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朝时期主要诸侯国及源出图

 与星对话 2015-09-08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周朝,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还有神农氏、黄帝、尧、禹、纣等后裔为诸侯,以奉其先祖的祭祀。其中以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些诸侯国的封国面积大小不一,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但都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征召随同作战。周武王分封诸侯国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诸侯国拱卫周王室,以保证周王朝的安全。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较多,但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统治时,由于周厉王的残暴,发生“国人暴动”,自此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开始减弱。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不仅招来杀身之祸,还使周朝的国都不得不东迁,公元前770年西周结束,东周开始。整个东周的历史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以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国瓜分晋国为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之前为春秋时期,这年之后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间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周王室已渐渐失去往日的权威,诸侯国开始强盛起来,周天子只拥有形式上的至高无尚的权力,而实际上则依附那些强大的诸侯国。这些诸侯为了利益,不断发生战争,争做霸主,先后有五个诸侯称霸,史家称之为“春秋五霸”(一种说法“五霸”是指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此说见之于《白虎通·号篇》;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ǚ)、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春秋时期不断发生战争和兼并,使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到了到战国时期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的实力最强,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周武王姬发分封诸侯国到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中国这八百多年间,诸侯国兴衰交替不断,为了对这段历史有个大致了解,选择大家较为熟悉的几个主要诸侯国制成《周朝主要诸侯国》及部分诸侯国的《源出》图四张(仅供参考)。

  一、《周朝主要诸侯国》图:主要说明这几个诸侯国从分封到灭亡的存续时间以及分封的时期。另:齐国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前期称为“姜齐”,开国之君是姜太公,周武王所封。公元前391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自立为齐君。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列名为诸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齐国姜氏为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也就是田齐。田和的始祖是陈完,即陈国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陈国内部纷争,投奔齐国,改姓“田”。

 周朝时期主要诸侯国及源出图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一

        二、《公孙姓根源》图:黄帝姓“公孙”,故此图以公孙姓根源为题。追本溯源可知夏朝、楚国、越国、陈国、杞国、蓟、祝,包括司马迁,其始祖是黄帝。颛顼则为夏朝、楚国、陈国、越国、杞国以及司马迁的先祖。再细分,重黎、鬻熊为楚国的祖先;重黎、羲和、程伯休甫是司马迁的祖先;舜是陈国(包括“田齐”)的祖先;越国、杞国则都是夏朝的后裔。(箭头表示两者之间为父子关系;虚线加箭头则表示中间尚有几重传承关系。)

周朝时期主要诸侯国及源出图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二

         三、《姬姓根源》图:弃,也就是我们说的“后稷”,弃是他的名,后稷则是他的官职。他是周朝的始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此图是姬姓周朝的溯源图。弃传承到古公亶父时,亶父生三子即长子吴太伯、次子雍仲、三子季历。亶父认为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贤能,欲传位于姬昌。吴太伯和雍仲为成全父亲的意愿,离家去了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示谦让季历的决心。吴太伯在荆蛮以自己的行为引得众多百姓的归附,自号“句吴”。吴太伯无子,死后由弟弟雍仲继位。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雍仲后裔周章为吴国王,以国为姓,以祀吴太伯。另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于“虞”,称为“虞仲”,以祀雍仲。(箭头表示两者之间为父子关系;虚线加箭头则表示中间尚有几重传承关系。) 

周朝时期主要诸侯国及源出图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三

    四、《舜时期大臣根源》图:舜时期有大臣22位,除了禹、皋陶、契、弃和益,其余人的传承记载不详。(虚线加箭头表示中间尚有几重传承关系。) 

周朝时期主要诸侯国及源出图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