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事不必急着告诉孩子 丨知心观点

 长沙7喜 2015-09-08


有些事不必急着告诉孩子
好友华打来电话向我哭诉,她8岁的独生女儿最近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在学校里甚至和男生打架。她对女儿进行了说服教育也无济于事,不仅如此,女儿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这让华很担心。

华的婚姻不太顺利,几个月前刚和丈夫离婚。和女儿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女儿是她全部的生活重心和依靠。除了悉心照料女儿的生活,华把女儿当做无话不说的人,她把她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和怨恨都向女儿倾诉,甚至是丈夫的不负责任、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朋友之间的猜忌等等这些成人之间的事情也会跟女儿讲,她的理由是希望女儿能够快速成长起来。

我告诉华,孩子是最糟糕的倾诉对象,他们往往没有能力帮助大人面对问题,也无法排遣大人倾诉时转嫁过来的情绪。但是孩子天生又有做父母的“保护神”的冲动,并且直觉非常灵敏,他们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一些心理“黑洞”,然后做一些事情来弥补这些“黑洞”。但是孩子无法理解成人世界那些复杂的规则和逻辑,家长如果一直向孩子灌输生活的阴暗面,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性是自私的,孩子之所以焦虑和暴躁,跟这个不无关系。
多年前看过一部意大利影片叫《美丽人生》,至今想起来仍让我感动。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恐怖的集中营里,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存有战争的阴影,便谎称他们是在做一个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的游戏。天真好奇的儿子对父亲的话信以为真,忍受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解放来临之际,一天深夜,纳粹准备逃走,父亲将儿子锁在铁柜里,并再三叮嘱儿子千万不要出来。父亲不幸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父亲经过儿子所在的铁柜时,他还朝铁柜挤了挤眼睛,乐观、大步地向刑场走去。

父亲在那晚被纳粹杀害了,但儿子还不知情。天亮后儿子从铁柜里爬了出来,一辆坦克开到了他面前,儿子以为自己赢取了游戏的胜利。后来儿子在盟军的帮助下找到了母亲,多年后他才明白,所谓的游戏只是父亲精心编造的一个谎言。

试想如果父亲告诉儿子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纳粹分子是多么的残暴无良,这会在儿子心里留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啊。那些经历过战争或者自然灾害的人,在多年之后,那些深埋在记忆中的恐惧仍会让他们感到痛苦和压抑。影片中的父亲选择编造一个谎言,让儿子觉得这只是一场刺激的游戏,这不是欺骗,是一种保护。

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父母,急于向孩子灌输成人世界的那些复杂的规则,只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上个月女儿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也让我感触颇深。女儿的班主任老师生病住院了,班里的同学自发组织去看望。女儿放学回家后,我问女儿:
“你去看老师了吗?”
“没有。”
“为什么不去呢?”
“老师家离咱家比较远。”
“那你给老师带礼物了吗?要不妈妈给你钱买点?”
“不用了。我给老师带了一个苹果。”
“一个苹果也太小气了吧。”
“老师知道我们没钱啊。”
“你让去的同学告诉老师苹果是你给老师的了吗?”
“没有。”
“那老师怎么知道苹果是你给的呢?”
“干嘛要知道,老师吃了就行了。”

我一时说不出话来,孩子送老师一个苹果就是为了让老师吃了,他们并没有想着送了就是让老师知道和记住。跟孩子相比,成人为人处世的方法就显得有些功利和世俗。按照成人的逻辑,我们送礼会希望接受馈赠的人能够记得我们的恩惠,或者是为了自己行事方便做“铺垫”,我们还会以礼物的价值来评判送礼人的真诚度,仅从这一点而言,大人就应该深刻反省。

有一句谚语说:“人类最好的品质都是在孩子身上。”童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能用最纯净的心灵来为人处事,而成人却不能摆脱世俗的偏见和功利的理智。卢梭曾在《爱弥儿》中忠告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必着急向孩子灌输一些成人世界的规则,保持孩子最纯真、最质朴的童心最重要。


(选自《知心姐姐》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