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辐射”食物到底能不能吃? ?

 pgl147258 2015-09-08

【优恪原创】最近,有媒体报道台湾、浙江发现从日本进口的食品被篡改了产地标识, 而这些食品原标识产地“千叶县”和“新泻县”,均为2011年福岛核泄漏污染地区。

福岛事件已过去4年,而这些来自核污染地区的食品是否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

放射性元素中仅铯137衰减速度较慢

福岛事故之后,福岛核电站的周围检测到了放射性的碘、铯、氢、氙、氪等元素。其中,只有碘131和铯137半衰期较长,传播距离较远。碘131的半衰期也只有8天——也就是说,每过8天,放射性降低一半;再过8天,再降低一半。如今四年过去,它的放射性早已经降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而铯137就麻烦一些,它的半衰期长达30年,相对于人类的生命来说,衰减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所以铯进入自然环境中之后,将会长期存在——它的消失更主要是随着流水逐渐稀释。而另一方面,铯也能随着食物链传递和富集。

学者吃当地食品6周,体内没见放射性物质

那么,福岛污染地区生产的食物到底还含有多少放射性呢?

澳大利亚维也纳科技大学的环境学者斯特凡·梅尔茨(Stefan Merz)和他的合作者通过分析包括90万个样品检测结果的数据库发现,福岛事故发生后一年的2012年,有3.3%的食物放射性超过了日本政府设定的限量标准。第二年,超标比例有小幅上升。到了2014年,则降到了0.6%。

他们还发现,事故发生后,绿叶蔬菜中的放射性超标比例较高,表明蔬菜最容易吸附和吸收放射性元素。但5个月之后迅速下降,很少见到放射性超标的蔬菜了。然后,放射性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开始增加,说明植物中的放射性元素随着食物链传递到了动物。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环境学者乔治·施泰因豪泽(Georg Steinhauser)认为,即使在2011年,也只有极少数的样品放射性超标。而所超的那个“标”本来就非常严格——需要长期极其大量地吃超标食品才能达到危害健康测量。考虑到超标食品的那么小,以及通常食用量有限,那些食品中的放射性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去年夏天,该学者甚至自己到日本污染地区拿自己当“小白鼠”——他只吃当地产的食品,喝当地的自来水,试图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摄入放射性元素。六周之后的检测显示,他的体内没有发现放射性物质。

也就是说,这些食品符合日本相当严格的放射性标准,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经销商刻意隐瞒原产地应受严惩

福岛事故之后,日本政府对食品中的辐射指标作了严格规定,比如每公斤鱼类中的铯137不超过500Bq。这一指标比世界卫生指标的限量(1000Bq)要严,也比中国的国家标准(800Bq)要严。

日本对污染地区出产的食品也加强了放射性检测,尽量避免放射性超标的食品上市。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则直接禁止了污染地区的食品进口,中国2011年对此颁布的禁令至今没有撤销。

虽然现在可以认为福岛地区出产食物中的放射性已经恢复到了事故前的水平。但不仅是中国的消费者有戒心,日本的消费者也不愿意购买来自污染地区的食品。

即便这些食品都是安全的,经销商刻意隐瞒产品信息、“欺骗消费者 ”的做法也绝对可以漠视不管。需要强调:这种行为是严重违规的,不管食品本身是否会危害健康,都必须受到严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