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说风过犹疑酝酿香—熏炉

 陶瓷馆 2015-09-08

手披周易,消磨世虑坐焚香。缥缈烟云竹树,迎送夕阳素月,胜概总难量。——宋·林正大《水调歌·听说竹楼好》

让我们来说说怎么样焚香消磨世虑,用什么来焚香。说起熏香,我们会想起什么呢?沈香?檀香?亦或是麝香?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我国最早用香驱疫辟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神农时代,当时的人们通过闻百花盛开的芳香,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而上古时代就开始把一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祭祀、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而到了夏商周,开始有文字纪录,香料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胭脂。

焚香的历史是从春秋时代开始的,不过当时中国还没有沉香之类香料传入,当时焚烧的,是兰蕙一类的香草。汉武帝时代,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岭南逐渐与中原交通,各种外国香料便相继传入中原,不再焚烧香草。而直至东汉班固时期,历史上才明确记载苏合香等香料传入中国。

香料东传的路线,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中亚经由天山南北路的丝路到中国;二、从罗马帝国经印度、中亚到西藏;三、经中亚到青海、新疆进入河西走廊;四、从中亚、印度等地,经缅甸进入中国云南;五、从中亚、印度等地,经缅甸进入四川成都等路线,然后再到中国各地。



中国古人好焚香,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和士族阶级,他们认为焚香可以凝神聚气、净化身心。当“琴棋书画诗酒茶”文人书房七件事成为时尚后,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与薰香有关的熏炉艺术也应运而生。南宋诗人陆游的诗里他爱焚香的习惯随处可见,如“焚香听雨声”“睡起独焚香”“雨夜焚香诵道经”“焚香夜揲蓍”,听雨、睡起、诵经、问卜等都要焚香,又如《西厢记》里的莺莺焚香操琴消暑,仿佛焚香渐渐成为了士人淑女生活的一部分。

古代的焚香过程极为繁琐,如同品茗一样,被文人雅士当成高妙纯粹、幽静风雅的享受。焚香品茗,以闻奇香,只有全身心的放松,方可感受到二者之奥妙。焚香抚琴,指尖一拨一捻,这古音泛扬开来,余音绕梁,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对于焚香抚琴,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里这样说:“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


古代各朝对焚香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从而推动了各个朝代的焚香艺术的发展,而香炉的产生,无疑使我国的焚香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汉代的博山炉就此应运而生,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香熏炉开始流行,造型除“博山”型外,出现了带托盘的圆形熏炉,炉盖镂空、多层、三角形孔,制作精巧。唐代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创新,制作出形体高大的各式香熏炉。宋代熏炉多以动物造型为主,也是这时开始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焚香时的高温炙烤,逐渐演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清代绚丽多姿、富丽堂皇的景泰蓝香炉在发展中得到创新,清代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而熏炉的材质也随需要逐渐丰富起来,铜、铁、陶、瓷、玉等。



清乾隆·宫廷御制和田玉镂空香薰 骆越博物馆藏(日本回流)



宋·定窑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 定州博物馆藏


战国·龙纹方炉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元·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 首都博物馆藏



汉·釉陶博山炉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到了明代,我国炼铜水平很高,产量及用量都达到历史高峰。宣宗在位之时,为满足宣宗玩赏香炉的嗜好,以供宫廷、寺庙及赏赐诸王、臣僚之用,下旨敕令工部尚书吴中会同礼部太监吴诚司监造,用泰国进贡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与锌、金、银等30余种合金,反复烧炼4至10余次之后制成。当朝铸炉监官吴拜仁、吴邦佐等,款号“琴书侣”、“工部吴邦佐监造”。同时期还有高氏、严东楼、且闲主人等。

明末,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雇佣关系的出现和香炉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海外贸易盛行,各种香料由海上船舶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合香、线香等制作盛行,人的自然情欲逐渐被承认、肯定和强调。于是涌现了一大批民间制炉名家,并且这一时期仿古铜炉业分为南北两派。如北方的学道、施家(北铸),南方南京的甘文堂(南铸),苏州的蔡家(苏铸),吴中的徐守素、周文甫,嘉兴张鸣岐,松江胡文明及汤子祥等。很难想象,在封建的古代,没有机械帮忙,任何细小的制作都要靠手工,明代的铜炉制作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以至于这个时期的铜炉最为名贵,也影响着清代的整个铜炉制作,甚至出现了不少仿照明代名款的铜炉,而明代铜炉也是中国首次出现刻制作名款的手工制品,更为我们证实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个时期出现过。


明·宣德云纹铜熏炉 国家博物馆藏


清早期·蚰耳簋式炉连座 天津市博物馆藏


明·双耳三足凿花铜炉 苏州博物馆藏


根据熏炉的款式,熏香的外形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盘香、 塔香、香丸、香粉、 香篆等。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香炉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会尽量减少烟气,使香味低回悠长。

“火冷熏炉香渐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庶,生活质量日渐提高,虽然薰香在许多城市里普及开来,但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的心开始浮躁不安难以沉静,拭炉焚香的繁复,使它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我们只能通过那一件件沉静的文物了解我国那段辉煌的香料历史。

“棐几明窗乐未央,熏炉茗碗是家常。客来长揖对胡床,蟹眼汤深轻泛乳。龙涎灰暖细烘香,为君行草写秋阳。”愿与君有朝能如词句中所写的一般,熏炉烘香、挥毫品茗,此香不绝,此情不断。


明·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弘治·三足三彩香炉 大英博物馆


汉·鎏金银高擎竹节熏炉 茂陵博物馆


汉·五凤熏炉 河南博物馆


东晋·德清窑黑釉熏炉 浙江市博物馆


民国·银熏炉 宁夏博物馆藏



西晋·青瓷熏炉 淮安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