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方草轩经方解读:小柴胡汤《伤寒论》

 johnney908 2015-09-09

    小柴胡汤,胆胃不和之剂,用于调理人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而导致的各种发热。

     对于小柴胡汤症的原理,是这样描述的: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可见,气血不足是其因,正气不足,邪气占据上风,驻留体内是其果,因此,柴胡汤症有内在不足的因素,也有外感的因素,但因其热像明显,因此,邪气往往驻留于体表(腑),而未得入于里(脏),所以柴胡汤总的来说是解表的,常用于感冒多发。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怛怛,恐人将扑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小柴胡汤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容易呕吐,干呕,胃口不好,这是胃的问题,阳明胃气上逆产生的,很多人早气早起刷牙恶心、干呕、口苦,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胃气上逆会伴随哪些问题呢?我曾在我的博客《读内经, 论上、下、左、右,人体气血小周天》中给出一个结论,胃气不降,直接受到影响的是胆经,而胆经不降,人就会发热,直接受到影响的是肺,肺气不降,那么心火就下不来了,有了这样的一个结论,那么柴胡汤证的种种表现就很好解释了。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胃气不降,发热,心火不降。
   
    “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便坚,肺气不降,津液下不来。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凡土脏取决于胆。”
  
    土即指脾。胃气不降至胆经不降,脾土不升而发黄,即脾疸,很多肝癌患者身体发黄,就是这个道理,根源在肝胆,木克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心烦,心热则烦,心火不降的缘故。胆经不降至脾土不升则小便不利,因此,芍药降胆可以利尿,茯苓达脾也可以利尿,区别在于是脾自身的问题还是收到了胆经的影响,作用点不同。渴与不渴对应的是心火是否旺盛,心属里,心包属表,热在里则口渴,热在表则不渴而身微热。
  
    明白了现象,那么就应该从本质入手。
   
         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胀,及湿痹拘挛。”
  
    柴胡的功效是提升阳明经,阳明经分为大肠和胃,大肠主升,胃主降,胃经既然无法下降,那么大肠经必然无法上行,因此,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柴胡入阳明大肠经,大肠和大便的关系密切,因此,其推陈致新,除大肠停积胀的原理大致如此,一说柴胡可以提拉手少阳三焦经,其实也是通过其提拉手阳明大肠经间接作用,因为从大的角度来说,阳明经决定了少阳经,即手阳明正常升发,手少阳才会升发,阳明气弱,故三焦不升。这样说有依据吗?有!。
  
     “少阳之右、阳明治之。”
  
    具体可以参见本店博客相关文章《读内经, 论上、下、左、右,人体气血小周天。》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黄芩善于清除肝胆郁热,它和白芍共同作于人体胆经,但功效不同,芍药偏于敛降,破胆经血结,黄芩善于除热,清胆经气滞,胆经不通要用芍药,胆经郁热益用黄芩,气滞则热,血滞则痛,不通则痛,因此,在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有:“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的描述。”,说明两者作用点相似,但功效不同的特性,以内蒙野生枯芩最好。
方草轩经方解读: <wbr>小柴胡汤 <wbr>《伤寒论》
(野生枯芩)
 
       人参:“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甘草:“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这里需要将人参和甘草放在一起说,很多人都知道,人参甘草是补脾的,但补脾的原理却说不出来,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人体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即,火(心)生土(脾),心火调和,才能促使脾气自然升发,甘草的作用点是心经,人参的作用点是心经和脾经,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小柴胡汤中的甘草均未注明甘草的炮制方法,未言明其为炙用,生的甘草可以清心火,而炙过以后就变成补心火的了,因此使用不得当,就达不到效果,那么究竟是生用还是炙用呢?
  
    再来看人参,人参有苦的味道(党参味甜,不能替代人参),因此可以清降心火,前面提到过,渴与不渴,代表了心火旺盛与否,心火过旺可用人参,反之则不宜用人参,因此,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有一条“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就是这个道理,既然人参可以清降心火,那么再用生甘草来泻心火是否合适呢?显然不合适!因此,可以断定,此处的甘草必是炙甘草,用炙甘草来补助心火,再用人参将多余的心火拉下来,这样就不会上火了,拉到哪里?肾水啊,心火达于肾水则肾水得温,肾阳充足,脾的运化能力就增强了,上热下寒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这也是理中丸用人参、炙甘草处理不渴、腹泻的原理所在。
方草轩经方解读: <wbr>小柴胡汤 <wbr>《伤寒论》
(东北林下参,8-10年左右)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的功效就是和胃下气,止呕,而小柴胡汤症的核心问题就是胃气不降,因此,半夏可以说是小柴胡汤组方中的核心了,它与柴胡一升一降,保障了阳明经络的正常运转。
 
    现如今半夏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种,旱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在查阅了很多早期医学著作后,发现,半夏的使用并未如此复杂,即使是丸散剂,多数也只是用水煮洗几次,晒干即可服用,用水煮洗有两层意思,一是将生半夏煮熟(生寒熟温,生令人吐,熟令人下),二是将表面的粘液洗去(因为粘液有毒性,能刺激人的咽喉)
 
    但这种半夏市面上很少有,因此,最后采用了姜制半夏。
方草轩经方解读: <wbr>小柴胡汤 <wbr>《伤寒论》
(半夏,左为生,右为姜制)
 
    “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当人体气血不足的时候,必须重点从脾胃入手,恢复脾管津液,胃管行气,气需要津液作为载体,而津液需要气来推动,将营养物质运化到身体各个角落,五脏得充,六腑得补,则气血自然旺盛。
 
    最后从六经的角度来解析柴胡汤症,通过症状来认识辩证方法,下文仅供有经验的爱好者参考。
  
    从上面论述我们了解了小柴胡汤的主要症状及其组方原理,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小柴胡汤属于阳明经的问题,胃经,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胃气不能下行就会呕吐,便秘,同时会影响到胆经,致使胆经也无法下行,胆属于少阳相火,胆经不通,火郁就会发热,肝胆互为表里,胆热,肝阳自然也就旺盛,于是很自然就会想到此时肝气一定太旺了,那么肝气旺会出现什么问题呢?首先它会过度消耗太阳经(小肠经),而小肠经的过度升发必然会导致膀胱气化不足而尿频,但小柴胡的主症却是小便不利,这与理论不符,所以我们断定当中必然有阻碍肝气运行的障碍,由方草轩理论可知,决定肝经运行的是肾经,”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同理,决定肾经的是脾经,而小便不利本身就说明了肾气不足而无法上行(心火不降于肾水所致,火不降则脾虚),因此,我们需要降心火扶肾气补脾气(人参、炙甘草)来拉动肾经,而决定脾经的是胆经,前面已经得出胆经郁热的结论了,因此脾经必然会受到胆经的阻碍而无法行使其功能,光补是没用的,这就用到了黄芩。
  
    综上,我们得出了结论,小柴胡汤症的问题根源在胃,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则是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一段话:“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理论不明之处请参见方草轩博客文章《读内经, 论上、下、左、右,人体气血小周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