对面又是拍写真滴,家伙带得真齐全。为神马,如今流行复古?

想回到从前,不是都说想去未来吗,为什么不来个超前卫的风格,2046装备!

不少老宅已充作酒吧、会所,但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

喜欢这盆灵动的金鱼。

各色青花的小碗,随意地放着,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店内的花花草草,还有那难得一见的缝纫机,似乎在述说这房子的故事。

河对面,被用做茶馆的老房子,粉墙黛瓦

幽静的河道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
相思阁茶坊,下回,不带小朋友的时候,我就去那坐半天。
一边是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清淡分明。另一边,亭子里坐着歇息的人群,聊着家常,互不干涉。

平江园,又一处茶楼,延续着平江路上古旧又不张扬的风格。

雕花的木制窗上贴着大红的“福”字窗花。

疑惑,这真的已是商业场所了吗?

咖啡馆,也是白墙黛瓦。难怪说,平江路,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原味的一处古街区。

走完了平江路,我们去吃苏州特色的面。

小朋友点的鸭血,里面有鸭肠、鸭肝、油豆腐等,味清淡,加了胡椒粉,很鲜。

我喜欢苏式爆鱼面。清汤,鱼爆得酥、香、脆,连着两天,我的早餐都是它。

吃完面,我们和秋宵梦觉先生分手,谢谢秋先生的陪伴,有了老苏州带路,又替我看着小子,这次得以不用走多余的路,悠闲地看着风景。希望先生下次来无锡,也事先告诉我们一下,让我们尽一下地主之谊。听说,快乐芹菜姐姐这周又去苏州扰民,疯到10点多才回的家。

真是的有朋友,走遍四方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