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胜不良情绪的认知疗法(下)

 Kerry凯瑞 2015-09-08


(五)疑心病——毫无根据的杞人忧天

有些人情绪经不起挫折,是由于急于做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有两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思维,一种叫做“看透心思”,另一种叫做“未卜先知”。

先看看所谓“看透心思’’。有这种先验意识的人,总是假设别人看不起他,自己也渐渐相信起来,从来不验证一下别人是否真的小看他。比如,有位教授做了一次非常出色的专题演讲,偶然间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一个人在打瞌睡,。这个人其实是由于前一个晚上熬夜很深。这位教授不谙此情,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看来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讨厌鬼。假如一个朋友在大街上边走边思考问题,没和你打招呼,你心中萌发了这个念头,他越来越看不起我,根本不屑和我打招呼了,有一天晚上,你的爱人下班回家后,由于工作上的不顺心而心情不好,对你不象往常那样热情,你心里凉了,她(或他)怎么这样冷落我?看来我一定做错了什么事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主观臆断的消极结论,可导致人在行动上缩手缩脚,意识上失望消沉,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诱发争端,因小而失大。这种“自我击溃'的情绪模式,常以一种过早的“自我断言”方式表达出来,在本来并无纠葛的人际关系上人为地罩上一层阴影。

再看看“未卜先知”。这好比你有了个水晶球,它专预告你将要发生的种种不幸,尽管荒诞元稽,可你居然信以为真。有一个中学的图书管理员,她在一段心绪烦乱的时间内,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样的预感: “我不是快要死了,就是快要疯了。”事实上她后来既没有死、也没有疯,只是盲目轻信了某种毫无根据的预感。在一次治疗过程中,一个严重的“疑心病”患者对我说: “我敢肯定我的病是永远也治不好了,痛苦将永远缠着我,任何方法绝不会对我有效。”这种消极的预感,使他万念俱灰,但后来只经过了第一期治疗,病情就大为好转。事实证明,他那曾难以名状的自卑,毫无根据。


(六)谬推测——一错皆错的悲观哲学

这是一种极易使人落入的精神陷井,那就是“过分夸大,和“过低估计”,但我称其为“双环圈套。有的人往往不是把一些事物褒得至善尽美,就是将其贬得一无是处。有的人,把一般性过失、欠缺或挫折、困难看得过于严重。 “哎呀我的上帝!我做错了事。太糟糕了、太可怕了、太该死了!”继而惊恐万分,自觉“罪孽深重’’,似乎这次做错了事,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弥补了。自己把过失看得过分严重,精神心理学称这种消极意识为“灾难感”。因为有这种心理的人总是把平常的小灾小难视为洪水猛兽一般。

可是,在估计自己的能量及作用时,又走另一极端,觉得百般力不从心,觉得自己无任何可取之处,总是过分夸大自已的不足和过低估计自身长处。

(七)消极化——一误再误的心理困惑

人们有时把自己的感觉当成事实的证据。忱如这种逻辑:“我觉得自已象个窝囊废,因此,我就是个窝囊废。”人的感觉来自个人的思维和信仰,如果思维和信仰是畸形或不正常的——可惜这是常有的事-那么人的感情就反映为不合乎情理,,或是难以捉摸。

诸如下列情况: “我有负罪感,那么我一定是干了什么坏事。”.

“我感觉自己心力交瘁,一蹶不振,那么我就无意气风发、信心百倍之时。”

“我觉得心力不足,.那么我一定是个‘低能儿’。”

“我一时觉得没心干一件事,那么我索性什么事都不平了。”

或“我看他不顺眼,他所做所为无一可取”,或“这人老

是变着法儿想占我的便宜'。

人在情绪低沉时,这种感情推理特别活跃,你觉得情况不妙,它就一定会真的不妙。这种感情用事的逻辑,有时会真的导致事情的不妙。人们常常忽略求实和验证,而过分依赖内心萌发的意识。

感情用事的副作用,通常是因循和拖延。比如,你不愿清理你的书桌是因为你自己“告诉”自己: “我一想起我那张满是杂物的桌子,就不想动手,觉得它已脏乱不堪,要想把它清理干净简直是不可能的。”可是半年以后,你偶然一次“勤快”,竟把桌子清理得千干净净,这时你惊喜地发现,原来事情根本不象想象的那么麻烦。你一直被消极的感觉驱使着,是它愚弄了你。

(八)想当然——自怨自艾的错误根源

有人常用这样的语言激发自己: “我今天应该干这个”,“我明天必须干那个”。这种“常立志”式的口头语,总不免使你产生感觉上的压力或精神负担,可事实上常常不了了之,弄到最后,一种消极怠惰的感觉又油然而生。我称这种现象为生活中的“应该倾向”。

当你有这种“应该倾向”,并施用于他人时,就难免被、人看成是个喜欢指手划脚的人,你自己也不时会有孤立受挫之感。有一次,我给一个女病人看病,因故晚了几分钟,这个病人心里就想: “这个大夫不应该这么难请,对病人不应该这么漫不经心,他给病人看病应该雷厉风行,一分钟也不应该拖延。”这种“应该式”一的倾向使她怨气冲天,感到心烦意乱。

这种“应该式”的抱怨,常使人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感情骚动,使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时感到心绪不宁。当人的原来精神状态一旦陷入这种所谓“应该不应该”的境地时,就会产生种种诸如焦躁、疑虑、厌恶、怨恨等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必定与他人常常话不投机、关系紧张,因为他不鱼总是自怨自艾,还要以已度人、强加于人,他自己只落得更加烦躁、孤独、痛苦的结果。这样的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固执己见,使自己的感情长期处于变形状态,要么改弦易辙,彻底克服这种不正常心理。

(九)贴标签——积怨目深的不智之举

给自己冠以不适当的绰号,是一种消极的把人公式化的极端形式。哲学家有话: “一个人的价值,即他过失的多少。”如果发生下面的情况,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比如你在第18杆还未把高尔夫球打进洞,你是说: “唉,我真是个天生的笨蛋!”还是想: “我只是这一杆没打好。”

给自己贴上不恰当的“标签”,不仅使你勇气锐减,信心顿失,而且会把本来能胜任的工作也视为畏途。你的精神世界日趋动荡,失去条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你象一条河不象一座雕象。你一目三餐,能说就是个饭桶?每天呼吸,能说就是个出气的机器?妄自菲薄来自荒诞的推理,徒然增加不应有的精神痛苦。

当你给别人贴标签时,无疑对别人充满了误解与敌意。有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老板对他的女秘书平素不满,再加上有焦躁表现,他就称她为“不会合作的贱女人”。在这个称号的作用下(“标签”作用),老板动不动就对她揶揄讽刺、挖苦打击。女秘书当然不甘心,以牙还牙,给老板冠之以“毫无人性的沙文狂”,反唇相讥,有来必往,经常相互攻击一点不计其余,久而久之,两人结怨日深,以致最后彻底闹翻,分手了事。

还有一种“乱加标签”的意识,这发生在那些毫无逻辑思维及感情负担过重的人中间。比如有个家庭主妇,一天独自吃了一大盘冰淇凌,突然想: “我怎么这样能吃?简直象只猪!”这个怪念头,使她一下子吃了整整一夸脱(相当子1/4加仑)的冰淇凌!


(十)自卑心——孤僻自卑的源头祸根

这种感情失真,是一种变形的内疚心理,你总是主动承担本来不是你的责任,而且妄下结论:一切坏的结果完全是你的过失与无能所致。假设我是一个有这种心理的大夫,遇到一个病人没有按我的指示按时服药、做自疗,我就会觉得自己有罪,因我有这样的思想意识。 “我肯定是个极糟糕的大夫,病人没按时吃药,完全是我的责任,病人的任何闪失都是我造成的。”再比如:一个孩子的母亲如属这一类人的话,那么她发现老师在儿子的成绩册上面写下不好的评语,更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一定是个最糟的家长,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好证明了我是多么的无能。”

自卑心理会导致人有负罪感,一种变形的过分的责任感,你总觉得你肩上应该承担许多不着边际的义务,这种义务时常折磨你的精神,令你压抑窒息。


来源: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