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蚂蚁爬网 2015-09-09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中国·彭山第六届彭祖长寿养生文化节之沉银秘录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彭山江口镇,江口沉银遗址。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彭山江口古镇,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秘密就埋藏在这里。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江口沉银遗址附近发现的部分散碎银两。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江口沉银遗址附近发现的部分散碎银制品。

彭山江口古镇,一个存在了2000多年的川南码头小镇,面朝千年奔涌的岷江,背靠彭祖山,这里曾是兵戎相见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曾上演了“日有行船数百艘,夜有万盏明灯照码头”的盛景。这里,流传了一个300多年的传说——张献忠“千船沉银”: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与明军大战,大败而归,载有万贯金银的千艘战船沉入江口镇前的岷江江底。

8月底,随着中国·彭山第六届彭祖长寿养生文化节开幕的日子临近,随着民间对长寿老人们的走访记录越来越多,一些深埋在记忆中的沉银秘闻也浮出水面:江中出土的千两白银、刻有字样的数枚银锭,“石龙对石虎,黄金万万五”的童谣,似乎印证了传说的真实性。华西都市报记者专程前往彭山,对这些老人和沉银地的秘闻进行了实地探访。

杨富华

52岁,江口镇双江村人

“银锭有字,崇祯年,饷银五十两”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村民杨富华讲述当年发现银锭的经过,十年前他在江边捡到几枚银锭,引发了当地大规模的寻宝热潮。

江口镇双江村,岷江主河道和府河在此汇合。村民杨富华住在距离江水两公里的山上,2005年4月20日上午,杨富华到河滩捡拾“白火石”(白色鹅卵石)卖。时值当地搞引水工程,挖掘机对河床进行挖掘,杨富华看见,挖出来的石头里有一块黑乎乎的东西。“一铲子挖出来一个,第二铲又出来一个,三铲又来一个……”杨富华说,一会功夫他就捡了4个,拿到河边洗干净,结果一看,不得了,都是银锭,其中一个还清晰看得见刻字,“崇祯好多年,饷银五十两,银匠姜国庆”。

“我捡到了!”周围正在地头割油菜的村民听到杨富华的叫声,丢下镰刀,骑上摩托车就直奔江口,很快就在沙堆里刨到了碎银。杨富华赶紧把银锭抱回家,藏在放农具的角落里,那晚,他辗转反侧,次日天未亮,他就回到河滩,把银锭埋回了石堆,但这事在当地很快传开了,上百人跑到河滩找宝物。

雷前银

82岁江口镇双江村人

将军湖藏石虎传说为了看守沉宝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江口镇的一个老茶馆里,村民雷前银讲述自己知道的“江口沉银”传说。

8月15日下午,江口镇岷江水畔,一处茶馆内,82岁的雷前银老人望着江水,悠闲的喝着茶。千船沉银的传说,他曾听已去世50多年的父亲提起过。

他曾听祖辈说起过一个传说:当年张献忠在江口沉宝后,派一名将军在此匿藏起来,守候江底宝物。将军去世后,变成石虎雄踞此处,与河中的石龙遥遥相望。之后,这位将军的后人也混作当地村民长居此地。

雷前银自小生活在岷江边上,以种庄稼和打扁担卫生。“小时后,我就听父亲说起过那段传说,但那都是零星半点的。”雷前银说,一代代传下来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一带河心有宝,都是张献忠沉船留下来的。此外,他隐约记得,父亲曾跟他提过,一公里外的将军湖和这段传说也有关联。“不是2005年,有人在这里捡到宝,我都不打算把这些传说传下去了。”雷前银说。

他口中的将军湖,是一个约260平方公里的湖泊。15日下午5点过,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华西都市报记者拨开杂草,沿湖向北走三公里处,看到一座巍巍耸立的巨石,它象一头昂首的老虎坐卧在湖边。当地村民说,数年前,这里还有一尊将军雕像,后因头部损毁,无人修缮。相传是康熙年间,一位姓白的将军路过此地留墨于此而得名。而江口镇年长的村民则更愿意将这片湖与张献忠联系在一起。

吴天文

当地文管所工作人员

乱石堆里的烂木头是装宝贝的青冈棒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彭山文管所长吴天文讲诉对江口沉银文物的研究。

当地文管所工作人员吴天文记得,发现宝贝那天,河滩里寻宝的就有上百人,他们把宝物全部拿走,却留下了一根烂木头孤零零地躺在乱石堆里,殊不知,这根木头却比任何宝贝价值还要高。

工地负责人谭永贵说,就是这根木头先掉出来,宝物才从里面滚出来的。这句话让时任彭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明眼前一亮,他拾起烂木头仔细端详,木头有1米多长,中间镂空。“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青冈棒?”方明想。

根据史料,张献忠藏宝的工具,是将木头镂空,或把两个半只木筒扣合而成一个木筒,两端用铁箍箍死,木筒被唤作“青冈棒”。在方明看来,青冈棒比起农民捡到的那个所谓的银锭,价值还要高。

方明去捡散落的碎片,现场民工都有些不解:“你要这个烂东西干什么?”方明笑而不答。回到文管所把所有碎片拼接好后,中心位置正好形成了一个长约100厘米,直径15厘米的圆柱形空间,而这个空间正好装得下六七个银锭。

张献忠沉银地再调查:彭山江口发现银锭 童谣找到实证

江口沉银遗址附近发现的银锭。

专家:银锭有端倪童谣藏玄机

当年发生寻宝事件后,文管所和公安机关发布了追缴令,经过一段时间工作,追回了金牌2枚、“西王赏功”金币和铜钱各1枚,“50两”银锭(每枚重约4斤)7枚,小银锭3枚(每枚重约1.5斤),散碎银两90斤,后被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明末清初的国家珍贵文物。

记者在博物馆里看到了这些银锭,它们形如大碗,每个起码有三斤多重,大小不一,底部的刻字也各不一:京山县十五年饷银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湘潭县运粮官军行用粮五十两……文管所吴天文说,这些均是官银,来自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正好符合张献忠早期征战的路线。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一首古老童谣,被认为是破解张献忠宝藏的关键。各路史学家,同样也在为“江口沉银”传说寻找答案。

2010年12月30日,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建斌撰写文章:《寻找张献忠宝藏三百年》,引史据典,例证张献忠曾劫掠全川之财,还称在江口,“银锭的意外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而这段旧事,清朝彭遵泗编撰的《蜀碧》也有记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相传1646年,张献忠率部10万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被杂牌军杨展大败,千船金银也在争战中沉入江底,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突围成功。

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于此。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天宇吴柳锋摄影陈羽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