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转载]读内经,论上、下、左、右,人体气血小周天。

 johnney908 2015-09-09
      《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两本书比较火,喜欢研究中医的朋友对两书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我也推荐了很多中医初学者从这两本书开始,书中观点新颖,理论扎实,以“脾”为后天之本为核心,系统的阐述了人体气血左升右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模式,可以说这种理论并非书中作者首创,早在《黄帝内经》,已经阐述了关于人体“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的运行规律,但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的不能仅限于此,我们需要搞清楚气血上、下、左、右、背后,人体经络的运动规律,比如,常常有人说自己肝气郁滞,说自己胃气逆,那么,肝气究竟被“谁”所郁?,胃气又因何而逆呢?我认为不搞清楚这背后的本质,治病就是在抹石头过河,撞运气,摸到了是运气,摸不到属正常,古人通过不断的尝试、验证、总结,为后人留下了一套宝贵经验,通过经络学,通过五行学。。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本文旨在理论探讨,使?中医初学者能从中有所收获,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黄帝内经素问》: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上,司天也。下,在泉也,司天在泉,俱有左右。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上为天,下为地,左为阴,右为阳,阴从左升,阳从右降,升极则降,降极则升,形成一个周天圆运动。。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右,阳明治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左右为阴阳,经络分手足,手少阳自左升,足少阳自右降,显然,少阳之右,指足少阳而言,足少阳胆经逆而不降,需要治阳明,即足阳明胃经,结论:如果胆逆,需要先治胃,平胃逆,既阳明在少阳之右,阳明为少阳下行之路。厥阴之右(手厥阴),需要治少阴(手少阴)。
 
结论:

      少阳之右,阳明治之。 足太阳胆经逆,治足阳明胃经
      阳明之右,太阳治之 足阳明胃经逆,治足太阳膀胱经。
      太阳之右,厥阴治之 足太阳膀胱经逆,治手厥阴心包经。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 手厥阴心包经逆,治手少阴心经。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手少阴心经逆,治手太阴肺经。
      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手太阴肺经逆,治足少阳胆经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司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见,因此上下左右相反。左,西也,降也。右,东也,升也,上,南也。下,北也。
      左少阴,指手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从上至下,主从西降
      右太阳,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从下至上,主从东升。
      上见厥阴,指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上应相火,相火司天,主从右降。
 
      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手厥阴右行之路为手少阴,后退之路为手太阳。
      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  ,手少阴右行之路为手太阴,后退之路为足厥阴。
      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  既,手太阴右行之路为足少阳,后退之路为足少阴。
      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  既,足少阳右行之路为足阳明,后退之路为足太阴。
      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  既,足阳明右行之路为足太阳,后退之路为手少阳。
      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  既,足太阳右行之路为手厥阴,后退之路为手阳明。
 
      下行之路(右行)经络顺序: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上文针对“降”而言,即右侧降路的运行规律。

      那么,胃逆的直接原因找到了吗?

      那么对于左侧升路的“升”而言,运行规律又是如何呢?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下者,即言在泉。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见,是为在泉之左右间也。左,东也。右,西也,下,北也。上,南也。


      “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 
      足厥阴肝经在上。则足少阳胆经在下,手阳明大肠为上行之路,手太阴肺经为后退之路。
      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
      足少阴肾经在上。则足阳明胃经在下,手太阳小肠经为上行之路,足少阳胆经为后退之路。
      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
      足太阴脾经在上。则足太阳膀胱经在下,则足厥阴肝经为上行之路,足阳明胃经为后退之路。
      “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
      手少阳胆经在上,则手厥阴心包经在下,则足少阴肾经为上行之路,足太阳膀胱经为后退之路
      “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
      手阳明胃经在上,则手少阴心经在下,则足太阴脾经为上行之路,手厥阴心包经为后退之路。
      “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
      手太阳小肠经在上,则手太阴肺经在下,则手少阳三焦经为上行之路,手少阴心经为后退之路
 
    上行之路(左行)经络顺序: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那么,肝气郁滞的直接原因找到了吗?
 
      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上而左行及下而右行的经络运行顺序是相同的,既,太阴经为阴经的总开关,太阳经为阳经的总开关。

      至此,我们也得到了人体升降的关键枢纽,既脾为升之枢纽,其病治在足少阳;膀胱为降之枢纽,其病治在足厥阴,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清朝御医、《四圣心源》的作者,黄元御,注重脾为后天,以“脾”为核心中医学术思想,但其以“胃”为降之枢纽的观点,应该予以否定。
 
      此观点为本工作室的有关中医学人体经络运行规律的核心观点,在日后的博文中将会经常使用,并以案例等方式进一步延伸解读。

[转载]读内经, <wbr>论上、下、左、右,人体气血小周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