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除了苏轼之外,宋朝崇拜陶渊明的诗人还大有人在。比如,黄庭坚提出渊明的诗是要靠人生阅历来读懂的,年轻人往往不一定能喜欢;而陆游学陶已经不再是一种文学追求,而是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了。 文/程滨(腾讯儒学专栏作者,学者,诗人。) 黄庭坚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为苏轼和陶的作品写了一首诗来作跋语: 跋子瞻和陶诗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 黄庭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说东坡与渊明“风味相似”。至于似与不似,大家还是自己看吧。但我觉得这两个人都是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也许不似,才能让我们又多了一位精神榜样。 黄庭坚也是很仰慕陶渊明的,有人见过他的一幅草书真迹,其中就写道: 诗中不见斧斤,而磊落清壮,惟陶能之。(见《漫叟诗话》) 他提出渊明的诗是要靠人生阅历来读懂的,年轻人往往不一定能喜欢: 山谷尝跋渊明诗卷云:“血气方刚,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如决定无所用智。”(葛立方《韵语阳秋》) 他认为陶渊明的诗自然而好,可惜世人囿于成见反来挑刺: “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题意可诗后》) 他觉得陶渊明是一位特别和蔼又非常诙谐的人: 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外,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书陶渊明责子诗后》) 他读了《陶渊明传》,看见陶嘱咐家人好好对待童仆的话(“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感叹道: 此所谓临人而有父母之心者也。夫临人而无父母之心,是岂人也哉,是岂人也哉!(《解疑》) 至于前一章提到的杜甫讥讽渊明写的《遣兴》诗,也是他先出来说明杜甫是借渊明的诗来自嘲的: 山谷乃云:杜子美困于三蜀,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宗武失学,故寄之渊明尔。(葛立方《韵语阳秋》) ![]() 陶渊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在彭泽的时候,写诗缅怀陶渊明,并将他比作诸葛亮: 宿旧彭泽怀陶令 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彭泽当此时,沉冥一世豪。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 凄其望诸葛,抗脏犹汉相,时无益州牧,指撝用诸将。 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空余诗语工,落笔九天上。 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属予刚制酒,无用酌杯盎。 欲招千载魂,斯文或宜当。 而他在《卧陶轩》一诗中说:“陶公白头卧,宇宙一北窗,但闻窗风雨,平陆漫成江。”更是将陶渊明推崇为世间第一流人物。 由于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又是江西诗派“一组三宗”之一,他这样推崇陶渊明,以致后人竟将陶渊明也归入江西诗派了: 或谓《三百篇》而后作诗者原有江西一派,自渊明已然,至山谷而衣钵始传,似宗派尽于二十五人也。(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江西之派,实祖渊明。……夫无派即渊明之派也。(同上) 这个“无派”即“渊明之派”,大有武侠小说中之无招破有招之势了。不过将渊明归入江西诗派,实在是有些荒唐。而对于苏轼、黄庭坚为何这么推崇陶渊明,还是吴可《藏海诗话》说得好: 东坡豪,山谷奇,二者有余,而于渊明则为不足,所以皆慕之。 陆游 辛弃疾 宋室南渡之后,著名的诗人词人中,陆游与辛弃疾也是陶渊明的仰慕者。 ![]() 陆游(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陆游是从小就喜欢读陶渊明的诗,他自己回忆小时候读陶诗的情形: 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跋渊明集》) 这和陶渊明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何其相似!陆游觉得陶诗精妙之处,真是“空前绝后”,比如他评价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专门写了首诗说: 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 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他人更道不?(《读陶渊明诗》) 他也喜欢和陶渊明的诗作: 研朱点周易,饮酒和陶诗。(《客有见过者既去喟然有作》) 但他觉得自己学陶诗,但怎么也学不到精妙处: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读陶诗》) 陆游觉得学诗就应该学陶渊明,学书法要学颜真卿,学不到也要学,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处身端正,可见他还是于诗书之外,仰慕二公之为人: 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 正复不能到,趣乡已可观。 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自勉》) 可见,在陆游的眼中,学陶已经不再是一种文学追求,而是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了。 ![]() 辛弃疾(资料图 图源网络) 至于辛弃疾,词中仰慕陶公之处,更是俯拾即是: 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最高楼》) 老来曾识陶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水龙吟》) 稼轩读陶诗,也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为此他还写了一首小词。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说陶渊明的作品: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宋以后,推崇渊明者更不计其数。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再继续的和着陶诗。然而和陶,不应止于文字,和的更是一种精神。只要有这种精神,望处皆是桃花源。最后,我用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中评价陶渊明的两句,来结束全书吧: 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作者简介: ![]() 程滨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网名反客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叶嘉莹先生习诗词、吟诵。师从尹连城先生学习书法。2008年获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河西区中华吟诵社名誉社长。嗜京剧、昆曲,工小生。现为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著有《矫庵语业》(澳门学人出版社)、《矫庵集》(巴蜀书社)、《迦陵词稿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