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矩和爱·父母特训班】孩子可以打吗(博士亲身示范做规矩)

 净忆静 2015-09-09

有个妈妈说:“我们家的孩子很皮,每次做错事情了,我刚走过去,他就马上跟我说‘妈妈我错了’,你问他‘下次怎么办?’他立马说‘下次不敢了。’感觉孩子什么都懂,但是屡教不改。”您是不是也遇到这样的孩子,一犯错就认错,认完错不改错,因为缺失了惩罚这一环节,规矩的警告功能也失效了。孩子的认错不仅不再发自内心,反而把认错当做逃避惩罚的手段,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抱着侥幸的心态去触摸法律的底线,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可以逃避惩罚。


认识了惩罚的必要性,我们就要考虑如何给孩子惩罚。家长开始纠结的是孩子不听话时可不可以打?


哈佛大学教育学王涛博士认为,“孩子可以打,因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但需要讲究艺术。”孩子不听话,家长可以打,但是必须先学会如何打。这篇文章,我们将真实地呈现王涛博士给妈妈示范如何实施规矩,善用家法惩罚孩子的全过程。


家庭小档案

金宝贝“规矩和爱·父母特训班”家庭之一,家有二宝。

哥哥,皮皮,四岁半

妹妹,欣欣,两岁半

妈妈:全职

爸爸:开始在亲子“爱”的账户里存钱


王博士亲身示范——

这样打孩子,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在特训班的15个家庭中,有一个家庭很特别,就是皮皮、欣欣家庭,家有二宝,挑战自然就更大。爸爸平时比较忙,主要的教育就由妈妈承担,两个孩子能量也很高,妈妈经常被孩子们弄得筋疲力尽,规矩的底线也一退再退。你不给孩子做规矩,孩子就会给你做规矩。哥哥皮皮有时候气一上来就对妈妈拳脚交加,还说要把妈妈“扔到垃圾筒”,慢慢地妹妹也学会了哥哥的样子,一生气也说要把妈妈“扔到垃圾筒”。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威信。由于没有基本的规矩,兄妹俩常常因为玩具的问题突然间就打起来,后来发展到妹妹一觉得不满就咬哥哥,哥哥又一掌把妹妹的脸抓花了。爸爸妈妈过来就对哥哥责骂体罚,整个家庭就常常陷入这样的混乱。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这个家庭次序的缺失和父母管教的无力。幸运的是,在王博士的父母课程进行中,爸爸开始意识到养育孩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参与家庭的管理,以及和孩子的互动。


在第三次家访中,王博士与父母做了深入的沟通,指导父母做了两份表:

一份是每日作息表

一份就是规矩表

规矩表中有三项,这三项是爸爸妈妈觉得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如果打大人,就要接受家法惩罚;

2. 如果看动画片10分钟到了,没有主动关掉,第二天就不可以看动画片;

3. 如果每天玩了玩具没有收拾好,那么第二天就没有玩具玩。

当天下午接了皮皮放学后,回到家中,爸爸开始给孩子们讲解作息时间表和基本规矩,孩子们觉得还挺新鲜,很认真地听,并表示同意。


(皮皮欣欣爸爸给孩子们讲解规矩表)


▼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什么是有效的规矩?

1. 要把具体问题找出来,建立规矩事先要和孩子沟通好,让孩子知道。如果孩子故意挑战你,那你就要实施规矩。同时问题需要一个一个来解决。

2. 全家达成一致的目标

3. 要有具体的操作模式


后来爸爸妈妈按照时间的安排,和博士一起带孩子到楼下运动,运动一小时回来后,开始玩游戏。然而,下面一幕发生了:

欣欣在玩她的甜甜圈玩具时,皮皮很希望她分享,但由于之前几次皮皮在玩他的玩具时,欣欣都问:“哥哥,这个借给我玩,同意吗?”哥哥都不同意。现在哥哥想跟她借,欣欣也表示不同意了。几次过后,哥哥忍不住了,想凑过去拿,欣欣一下子抓哥哥的脸,哥哥就是一掌过去。爸爸见状,把欣欣抱入房间,单独沟通。


(冲突的出现)


王博士抱住了皮皮。

皮皮开始挣扎,想要咬博士。他大声地说:“我敢咬你!”

博士把皮皮抱好:“你看着我(停顿了一会),我们是不是好朋友?”(在这之前,博士和皮皮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博士接送他上学、放学,给他讲故事,并和他一起运动。)

皮皮大声说:“不是。”

博士尝试让皮皮坐好,这样他可以看到皮皮的眼睛,谁知道皮皮猛地朝着博士的脸颊打了一拳。


(皮皮一脸的倔强)


(皮皮对着博士的脸猛地打了一下)


博士这时抱紧皮皮,让他看着墙上的规矩表,说:“你看看墙上的表,第一条规矩是什么?”

皮皮说:“不知道!”

博士保持坚定的语气问皮皮:“你为什么打我?”(注:在整个过程中,博士的语速都保持温柔而坚定,控制情绪是做规矩的第一要素,规矩本身不会伤害孩子,做规矩当中的情绪会伤害孩子;博士的语言简洁有力,这示范了做规矩的第二要素-组织语言,切记罗嗦)

皮皮说:“我就是要打你。”

博士:“你知道违反这条规矩的惩罚是什么吗?”

皮皮揉揉自己的鼻子:“不知道!”

博士停顿了一会,看着皮皮说:“我很喜欢跟你玩,但是你这个行为,一定要受惩罚。”

皮皮倔强地说:“我不会让你打的,我不会让你打的。”

博士也坚定地说:“一定要打你的。”

皮皮这时语气变慢变弱一些:“我不会让你打的。”

博士指着墙上的“家法”说:“不是我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因为规矩讲得很清楚…”

皮皮打断了博士的话:“那个规矩打不到我的。”

博士:“会打你的。”

皮皮:“打不到!”

博士把皮皮抱起来,到他的小房间里去,皮皮一边争扎,一边大声说:“你不许抱过去,你不许抱过去…”博士没有回应他,把他抱到小房间,并让妈妈把家法拿给他,锁上了门。


(唐家的家法)


皮皮开始大声哭,博士让他坐在床边,用双手扶着他的大手臂。与他平视,并且一直温柔而坚定地看着他。(做规矩的第三要素:近距离交流)

皮皮一直哭,从大声到咳嗽到声音渐弱,五分钟后,他开始小声抽泣。

这时博士问:“好一点了吗?王博士为什么把你抱进来?”

皮皮看着博士,断断续续的抽泣,不回答。

博士:“为什么把你抱进来?因为你触犯了规矩。(博士继续慢慢地说)我们有三条规矩,第一条:打大人;第二条:看动画片;第三条:收拾玩具。你今天触犯了哪条规矩?哪一条?(皮皮只是抽泣,不回答。博士又把规矩重复了一遍) 你触犯了第一条,打大人。所以今天这个规矩一定要打你。”这时皮皮的态度明显缓和,眼睛看着博士对自己行为可能的后果似乎有意识了。

博士看着皮皮坚定地说:“你可以选择,如果你可以认错,只打你两下,如果你不认错,打你三下。”

皮皮迟疑了一下,小声地说:“认错。”

博士继续保持缓慢而坚定的语气:“好好跟我说。”

皮皮这次大声一些了:“认错。”

博士:“错在哪里?你好好说,你犯了什么错?”

皮皮:“我打王博士了。”

博士语重心长地看着皮皮:“你打我让我很伤心,打大人是规矩不允许的。所以,我们触犯了规矩,家法就要惩罚。我看到这个家法也怕,如果是我触犯了家法,家法也要打我。我们谁都不可以触犯这个规矩。谢谢你可以认错,以后再也不要这样做了。好,现在把手伸出来。”

皮皮可怜兮兮地把左手抬了起来。(王博士在回忆那一刻时说:真不想打他,但是我不得不打。这样的不得不既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也让他感受到我们大人对规矩的敬畏。在这个过程中,皮皮没有再抽泣,也没有躲避和反抗,他看着王博士,认真地听着博士的话)

博士开始要用家法打皮皮了,他对皮皮说:“现在开始打,你来数。”

只听“啪”的一声,皮皮数“一”,又“啪”一声,皮皮数“二”。(博士在打的时候,是有力度的,要让孩子感受到家法的力量,同时他不带任何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了是家法的威慑力。)

打完了,博士放下了家法,抱住了皮皮,告诉他:“好,我知道有点痛,但是以后不要触犯规矩,好吗?”皮皮在博士的怀里小声地又抽泣了几声。(博士拥抱着他,接纳皮皮有个情绪舒缓的过程。)

就这样过了一会,博士继续说:“你要记住,妈妈也不可以打, 爸爸也不可以打,好吗?”皮皮点点头。

博士抱起皮皮,走出房间。

他把家法递给妈妈:“请你把家法挂起来。”

这时爸爸也做好了妹妹的工作,让妹妹给哥哥道歉,妹妹做到了。

王博士也蹲下来看着妹妹说:“这次哥哥因为你触犯了家法,因为你打了王博士,下次如果你触犯了家法,家法也要打你。”


这就是善用家法给孩子做规矩的过程。家长们好奇,这个过程之后,皮皮会不会不喜欢王博士。答案告诉你,一点也不会,因为在这之前,博士非常真心地与皮皮相处,皮皮是可以感受到博士的爱。做完规矩之后,博士陪伴皮皮一起吃晚饭,一起看了10分钟的动画片,当博士要离开这个家庭时,皮皮冲到门口,问博士什么时候回来。这就是真正的规矩和爱的体现。


(皮皮和博士告别)


那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吗?王博士认为,如果孩子不知道界限,不停地试探你,最后给家长做规矩,给社会做规矩,这才是对孩子的真正伤害。


王涛博士在《规矩和爱》一书中强调,打孩子,主要掌握四个原则:

① 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不能借助打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打孩子是因为规矩而打,不是因为愤怒而打,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触犯了规矩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是在给孩子‘做规矩’”。

② 不能用手打,也不能用鞋子打,一定要用杖打。中文的“家法”一词很明确地表达了这根杖是象征着规矩,象征着法。父母用杖而不是用手打孩子,是要传达两方面的重要信息。首先,是规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你挨打是触犯了规矩。其次,象征着规矩的杖是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的。所以通过杖打是要建立孩子对规矩的敬畏而不是对父母的惧怕。相反,如果直接用手打孩子不仅太随意,而且很难让孩子明白这个重要的道理。打孩子也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王涛博士说,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③ 家长打孩子前需要与孩子有语言交流,所以打孩子一般是在孩子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以后才开始。因为要用语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诉他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个语言交流的过程对父母要求很高,甚至需要专门的训练,保持温柔的坚定。为人父母要学会一种说话的能力:轻声轻气说重话。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不是爸爸打你,是爸爸不得不打你”。

④ 打孩子需要爱。当我们没有愤怒时,打孩子变得如此艰难无奈,这份无奈体现的是我们对孩子肉体的爱惜。带着这份无奈不得不打时,体现的是我们对规矩的敬畏和对孩子灵魂的大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