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制度始末

 梧桐小楼 2015-09-09
      
中国科举制度
    
    林庆
    
     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隋炀帝时,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王制》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这一名称,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书、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从此开创。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为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年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高第者授以官,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常科的科目,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常科的科目,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明经、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最初都只是试策,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进士”的说法。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登龙门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所以,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集贤殿正字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进官场。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名的也不乏其人。我国最早的殿试,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二月。我国最早的殿试,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年二月。通典》载录:策问贡人于洛载殿,数日方了。据《通典》载录:“策问贡人于洛载殿,数日方了。”只不唐代的殿试还没有成为制度。过,唐代的殿试还没有成为制度。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科目。制科名目繁多。召集一些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科目。制科名目繁多。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了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公元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文官主持军务。重文轻武,状况,他任用文官主持军务。重文轻武,成为宋朝的基本国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策。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据《宋史》载:开宝六年(973年)下第进士徐士廉击登宋史》开宝六年(年闻鼓,控告主考官李昉用情取舍”并建议举行殿试,闻鼓,控告主考官李昉“用情取舍”,并建议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太祖下诏,皇帝亲自主持。太祖下诏,令从已被录取和未被录取的考生中选出一百九十五人,在讲武殿复试,由太祖皇帝亲自主持。中选出一百九十五人,在讲武殿复试,由太祖皇帝亲自主持。复试结果,得进士二十六人,皆赐及第。原先被李昉复试结果,得进士二十六人,皆赐及第。原先被李昉录取的人中,竟有十人落选。为此李昉受到降职的处分。从此,人中,竟有十人落选。为此李昉受到降职的处分。从此,殿试成为科举制度下的最高一级考试,试成为科举制度下的最高一级考试,而被录取的人则都成为天子门生”多次殿试落第者张元投靠西夏王,“天子门生”。多次殿试落第者张元投靠西夏王,为西夏侵犯大宋边界出谋划策。仁宗下旨:进士殿试,皆不默落。犯大宋边界出谋划策。仁宗下旨:“进士殿试,皆不默落。”自此开始,凡省试合格者,在殿试中只有名次的先后,自此开始,凡省试合格者,在殿试中只有名次的先后,再也没有殿试落榜的现象。没有殿试落榜的现象。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
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而被取消,考试内容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民)第三等是汉人,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元史·选举志选举志》续通考·选举选举》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世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汉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世次,仅录取进士人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是由南(南京)北京)由南(南京)、北(北京)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第三年举行一次,又称乡闱。乡试的地点,在南、考试,第三年举行一次,又称乡闱。乡试的地点,在南、北京府和各布政司驻地。主持乡试的有正、副主考各一人,北京府和各布政司驻地。主持乡试的有正、副主考各一人,同考官四人,提调官一人,另外还有负责受卷、弥封、同考官四人,提调官一人,另外还有负责受卷、弥封、誊对读、巡绰监门、搜检挟带等官。乡试考中的称举人,录、对读、巡绰监门、搜检挟带等官。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跳魁星舞。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国家一级考试,诗》,跳魁星舞。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国家一级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于京城举行。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于京城举行。参加会试者必须为乡试中式的举人。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监临等官员,为乡试中式的举人。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监临等官员,都由较高级别的官员来担任。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都由较高级别的官员来担任。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容,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光绪二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科举改试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科举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废除。到光绪二十七年(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废除。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年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压力下,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年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自丙午科为始,年宣布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自此,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二、科举考试之江南贡院江南贡院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江南贡院陈列馆,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起初占地不大,道四年(1168年),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年),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围”北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并称为“南围”和“北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乡试、会试于此。永乐年间,京师迁往北京后,明清两代乡试、会试于此。永乐年间,京师迁往北京后,仍作乡试考场。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112科仍作乡试考场。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科,其中在江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名、安徽国状元总数的51.78%。明清两代籍9名,共计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名共计58名。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
    
     经过明清两朝的不断扩建,至光绪年间,经过明清两朝的不断扩建,至光绪年间,江南贡院以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以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明远楼为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建于明嘉靖十三年明远楼为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今已有460年历史,是我国目前所保留的年历史,(1534年),今已有年),今已有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取自于《大学》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取自于《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义。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义。
    
    

分享给好友: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