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光是提起“机器人”这个词就令人着迷,这时候,脑中浮现的形象多半会是那种一身机甲、超级酷炫的战斗型机器人形象,而不是这种: 这是19世纪一个依靠蒸汽动力来运行的人形机器人车夫,嗯,好像也还满先进的,不过为什么那脆弱的机械腿看起来让人觉得好像不太安全的样子?
再来看看这个号称是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的士兵机器人: 它是在1910年德国德累斯顿的Friedrich Kaufman制造的,由发条装置提供动力,它的功能是……吹喇叭! 其实,早期的人形机器人,虽然也有着冰冷的金属外壳,但看起来却略显笨拙和滑稽,滑稽之余,又带有一丝莫可名状的人性化色彩。 比如下图的机器人Eric,1928年由W.H.Richard设计,它的肢体看起来就特别僵硬,而他金属面孔上一成不变的五官,又透露出一丝傻气。比起最近日本开发出的高度仿真的美女机器人Erica所产生的“恐怖谷效应”(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引起人类反感),一字之差的Eric看起来实在是亲切太多。
事实上,早在1920年,“机器人”这个词就出现了。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强制劳动”)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Robot”(机器人)这个词。 1932年,Harry May设计出了机器人Alpha,放在百货商店里头,着实是招徕顾客的妙招。大家纷纷涌入商店,抱着猎奇的心理打量Alpha,它的形象其实挺上不了台面的——眼睛像戴着一个巨大的护目镜,耳朵也像是用罐头底做的,然而,带有阴极线示波器的它可以对声音指令做出反应,并且,还能够读报纸和打左轮手枪。这些先进之处,弥补了它在造型上的缺陷。
1934年11月5日的《Time》杂志就报导了 Alpha未经提醒就开枪,误伤教授的情况 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Elektro有一个60磅重的大脑,内含48个继电器和信号灯。 它的外观相比Alpha来说要好看不少,显得更加一体化,身体也像抛过光似的铮亮。即便Elektro有种种超前之处,它离真正能够为人类服务依然很远,不过Elektro的出现也进一步点燃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憧憬,开始了接下来机器人在工业、商业、服务业领域的飞速发展。
20世纪中期,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出于好奇和好玩而制作出来的机器人:
它的材料是橡胶、玻璃和其它一些破旧材料, 它能进食,也能消化食物,还拥有心脏、肺、肠子、膀胱等
由一个安装在卡车上的无线电装置操控, 内部的动力系统能让它行走。
可以跳欢快的吉格舞哦
它可以行走、握手、眨眼,还能让脸颊鼓起来 这个机器人会把东西举起来, 还能点亮灯泡,并说“我是Gismo”
可以看出,这些机器人除了外观上有些变化之外,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直到1961年,奥地利工程师Claus Scholz设计出来了机器人MM47,通过远程遥控,这个重达105磅的家伙,既可以处理家务,也可以处理放射性物质,还能够消防队员灭火。Scholz的机器人被认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前身。
光看这些机器人的形象,你根本很难联想到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他们都太过笨重,笨重到如果被他们伤害,你也会觉得只是他们的无心之失。而且,他们绝对服从人类指令,不然,他们根本也就无法行动起来。唯一的危险感,大概只是来源于他们有些过分高大的身体。
毫无疑问,时日一长,人类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制造出来的这种“铁皮怪物”的形象对自己带来的压迫感和威胁感。虽然“机器人三定律”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也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人类担心机器人反噬人类,这种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担忧也几乎成为了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母题。这种担忧自然不会消失,人类发展机器人的脚步也不会轻易停止,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被机器人所改变。
|
|
来自: 李灏 > 《IT 智能 互联网 机器人 虚拟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