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们也是要打草稿

 秦岭之尖 2015-09-10
  世界的各类传说里,都很爱描述匪夷所思的天才。比如瓦格纳只正经学过六个月作曲。比如雨果不到30岁花半年写了《巴黎圣母院》。中国的传说里,大文人江淹,一度文采横竖都溢止都止不住,后来做了个梦,被谁拿走了支笔,从此“江郎才尽”。

  古希腊诗人觉得,只要心诚,奥林匹斯山的神灵会特给他们面子,忽然送出“长翅膀的语言”,把观念“送进人们的心间”——听上去,有些像每逢期末考试到来时,中学生一起膜拜的“考神”一样,答案不知道,硬塞给你了,笔端如流,源源不绝。所以《儒林外史》里,胡屠户骂范进,也说那些举人,都是天上文 曲星下凡。这里面有种类似的价值观:天才是天生的,天才的文思、灵感,都是上天赐予。施特劳斯就相信,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一辈子创作出的东西,让个抄字员来抄都嫌累,只能说是才华无尽。

  但是,作为音乐家和评论家的科普兰先生,却这么总结:无论有没有灵感,作曲家们每天都会“工作”,然后做出点什么——他用的词是“工作”而非 “创作”。伟大如巴赫,也不是少年早慧——美国专栏作家写过恶毒的玩笑,说如果巴赫只活到莫扎特那年纪就死,会湮没无闻。但时间给了巴赫力量。到他晚年, 描述自己浩如烟海的伟大作品时,他也只说:“我努力工作。”

  说那些伟大烂漫的曲目,都是“工作”成果,而非天才随心所创,是挺煞风景的。因为人们总习惯想象,伟大的创作者们,都过着颠沛流离吊儿郎当的生 活,乐滋滋的充当酒神,把握住脑海里飞短流长的美丽诗句、旋律或形象,然后写字、记谱、绘画,其他时间就用来传传绯闻。这事很浪漫,但实际上远非如此。


  20世纪20年代,海明威在巴黎竭力写作。他像工匠一样,总结出许多定律,比如:规律的生活和宽裕的经济有利于写作。比如:一天中写得最流畅时停笔,第二天才好继续。他不信奉天才,不相信灵感从天而降,他有法则,有套路,然后勤恳地工作。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你猛一看,很容易被其斑斓意象吓到,惊为天人。但实际上,《百年孤独》写出来前,酝酿了十五年之久。马尔克斯累积了无 数短篇和小故事,就像在自己脑海里种起大片森林;直到某次旅游时,他猛然找到了传奇的第一句话“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 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火种有了,森林被点燃了,《百年孤独》开始了。在此之前,他那些五彩缤纷的短篇作品,就是他的漫长草稿。

  欧阳修被人问起怎么写文章,答了句“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天才的秘密,差不多就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