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舍得之间的诗词资料经舍得老师同意后始发醉月诗苑,推广诗词知识也符合舍得老师的传播精神,谢谢! 21雪月梅花 诗意大概,是写清明时分,因力弱而无法去扫墓焚纸,只能遥望西南处,拭泪暗悲伤。这种立意比较独特,构思也是很新颖的。从遣词造句及意象选取的角度看看有些不足,使得诗之结构有些不稳。看起句“几近清明细柳黄”,“几近”这个词面上是几乎接近的意思,其实它是主要有接近完善,几乎完成的意思,相当于“臻”这个字。那么,用它来写接近“清明”日期,略有不妥。还容易被误读成“几次接近”,那样,就使意思复杂化了。在读起来,语感也不好。 另,起句的重心实际上落在了“细柳黄”这里,这里的黄,应该是指嫩黄,而不是秋天的枯黄。这是柳叶发芽的状态,映射的是春天的意象。这样,起句铺垫的基调也就落在了这个“细柳黄”之上了,是写春之生机。再看承句“遥知荒冢独凄凉”,单看可以,但是对于起句的承接就隔的比较远了。“遥知”在这里其实是个关联词,是对前面的描写的意象的一个续接,是有递进作用的。这样理解来读一下,就非常的不接了,前面写了“细柳黄”,怎么就可以看出“荒冢独凄凉”了呢?起承二句,在这里实际上是各写各的,全然没有了连续的诗脉存在。两个领字词“几近”“遥知”失去了关联,诗之结构,起篇就散乱了。实际上次句是要写的主意,是写荒冢苍凉意象,那么,对应这样的意象,起句就应该施以重笔,至少,起句就应该定调。比如写成“每到清明叹息长,遥知荒冢独凄凉”(举例)是否就在诗意上续接起来了?前面的一声叹息,后面的“凄凉”才有了依据可言。写诗如写文,诗乃一整体,不可每句写每句的而互无关联。 转结两句结构上,诗意上,还是可以的,但是炼字上再多下些工夫。比如结句“拭泪偷声愈断肠”,看看这里有几个动词?我一再强调一句之内不可以有三个以及三个以上的动词,这样动词多了就形成了所谓的“多动症”,诗句读起来必然别扭,因为动多了,意便杂,多动,再加上副词形容词的各自修饰,混杂之后,至少失去了简洁流畅之美感。 22宝少 起句“春风绕冢隐凄凉”,开篇便道“凄凉”,可谓是直点题意了。清明时节虽是春季,但是,为什么一定要使用“春风”这个词呢?要知道“春风”具有什么寓意,它代表着生机,代表着欣欣向荣,代表着开明开朗清爽之意象。春风吹来,大地复苏,别说“绕冢”了,它甚至可以“绕”得世界为之变了模样。那么,怎么就“隐凄凉”了呢?起句,一读之下就可以看出是过于随手而未加琢磨。如果是写什么“绵绵细雨”淅沥而来,那么“隐凄凉”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春风鼓荡之下,是不可以“隐凄凉”的。还是那句老话,起句,基本上就是为全篇定了基调,起句如果写的矛盾百出,后面就很难续接上了所谓的诗意。 看次句“泪雨纷飞欲断肠”,这句本身就是罗嗦而重复的描写,“泪雨纷飞”与“欲断肠”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吗?这样叠复的描写,对于七绝这样字数少,结构要求严谨的体裁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再结合起句连起来看一下“春风绕冢隐凄凉,泪雨纷飞欲断肠”,“春风”环绕之下,怎么就可以那么“凄凉”?怎么就可以让人“泪雨纷飞”呢?还有,首句的是“隐凄凉”,即使是“凄凉”之态,也不至于达到“泪雨纷飞”的程度,何况还“隐”了呢?悲伤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有层次的,在写作情感的程度上,也要和谐统一而不可混杂。比如写笑,那么,微笑、大笑、狂笑、冷笑、傻笑,这都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意义上的笑,这些笑可以混在一起吗?不可以的。悲伤也是一种情感,它的描写,同样如此。 前两句不协调的焦点是“春风”二字,抛掉这个词,其实写的就是一种悲伤。这种悲伤写的很强烈,以至于达到“泪飞如雨”及“欲断肠”的程度了,但描写程度上有欠协调。 转结二句,读来要好的多。“遥寄相思黄泉道”写的很含蓄,也特别耐读。“黄泉道”是写的阴间路,“相思”二字交代了与逝者的关系,那么这里的“遥寄”,就是一种悼念了。寄托哀思于故人,阴阳相隔,更胜于路远山遥,遥遥而不可期。“青山仙鹤两茫茫”,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故人却驾鹤仙游再无踪影。生死两茫茫,无语话凄凉。 总的看,起承二句写的比较弱,转结二句比较出彩,大概是起笔时没进入状态吧。建议对前两句做一调整。 23得兰若香 看到起句,便注意到了这“断肠”二字。这是一种伤心绞痛的感觉,这种情感的描写,是需要有起因,有衬托,有接续的。我们看“微雨丝丝人断肠”达到这种要求了吗?“微雨丝丝”开篇给人什么感觉?这种对雨的“微”和“丝丝”的形容,按一般的习惯来说是很惬意很舒适清爽的感觉。“微雨丝丝”的景色,很适宜入画,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清新,丝丝绵绵,带来的往往是一种浪漫的情怀。这样,“微雨丝丝”之下,会“人断肠”吗?这种铺垫和衬托,是不入扣的。我们看那首经典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雨纷纷”和“欲断魂”的关系,纷纷,其实就有离散迷离的状态含义,而这情况之下,“断魂”形容的就是一种迷离态,写的就是对“纷纷”的一种接续,扣合的非常合理。而“断肠”和“断魂”又有所不同。“断肠”需要更加厚重浓郁的铺垫。“微雨丝丝”太轻薄,衬托不起来“断肠”之重。对起句说了这么多,意在提醒,写诗时景色的铺垫和情感描写的关系问题。 看次句“清明犹念旧时光”,请注意这里的“犹念”二字,它其实是个转折词,对它前面的词,或对前一句的意思进行一个转折或者递进的关系。而这具体在这句里,“犹念”实际上显得比较突兀,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前两句读来,有一种散乱的感觉,没有达到一种和谐一致,上下承续的关系。还有,“犹念”还反映了一种情态描写的程度。怀念旧时光,用“犹念”来形容,还是扣不上前面的“人断肠”只惨烈的形容状态。犹,也有“尚”或“也”的意思,可有可无的怀念思绪而已,又怎么能达到“断肠”之程度呢?呵呵,别怪我抓住这个“断肠”不放,因为它对诗意的影响实在是不可忽略的。七绝短短28个字,每一个字,每有个词都要紧紧围绕着主题的,每个词和词之间,都要配合的天衣无缝。诗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字都相当于一个螺丝钉,哪个零部件松了,这系统都要出故障的。推敲字句,怎么细致都不过分。 转结二句“当年笑貌仍依旧,轻叹离愁夜梦长!”,这里,还存在犯复的问题,两个“旧”字,是不必要的重复,这是低级错误,这个可以不多说了。“当年”与“旧时光”犯复,意思没什么区别,完全应该避开的。“仍”和“依旧”还是一个意思,又是犯复,罗嗦而重复,很是浪费字啊。前面说了,七绝仅仅28个字,这么多的不必要的重复描写,诗意是跟难饱满起来的。结句,又是一个惊叹号“!”,我提醒过多次了,近体诗,不需要借助使用问号“?”和感叹号“!”这类的标点符号来表达意思和语气,近体诗要求句子精练达意,任何语气的表达,只需要用文字本身来表现。况且我们看这个结句,领字是一个“轻叹”,就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来说,轻叹之下也不需要“!”来表达啊,过于随手了。 整体看,写的比较散漫,结构不稳,字句罗嗦,犯复严重。需要做比较大的调整。 24秀发轻挽 一句句看吧,最后再总结全篇赏析。起句“清明又到望南冈”,实际上意思是--又到清明了,放看望去看一看‘南冈’。这里,“又到”可以省略了。“清明望南冈”足以说明问题了,不必加个“又到”,“又到”是指一个即时的状态,而“清明”已经点出了时间背景,“望”字本身就有即时(现在)的含义,“又到”二字就显得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到”虽然是个不及物动词,但是和“望”这个动词挤在一起,在语法上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可以舍之,换以其他的字句来理顺并丰满诗句。次句“未尽春寒侵骨凉”还是写的不够精练。这句可以直接写成“春寒侵骨凉”岂不简单?“未尽”二字实属没必要。“未尽春寒”本想表达的是还没有来的及消失的春天的寒意。但是,要想精练的话可以这么看,“春寒”二字本身就带有“未尽”的意思了,春寒,春天的寒冷,能有多久呢?在意思上,起承二句压缩为“清明望南冈,春寒侵骨凉”是不是更精确一些?说到在,还发现有个不甚协调的地方,就是这个“望”字。“未尽春寒侵骨凉”,其实是续接“望南冈”的,但这个“侵骨凉”是一种体验和感受,是春寒带来的比较具象的具体的凉意,那这凉是指清明凉还是指南冈凉呢?说哪个都不恰当。如个把这个“望”改成“到”或“步”或“入”等一类的具体的动作,就比较合理了。 还有一种解释,可以推翻上述部分推论,那就是“望南冈”本身就是一个地名。在此不多言了。反复推敲字词的使用,为的也是认识近体诗炼字之法。看转句“孤冢凄然肠断处”,“孤冢”自然是“南冈”之冢了。这里“凄然”和“肠断”意思相同或相近,这里有些犯复,属于重复描写,可以再精练之。结句可取,味道也好,含蓄中发散着诗意,不多说了。 25我是那谁 这首七绝,虽然诗中写上了“清明”二字,其实不是写的清明。也就是说,挂上了“清明”二字不一定就等于扣上了《清明》的主题。诗中只是把“清明”当做一个时间上的分界点,诗意重点来描写的是土地遭遇旱情的情况。从命题作业的角度来看,不扣题。但还是从写作角度来简略的赏析一下。作者用“旧日”和“而今”拉把诗分成了两个部分,并使这两部分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关系,这样的写法,是不符合一般的近体诗写作规则的。全篇看来,不象是一首绝句,更象是一幅楹联。也就是说,这样写来,将诗之整体性完整性被生硬的分割成了两块,然后让这两块形成了一个对比的关系,这不就是楹联的性质吗?近体诗,讲究的是起承转合,讲究的是有起,有兴,有结,它是一个完整的文学体裁,它与楹联的区别就在于这完整性的体现。对联可以表现的是一个片段,可以表现的是一个单独的情致。但是诗,则必须要表现一个完整的文学体系。它对诗意的起要有个交代,对诗意的兴要有振兴,对诗意的结尾要有个收束。回看这首绝句,严格的说,虽然在平仄格律上是合的,但是,诗不是格律的堆砌,而是诗文的完整铺展,所以,这个作品在这方面是有缺憾的。就诗感而言,也是由于上下两联生硬的切割而失之韵律美。 26渔民 本绝句,祭奠景象的描写,写的还是比较自然的。“祭扫灵前化纸张”起的很普通,“化纸张”做为一个引,使得起句的平常描写埋下了一个独特的设计。往下看就知道了,起承两句衔接的非常好,本诗中,当以承句为最好。“烟飞缕缕”是对上一句的接续,然后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接续描写,一个“系阴阳”起到的作用是承前启后。这当是这篇绝句的诗眼所在,此处诗思非常的灵动,好!虚实相间,以实化虚,可谓妙笔了。其实,一首诗中,能有一出彩之句,足矣。承句好在一个诗思的灵动,这是诗感。虽然前两句在遣词造句上还有一些不足,但总的看还是不错了。 转结二句“先人恩德凭谁寄,泪洒清明孝未央”,写的比较重也比较正,却在艺术表现力上弱了许多。转句,“先人”“恩德”的描写,其实属于过于空泛的概念了,而且这样的写法,虽然也是一个转,从结构上看没什么可挑剔的,但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过于生硬。“恩德”二字所表现的,其实是我们对前人的一种崇敬的心情表述,我们大可以用一种更接近生活的,更亲情化的意象来替代它。还有这“先人”二字,其实虽然是敬称,但是显得过于疏远了。记得七巧的同题绝句里有一句“问声家父可安详”,看看这样的描写,没那么高词大义,但是却表达了一种真一种亲。恩德是什么?过于严肃的字眼了,不如一句真挚的问候来的动人情感。“先人”的描写,不如那一声“家父”叫的亲切感人。诗言志,言的就是一种情感,清明祭奠,不就是适合这种情感的抒发吗?选词用字上,可再斟酌。前面一个“系阴阳”写的非常好,“阴阳”给人的是什么意象?阴阳两隔啊,永无再见之日,对人而言这二字意味着一种思念及哀伤的情感催动。如果接续起真挚情义的表达,当更是诗意叠起,精彩纷呈。“系阴阳”带起的是一个精妙的诗脉,却被转句僵硬刻板的概念词断裂了,很可惜。结句对转句的承接收束也有一些隔,可再酌。 |
|