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研究与学术功底

 有梦徽州 2015-09-09


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

微信上最好的学术资源平台!

每天推送学术资讯、发布免费资源、论文写作投稿经验、基金申请书共享、学术期刊介绍、学术会议发布!

现在关注,获赠万本电子书资源!



学术研究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其职责就在于能推动学术的发展,所得的研究成果能为学术积累提供具有实质意义的增量。如果一位理论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中没有建树,未能言人所未言和创造以往所没有的而又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未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提供知识增量或为提供知识增量做贡献,那么,这位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

学术研究工作的特点,要求理论工作必须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学术靠真功,厚实的学术功底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这种所谓学术功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宽广的知识面。


知识面宽广的人才,思想更开阔,更易于创造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纵观中外,但凡能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大都是广闻博学之士。


(2)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术研究工作者而言,观察和发现问题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倘无敏锐的观察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看不出问题,遇到问题就无从着手,学术研究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3)具有独创精神和学术创造能力。


任何科学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发展的。唯有那些具有学术创新勇气和能力的理论工作者,才有希望跨入学术的殿堂。


学术研究贵在“求新”,求新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扎实的学术功底。离开了学术功底,既不能以学者的眼光发现问题,也不能从一定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术创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学术功底是学者的立身之本,也是成事之基。理论工作者能不能成大器,学术功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学术大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正是因为功底扎实,学养丰厚,具有远见卓识和深邃的洞察力,且能真正醉心于学术,潜心其中,才成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研究。反之,如果理论工作者的功底不扎实,学术素养不高,并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其研究成果也就难以走出他人的巢臼。研究工作必须植根于深厚的学术功底素养的沃土之中。

那么,理论工作者怎样才能打牢学术功底呢?


常言道:“业精于勤”。所谓勤,主要是指勤于学习。勤于学习是提高学术修养,打牢学术功底的基本途径。勤于学习成就人生。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业的人,无不是勤于学习者。鲁迅说,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要成为功底扎实的真正称职的理论工作者,就必须勤于学习,认真读书,注重积累和知识增长。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其研究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即使是某一学科的开山鼻祖,在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或立帜标新时也离不开勤奋学习和努力吸纳已有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理论工作者向高峰攀登的阶梯。读书学习,这是理论工作者的终身课题。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写诗,做学问,研究问题也是如此。处在日新月异当今时代的理论工作者,不仅要努力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新经验,尽量用各种新的东西充实、丰富自己,使自己具有新的较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思路。只有用尽可能多的知识充实自己,肚子里有东西,才能写得出,写得好。

读书学习和提高学术修养也是一项艰苦的劳作。要学习和掌握某方面的知识,毕竟要经过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钻研和磨炼。科学理论特别是社会科学理论大都比较枯燥,如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理论曾被人称之为“沉闷的科学”。翻开一些经济学著作,映入眼帘的是大量专业性名词术语,种种干巴的符号数字、图表和艰涩的文字分析。不仅如此,有些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学术理论还十分高深,不易弄懂。因此,从事学术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理论工作者,需要有不畏劳苦和为祖国的学术发展献身的精神,忍得住艰辛,舍得下功夫,苦读深钻,一点一滴的积累。常言道:“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读书学习和学术研究工作犹如攀登丛林叠嶂高耸秀拔的山峦,“无限风光在险峰”。在学术道路上奋力攀登的理论工作者,当学养丰厚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厚积薄发,终成大器,拿出有创见、够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文转载自《金融时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社科学术圈整理,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