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羽,“威震华夏”,那短促又顶天立地的辉煌

 昵称22998329 2015-09-08

当日诸葛亮《隆中对》道: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说穿了:到刘备取下汉中之后,诸葛亮构思的钳形攻势,眼看可以开展了。

于是:关羽带领荆州之军,向宛洛去了,而且打得很成功:把曹仁围在了樊城,水淹七军破了于禁,斩了庞德,逼得曹操要迁都了。当时的关羽,正所谓“威震华夏”,这是他个人,也是刘备政权的巅峰时刻。


然后就迎来了一系列故事:民间会简单总结为“大意失荆州”,好像关羽丢荆州,就是一时大意似的。之后刘备政权江河日下,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开始逆天而行的北伐,故事一路朝悲情走过去了——说来说去,似乎都在关羽的“大意”上了。

但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


重新还原一下历史细节:

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曹操派了征南将军曹仁,假节,镇守荆北,对付关羽。那年十月,曹仁治下宛城守将侯音结连关羽谋反。曹仁回去平叛,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屠了宛城。


关羽抓住时机,自江陵出发北伐。他出征后,南郡太守糜芳留守江陵本部。按关羽出兵之前,南郡城中失火,烧了军需,关羽本来要找糜芳的麻烦,问题是:

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糜夫人的兄弟,跟关羽算是平级,所以也没法动他。

先前,孙权曾经想要跟关羽结亲,被关羽骂回去了——你可以说,关羽不近人情;但反过来想想:一个地方守将和他国诸侯结亲,这事儿刘备倘若知道,会怎么想呢?所以,阴谋论一些:孙权这玩法很阴险,明摆着离间嘛。


关羽北伐,曹仁不敌,关羽自江陵突进五六百里,围了襄阳,又把曹仁围在了樊城。曹操当时刚从汉中败归,只好先让于禁、庞德出战,是为七军,再让徐晃凑了支军马,去宛城接应。  

值得一提的是:

汉中一战,曹操丧了夏侯渊、丢了汉中地,鏖战近年,当然元气大伤,但蜀中那边,其实也“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人民都得上战场了,真是山穷水尽。所以,刘备称汉中王后,派了费诗去关羽处,假节钺。这意思很简单:给关羽便宜行事的权力,等于默许他自行北伐。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大水暴涨,关羽于是水淹七军。擒了于禁,斩了庞德。单是俘虏,关羽就活捉了三万之众。按关羽当时兵力,应当尚不足三万之数,实在是惊人大捷。于是关羽“威震华夏”:

当时曹家大将,夏侯渊已死,曹仁被关羽围住,于禁被擒,徐晃不敢当关羽锋芒驻军原地,张辽在东线合肥,眼看关羽兵锋,离许昌不远了。曹操终于紧张,打算迁都了:


要知道,官渡之战,袁绍大军压境时,曹操也没考虑过迁都这事儿。——实际上,以关羽当时军力,并不能当真深入到曹魏心脏,所以关羽很聪明:遥寄些印信,让周边反曹势力,一起闹将起来,虚张声势。好在当时蒋济和司马懿不糊涂,劝曹操别动迁都这念头。


但好好歹歹,当关羽开始威胁许昌,曹操开始害怕时,那实在是曹操漫长人生里,魏国最接近动摇的一瞬间。


于是三国历史最关键的转折时刻之一到来了:孙权向曹操示意,愿意倒戈一击,背后攻击关羽:

那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的事。

于是:

曹操大军南下。与此同时,刘备整饬军马,进逼汉川。

曹魏方面,将孙权已经和自家私通的事,告知关羽,引发关羽的疑虑。

徐晃获得十二营增援,已经形成兵力优势,于是对关羽发动会战,以著名的“长驱直入”,赢了一阵。

曹仁、满宠、徐晃等合击之下,关羽放弃樊城,退过汉水,但依然控制着襄阳。如果到此地步,曹魏诸将和关羽,还是个对峙之局。

然后:

孙权悄悄出动了。


按前述,关羽北伐前,糜芳和士仁已经捅过篓子,但糜芳是国舅爷,关羽也只能留他守江陵了事。关羽在樊城获得了假节钺的权威后,等于有了尚方宝剑,就告诉了一声:“还当治之”——“回来收拾你们”。糜芳们当然怕他回来秋后算账,于是就应了孙权的劝降。本来关羽在荆南,经营江陵、公安十年之久,坚固之极;如果糜芳和士仁死守,东吴虽然偷袭,未必能速取荆州。但糜芳一卖掉江陵,关羽失了根本,军心离散:自然如垓下霸王,无力回天了。


所以,关羽走麦城,就是这么回事:

他率军北伐,留了国舅爷守后方,围了曹仁、斩了庞德、捉了于禁,逼得曹操要迁都,形势一片大好,威震华夏;结果盟友背后捅刀子,这或者还能料到;国舅爷糜芳居然倒戈,这就始料未及了。关羽就此被绞杀——算是大意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本来,盟友忽然翻脸,同事自家国舅爷都会倒戈,这两件事儿同时发生,实在太小概率了。

当然了,关羽的错误很明显:开始就不该跟国舅爷翻脸,掌了权也没必要跟国舅爷说“还当治之”: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这一点,陈寿看得很清: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关羽善待士兵,可是对士大夫很骄傲;张飞爱敬君子,可是不体恤小人。于是关羽虽然有国士之风,但刚强自傲,结果就是吃这个大亏。


如果关羽对糜芳稍微温柔点儿,不那么傲直,情况会好些么?历史当然不容假设,但至少我们可以说:让关羽吃亏的,也许并非大意和疏忽,而是他的傲。




在他的辉煌落幕的时候,关羽掌握半个荆州的兵力——当时天下,十三州一百二十七郡——在汉水边上战斗着。他的对手阵容,华丽无比:

当时曹操麾下,夏侯渊与乐进已死,所剩下的看家法宝,除了已经不太打仗的夏侯惇(历史上以清廉和内政著称),就是曹仁、曹洪、张辽、于禁、徐晃、张郃这几位了。而关羽的所作所为是:


围困了曹仁、干掉了于禁、对抗着徐晃,逼着曹操谋划迁都,而在他背后,还有整个东吴在捅他的刀子。对付他的,除了孙权,还有吕蒙和陆逊这两位大都督级的人物。


就像当日垓下,刘邦会合诸军,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以多胜少才干掉项羽似的,当日魏吴两国,真是把精锐一起派上阵来,正面强攻、援军派递、偷袭、劝降,于是干掉了关羽。这时距离他“威震华夏”,也才两个多月。


后世连黑社会都拜关二爷,可能跟民俗有关;但在当时,关羽的确是这么个形象:所谓蜀汉“名将唯羽”,或者可以换种说法:当时,他是刘备之外,蜀汉的另一镇诸侯:至少曹操和吕蒙,都是这么看待他的。他是万人敌的猛将;威震华夏的刚直汉子;喜好《春秋》的国士;以及“义”这个字。在那个时代,“义”是一种游侠风范,是太史公《刺客列传》、《游侠列传》里那些刚正侠义的汉子们。在关羽之前,从未有一个武将,能在同一个时代,将个人勇武和侠义刚直,结合得如此完美,而且终于缔造了他的辉煌(威震华夏)和倒下(刚直自负)。他是个刚而易折的武者,所以在乱世被人在背后捅刀子干掉,再正常不过;但由此而获得后世尊敬,也很正常——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总是崇拜成功者的。

对了,“威震华夏”,整本《三国志》,也就关羽一个人,享受到了这个形容词。这四个字虽然短促,但是辉煌明亮,令人不可逼视,配上旷世的勇武和顶天立地、甚至有些过分的刚直——这就是建安末年,世人眼里,万人之敌、刚直高傲的关羽。

至于之后的民间加工,那是另一回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